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2年经济类文稿汇编(21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 2022-09-29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 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 进乡村振兴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了 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 挖掘其丰富内涵、理论贡献与实践成效,有利于为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 学回答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立场 、系统观念,运用创新思维,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振兴什么”“如何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等问题,对于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书写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答“为什么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 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解决新 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层 面,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体现了 人民性。 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领 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再到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农 村改革,我们党始终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广大 农民谋取实实在在的实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农 业农村优先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民。 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是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习近平总书 记明确指出,“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 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当 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 发展一体化物质技术条件,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重要论述为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 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遵循。 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 万农民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 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 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 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二,坚持统筹谋划,深刻回答“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振 兴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 ,科学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 论述强调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 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要 振兴什么”的问题,体现了系统性。 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振兴,而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 统的振兴,致力于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 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乡村产业振兴是基础,乡村人才振 兴是关键,乡村文化振兴是动力,乡村生态振兴是支撑 ,乡村组织振兴是保障,这五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乡村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两者相互协调、相 互促进,共同组成乡村文明有机整体。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 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 面、不牢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指导下,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 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三,坚持用好改革这一法宝,深刻回答“如何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乡村 振兴的重要法宝。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 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的重要论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农村改革、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刻回答了“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 问题,体现了创新性。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 个传统不能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 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 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 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 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同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 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 、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 一法宝。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 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的重要论述明确农村改革必须坚守底线,强调农村改革不 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 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 损害了,这些底线必须坚守,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要深 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 政策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工业和农业、城 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 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 合和共同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 置,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 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城乡互动、良性循 环的发展机制。 理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是我 们党“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 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提供了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引。 一是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城乡关系 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19世纪中期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 刻揭示城乡矛盾发展关系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城乡关系从 分离、对立走向融合的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 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 的对立。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 也将消失,城乡关系必然会由分离、对立走向城乡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在继承 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城乡融合发 展的具体目标和现实路径。 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目 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 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 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 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 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 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构建新型 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这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 二是传承发展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我国 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 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生活风俗等,对 于维护乡村和谐稳定、孕育乡村良好风尚具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在传承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新目标 和新路径,实现了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 新性发展。 提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 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 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推动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传承发展 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振兴,既要塑形 ,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 发文明新气象”。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文化 建设,有助于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 会好风尚。 提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 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 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 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 代内涵”。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使我国优秀传统 农耕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丰富发展了乡村建设理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 期,形成了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乡村建设理论。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指南,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目标和新路径。 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目标。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明确指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 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 ,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 代化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 出,“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展望2035年,乡村全面 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在明确农业 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实现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 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 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助于为 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乡村建设实际,强调“建 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 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 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实践成效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 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 指引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础不 断夯实,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蓝图正徐徐铺展。 第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的前提 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 更上一层楼。”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巩 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显著成效。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健全。“要健全防止返贫动 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 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 扶机制,充分利用数据平台,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农村低 收入人口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等进行监测,并及时落实帮 扶举措,有力防范化解返贫风险。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就业是巩固脱贫攻 坚成果的基本措施。”为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先后出台多个文件 ,通过深化劳务协作、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对 返乡回流的脱贫劳动力建立跟踪服务机制等,千方百计织 密脱贫群众就业保障网。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脱贫劳动 力(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3133万人,完成全年 目标任务的103.8%。 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 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2021年以来,农业 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积极部署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 工作,通过组织脱贫县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对接产业项目 、协调金融扶持政策等方式,不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 取得新成效。 第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随着我国脱贫 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乡村振 兴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目标任务有效衔接。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先后发布 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的“时间表”“路线图”,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提供科学指南。 机构人员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党 中央决定将扶贫工作机构重组为乡村振兴工作机构。 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之后各地也参照国 家层面做法对扶贫工作机构进行调整。2021年以来,新阶 段驻村帮扶工作扎实推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进一 步完善,全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轮换顺利完成。 政策机制有效衔接。明确对脱贫县设立5年过渡期,在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 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分类做好帮扶政策的延续、调整、优化,推动财政投入、 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支持等政策衔接。 第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自党的十九大 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 自部署,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作 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 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 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 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 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粮食产能稳定 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牢 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机械化、科学化、产业化、信息化 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2%,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 过61%。 乡村全面振兴有力有序推进。在产业振兴方面,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 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迅速崛起,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 。在人才振兴方面,乡村本土人才培育、外来人才引入等 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工 作队伍不断壮大。在文化振兴方面,各地加快乡村公共文 化设施建设,乡土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加大,移风易俗、文 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文明乡风加快培育。在生态振兴方 面,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整 治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在组织振兴方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长足进步和明显跃升,现代乡 村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 乡村振兴配套法律规范体系逐步完善。2021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颁布施行,这是第一部 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随后浙江等13个 省份相继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进一步细化相关制度措 施。乡村振兴配套法律规范体系的逐步完善,为乡村振兴 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法律基础,提供了有力法律依据和 保障。 第四,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实现共同 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和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 ,我国农村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融合发展有序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 设施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厕 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村庄环境 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 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持续提升。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1893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16元,较 上一年分别增长10.5%、16.1%,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从2008年起连续13年下降 ,2021年下降到2.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民收 入结构从单纯依赖土地经营到收入来源多元化,消费结构 从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 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农村教育 、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推进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稳住潜在经济增速 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2022-09-28 稳增长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十分重要又相当 艰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 度势、科学决策,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并狠 抓贯彻落实,我国经济恢复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务之急是 要把经济恢复的势头和基础巩固好,把经济增长回归到潜 在经济增速的水平上来,切切实实地把稳增长各项工作做 扎实做牢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速波动是一种常态 潜在经济增速是指生产要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优化组 合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是按 潜在经济增速轨道运行的,由于客观现实的复杂多变,自 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都会对主要经济变量形 成扰动或冲击,使得经济增长低于、高于潜在经济增速或 恰好与潜在经济增速相适应,从而引起经济增速波动。改 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其间经济增 长呈现出波动运行形态。这种波动运行形态,是由其内在 力量发挥作用的结果,这种内在力量就是经济增速始终向 潜在经济增速收敛。当经济受到一些因素的刺激,增速就 会呈现出加快势头,一旦加快到这一内在力量难以支撑时 ,就会出现回落。当经济受到一些因素的扰动或冲击,增 速就会呈现出放慢势头,一旦放慢到这一内在力量大量积 蓄时,增速就会回升。 从经济增长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 识。一是因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刺激、扰动 或冲击,经济增速出现波动是经济增长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二是经济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轨道波动,决定这一波动 的是经济增速向潜在经济增速收敛的内在力量。三是潜在 经济增速并非一成不变,它将随着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 素供给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看,就 业人员的持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要素配置 效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等,都会提高潜在经济 增速,反之亦然。 稳增长需要稳住潜在经济增速 经济增长的运行形态,可理解为由趋势形态和波动形 态所组合成的。潜在经济增速一定意义上决定趋势形态 ,自然、社会、经济等外在影响决定波动形态,经济增速 的变化是由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外在因素作用的角度看,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严峻,全球化发展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等对生产、投 资和消费形成了较大冲击,引起了经济波动。与此同时 ,一些内在因素的变化也导致潜在经济增速呈现放慢的趋 势。比如,劳动力供给有待改善,部分领域存在就业供需 错配问题,就业人员素质有待继续提高,劳动力数量和结 构的变化对稳定潜在经济增速也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又 如,我国人均资本存量水平较低,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 还有较大增长潜力,需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激 发民间投资活力。再如,目前尚存在部分体制机制障碍不 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一些通道和途径不够畅通,阻碍着生 产效率的提高,需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市场壁 垒、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 潜在经济增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趋势,我 们要充分认识到稳好潜在经济增速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稳住潜在经济增速 当下,可以从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提高资本存量质 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可行 措施稳住潜在经济增速,为实现稳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完善以素质提高为核心的 人才培养措施。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贡献。 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人力资本 ,可以对冲劳动力减少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多年来 ,我国一直重视人才培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储备。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还 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支撑,确保经济增长回归到 潜在经济增速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提升全社会 人力资本,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 人才,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既要把人才培养 的着力点放在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培养上,造就规模宏 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又要壮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培 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还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 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特别是在实用型人才、科 技转化型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好人 才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二是提高资本存量质量,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投资措 施。资本存量质量是稳住潜在经济增速的重要因素。提高 资本存量质量可以提供更多的生产成果,要高度重视投资 质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通过提高资本存量质量来弥补 资本存量数量不足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促进投资增长、优化 供给结构、激发经济增长动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 ,我们面临扩大内需的重要任务,需稳定投资增长、发挥 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资本存量质 量。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基础设施建 设融资需求,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更 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 ,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要充分挖掘国内 市场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完善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和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 补短板,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发挥 好民间投资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鼓励 竞争提高投资质量,适当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完善相关激 励措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体 制机制。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配置效率,即生产要 素在投入数量既定条件下通过优化配置带来的效率。在某 种程度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科 技进步通常通过自主研发和吸收引进两种途径实现。从一 定意义上说,劳动力供给质量和资本存量质量的提高都有 赖于科技进步的水平,只有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广 泛有效应用,才能显著提升潜在经济增速。然而,科技进 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科技 创新成果进入生产领域有一个转化应用的过程,其间存在 一些因素制约,需要建立便利的实现机制。一方面,在科 技创新成果产出阶段,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关键核心技 术研发,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 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阶 段,要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 关,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探索新 的项目组织方式。此外,还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 化产学研结合。只有全面提高就业人员、资本存量和技术 等生产要素的组合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稳好潜 在经济增速,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 生产要素” 2022-09-27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 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 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 ,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 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关系坚持社 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系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关系高质 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深化 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规范和 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 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进一步发挥资本 的积极作用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必须准确理解“资本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笔者认为,资本既是 生产要素又是生产关系。从现象上和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 作用来看,资本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从本质上和商品 价值的创造来看,资本是生产关系,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我们现在提出“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的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社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者 说条件。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 本、技术、信息、数据等。以生产资料和货币等物质形态 存在的资本,的确是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 因素或者说条件,即“生产要素”。而且在市场经济中,与其 他生产要素相比,资本还具有将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进 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功能,市场经济就是通过资本用货 币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技术等建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否认的实际情况。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同样具有这一功能。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 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 作用”。因此,承认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 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资本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 用。 资本既是生产要素更是生产关系,两者是现象与本质 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过 程既是劳动过程又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 在劳动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但在价值形成过程 和价值增值过程中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新价值,只有 劳动力才能创造价值。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资 本论》第四卷)第一册中明确指出:“按照经济学家通常的 理解,资本是以货币和商品形式存在的积累的劳动,它像 一切劳动条件(包括不花钱的自然力在内)一样,在劳动过程 中,在创造使用价值时,发挥生产性的作用,但它永远不 会成为价值的源泉。”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劳动条 件”“发挥生产性的作用”,也就是“生产要素”。与此同时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只有作为一种生产关系——从资本 作为对雇佣劳动的强制力量,迫使雇佣劳动提供剩余劳动 ,或者促使劳动生产率去创造相对剩余价值这一点来说 ——才生产价值”,强调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资本“永 远不会成为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明 确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 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体上,并赋予这 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提出:“发展 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 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也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 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 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 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 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马克 思明确说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因素”,而生产资料是资本存在 的物质形式。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既认为资本是生产要 素,又强调资本是特定的生产关系;从现象形态上看资本 是物,从本质上看资本是生产关系;从在社会生产中的作 用来看,在使用价值的创造中,资本是生产要素,在价值 创造中,资本本身不生产价值。正确认识“资本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关键在于不能把“资本是生产要 素”与“资本是生产关系”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两者并 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从不同 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说明了资本的性质和作用。 承认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使我 们对资本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深入、科学 首先,资本不仅是生产关系范畴,而且是生产力范畴 ,对资本的特性、行为规律和作用的认识,应该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生产资 料是生产要素,也是资本存在的物质形式,而且“发展社会 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从生产关系 方面来看,资本是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 系。其次,如前所述,对资本的特性、行为规律和作用的 认识,还应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来看:从现象即表现 形式和作用上看,资本是物、是生产要素;从本质上看 ,资本是生产关系。两者都是客观存在。指出资本既是生 产要素也是生产关系,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既看到现象 又把握本质,不仅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 ,而且使得我们对资本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 、深入、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的 作用和价值创造的理论是根本不同的。正确认识“资本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明辨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要素价值论(即价值共创论)的 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 泉,其他包括生产资料和货币在内的生产要素都不能创造 价值;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包括资本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 都创造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商品价值是由所有生产要素 共同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出资本是生 产要素并不等于认为资本本身也能创造商品价值,各种不 同生产要素在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作用与商品价值由什么要 素创造不是一回事,我们始终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 值论,强调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2022-09-27 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 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 认识,提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 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 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回答 了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怎样发展制造业 和实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的 主要着力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国家强 ;制造业衰,则经济衰、国家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 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 ,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满足吃、穿、住等基 本生存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 济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为满足人们 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提供物质保障。大力发展制 造业和实体经济,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更好满足人们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有利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解决 更多人口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和满足公共需要,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安全;有利于营造 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引导人 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致富观和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实体经 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 撑”“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历史和现实表明,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 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 根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数字 技术、智能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 革命,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 长点。可以说,谁抢占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高点 ,谁就能率先步入制造业发展快车道,形成强大竞争力。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大趋 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竞争 力。 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 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 ,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 水平,不能脱实向虚”“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 ’的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从世界历史来看,18世纪 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序 幕。工业化是制造业形成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过 程,极大提升了人类物质财富生产能力,有力改变了人类 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率先进入工业化 时代。凭借着强大的制造业,西方主导了国际分工和全球 经济大循环,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样板。但是,大约到 了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开始去工业化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去工 业化导致了严重后果。如,产业空心化,经济增速低迷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货物贸 易赤字剧增,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去工业化是导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经济原因之一。西方去工业化 的教训极为深刻,发人深省。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 国,要实现强国目标,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大力发 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上。 壮大实体经济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 来的努力奋斗,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 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 家,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以强大制造能力为基础,我 国商品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升,成为制造业第 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 由2012年11.4%上升到18%以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 。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 历程,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支 撑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 断改善。 同时还要看到,随着我国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 杂变化,制造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低端产 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供给体系与高品质需求不匹配 ;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比较优势减弱,制造业外流压 力增大;制造业盈利水平下降,脱实向虚倾向显现;自主 创新能力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国际上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 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等等。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出现,严重 影响我国制造业优势的保持和发挥,制约我国经济竞争力 的进一步提升,必须高度重视。 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 重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有关大力发 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 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明确了目标。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是传 统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 须用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加快发 展先进制造业。为此,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 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 销模式变革。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 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 中高端迈进。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 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 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根”留在国内 ,确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 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具有先导性和支 柱性。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快,新能源汽车 、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应在保持领先地 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优。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以及 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着力壮 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基础能 力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支撑,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产业 基础能力的体现,两者能够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同 发挥作用。为此,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 攻关,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加快科技 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 基础工艺、工业软件、创新环境建构等方面实现突破,大 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为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奠定坚实 基础。要在夯实产业基础能力的前提下锻造产业链供应链 长板、增强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供给能力、补齐产业链供 应链短板、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链配 套水平、供应链效率和控制力、价值创造能力等综合竞争 力,切实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是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新 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 发展制高点。要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 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把握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 动能。要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 ,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在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 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要提高基础设施的系 统完备性,统筹推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优化基础 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 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要加快5G网络、 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 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新一代 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 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丰富,不仅指明了我国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的方向,也为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提出了 具体路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其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四降一升”问题,即经济增速下降 、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 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所采取的重大举措,重点是改善供 给结构,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 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 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 灵活性。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 ,有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 态平衡,也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其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重视自主创新和创新环境建设,努力提升我国 产业水平和实力,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制造 强国转变,有助于解决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面临的自主 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盈利水平不高等问题。着力发挥科技 创新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强化基 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 ,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 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 ;着力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 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其三,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对于解决金融 和实体经济失衡、防控金融风险、防止脱实向虚,具有重 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 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 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更好服 务实体经济。要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 、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服务 。要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资源投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满 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其四,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当前,世界百年变 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 体系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挑战。促进产业在 国内有序转移,有助于化解产业安全面临的风险,重点在 于发挥各地产业优势,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要加强产业 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科技成 果跨区域转移合作;结合不同产业的特性和发展阶段,引 导其向符合发展条件的地区转移;从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和 资源禀赋出发选择产业承接重点,确保产业优势得到充分 发挥。通过产业有序转移,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 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区域合理分工、协同发展。 其五,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重点是要巩固和壮 大实体经济根基,维护和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要积极推 动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制造业企业瞄 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 保等水平;加大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扶持力度,切实推 动制造业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强核心 竞争力;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有效服务制造业的体制 机制;加强区域制造业布局,统筹不同地区制造业协调发 展,推动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同时,还要着力提高引资 的质量,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市场体系,为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保障。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构建高质量电商创新体系 推动数字经济做 强做优做大 2022-09-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 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 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 国数字经济”。2022年1月公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 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 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数字经 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商务的支持。电子商务通过销售和采 购的数字化形成实体经济全链条数字化的强大驱动力,一 直处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最前沿;同时也是数字经济 中发展空间最大、创新最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 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 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 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是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动力,深化创新驱动,是塑造高质量电子商务产业 的重要前提,也是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数字经济进程的重要保证。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在于构建高质量的电商创新体系。 1.强化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应用创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 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科 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 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 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技术创新是电子商务领域业态模式创新的基础支撑 ,把强化技术创新应用作为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 务,就是要通过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等相关主体开展技术 创新应用的支持引导力度,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网络 零售市场的基础上,力争在电子商务底层技术的创新与应 用方面也做到全球领先,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 竞争优势。 强化电子商务领域的技术应用创新,需要引导电商企 业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企业专利化、标准化、品 牌化、体系化、专业化水平;鼓励电商企业通过自主创新 、原始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5G、大数据、物 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 息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快电子 商务技术产业化,优化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鼓励平台 企业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为数字技术提供丰富的电子 商务产品和应用;鼓励发展商业科技,探索构建商业科技 全链路应用体系,支持企业加大商业科技研发投入,提高 运营管理效率,创新用户场景,提升商贸领域的网络化、 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技术应用创新在电商领域的深入应用,又将反过来对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起到快速催化和迭代更新的作用。数 字经济具有鲜明的技术经济特征,将技术应用创新放在电 商创新体系的首要位置,就是要通过电商场景的应用牵引 来更好地发挥技术经济特征,做强技术应用创新。让电商 大数据成为更好推进电商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经济的关 键生产要素,让算法推荐成为促进消费的润滑剂。 2.优化电商高质量发展的业态模式创新 在电商发展中,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是电子商务 领域创新最为活跃的部分。无论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还是 从有到优的升级,目的都是把难点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将危机化为转型升级的契机。对消费者来说,新业态意 味着别具一格的新体验;对企业而言,新模式打开了一片 广阔的蓝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 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 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 ,是大有可为的。 业态模式创新既是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成果 ,也是重要的增量空间。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社交电商 等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迅速,展现出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巨 大的发展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围绕电商领域的新业 态新模式也有不少被诟病的地方。一方面是新业态新模式 的涌现催生了新名词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盲目跟风造 词或是一味拷贝模仿,甚至资本助力下的跑马圈地和无序 竞争广泛存在。为真正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业态模式创 新必须要优化。 为优化电子商务领域的业态模式创新,发挥电商对价 值链重构的引领作用,需要鼓励电商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 求,推动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生鲜电商等各 类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鼓励电商企业积极发展远程办 公、云展会、无接触服务、共享员工等数字化运营模式 ,优化企业运营效率;推动企业积极采用电子发票、电子 合同、电子档案、电子面单,提升新型电子手段在商业活 动中的应用水平;配合数字货币的推进,探索数字人民币 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数据服务、信息咨 询、专业营销、代运营等相关服务业态,做大电子商务服 务业;鼓励各类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交易、国际合作等专 业化支撑平台建设,丰富业态模式,助力电子商务高质量 发展。 3.深化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 、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 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 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电子商务领域的协同 创新,意味着要打造良性的竞争环境,改变原有的封闭生 态,意味着要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尤其是平台企业在更大范 围、更深层次实现互联互通,打造各具特色的独特核心能 力。在此基础上,要发挥国内、国际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 的协同作用,推广电子商务普惠服务,加大相对落后地区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平衡发展,拓宽电子商务发 展的增量空间。 产业协同是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为深化电子商务 领域的产业协同创新,需要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协同发展 ,发挥电商平台在市场拓展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引领 作用,加强数据、渠道、人才、技术等平台资源有序开放 共享,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结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区域协同是电商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为深化电子商 务领域的区域协同创新,需要促进电子商务区域协同发展 ,引导电子商务服务区域重大战略,促进京津冀、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间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服务资源、 项目资金一体化建设,支持中西部地区激发自有资源优势 ,加强与东部电子商务较发达地区产销动态衔接,构建优 势互补、深度协同的电子商务区域发展生态。 深化电商协同创新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要让作为数 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在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 型升级方面集中发力,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 ,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 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深化电商 领域的协同创新,要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推进商产融合 ,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 系。通过协同创新,以电子商务带动生产制造智能化发展 、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4.推进电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创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 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 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 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 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 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强调绿色发展,是要在电 子商务发挥自身绿色低碳、节能增效优势的基础上,通过 广泛带动作用,促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新方式。电子商务 产业首先要实现自身的绿色创新,通过推进绿色包装、电 子单证、节能设备使用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把电子商务领 域率先打造成为绿色产业,在此基础上,以绿色电子商务 带动和促进全社会消费、流通、生产的绿色化发展,把双 碳目标真正细化落实。 强化绿色理念,重点在于发展绿色生态链。要促进资 源集约,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绿 色流程再造,提高资源复用率,降低企业成本。要推广绿 色包装,制定实施电子商务绿色包装、减量包装标准,推 广应用绿色包装技术和材料,推进快递物流包装物减量化 。要推动绿色运输与配送,调整运输结构,提高清洁运输 方式在快递物流领域的应用比例,鼓励企业综合运用电子 商务交易、物流配送等信息,优化调度,减少车辆空载和 在途时间。 为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的绿色低碳创新,需要引导电商 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履 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提升绿色创新水平;指导电商 企业建立健全绿色运营体系,加大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推广 应用,加快数据中心、仓储物流设施、产业园区的绿色转 型升级,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加强电商产业上下游联动 ,协同推进塑料包装治理和快递包装绿色供应链管理,加 快推广应用标准化物流周转箱,促进包装减量化、标准化 、循环化;落实电商平台绿色管理责任,鼓励平台企业完 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规则,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 式;建立覆盖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和循环利用 各环节的绿色包装标准体系,加快实施快递包装绿色产品 认证制度。大力发展和规范二手电商,通过闲置物品的电 商交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5.推动中国电商实践走向全球的国际规则创新 中国将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培育 外贸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 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主动参 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 ,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及时提出中国方案 ,发出中国声音。 跨境电商的全球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跨境结算、跨境交付、个人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 平台治理,以及全球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 关注的主要法规议题,跨境电商企业也存在合规的诉求 ,这些都需要在数字领域构建和协调新的国际规则。而以 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需要重点在三 个方面发力:一是推进多双边电子商务规则谈判和数字领 域机制建设;二是参与电子商务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三是 支持行业组织企业等在国际规则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 中国是全球跨境电商进口的最大市场,也是跨境电商 的出口大国。伴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需要与其他国 家在跨境电商国际法律和规则领域加强协调互动,深化与 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落后国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 内容,形成国际间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构建中国电商实 践走向全球的国际规则创新体系,既有利于鼓励行业组织 和跨境电商头部企业在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以及标准规范建设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参 与国际组织的各项工作,为数字领域国际规则构建贡献中 国力量。 推动中国电商走向全球的国际规则创新,需要推动形 成以货物贸易数字化为核心,以服务贸易数字化为延伸 ,以数字基础设施互通和安全为保证的国际规则体系;需 要加快跨境支付、个人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消费者 权益等领域的国内国际规则衔接;需要推动探索我国数据 确权、交易、传输、安全保护等方面标准规范建设,提升 标准适用性,探索开展数字领域开放压力测试;需要以双 边和区域合作促规则制定,按照互利共赢、公开透明的原 则,加强数字领域规则协同,积极探索全球电子商务市场 新规则、新治理的形成路径和最佳实践。 “共赢”是全球电子商务合作的主基调。在寻求共赢的前 提下,准确把握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加强 国际合作,在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发展环境等方面形成有 力支撑。一方面,可以打造更加便利化的电商通道,吸引 全球优质商品,助推国内消费升级;另一方面,能够助力 我国电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稳健,将我国电子商务产 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2-09-22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威胁人民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最小代价实现最 大防控效果,是一道新的世界性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疫情也 是百年不遇,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两年多来 ,我们克服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重大成果,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构建 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如期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 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们科学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高效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统 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 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冠肺炎疫情 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 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之所以能够以最快 速度、最小代价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疫情暴发之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 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正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的 :“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 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 会主义国家。”在2020年中国农历新年第一天,习近平总书 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加强疫情 防控作出全面部署,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 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指导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迅 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出坚定 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之后根 据疫情形势变化,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推动防控 工作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提出“外防输 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今年以来,面 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 务,党中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 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 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 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党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 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 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 ,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明确坚决遏 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同 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 、办急事的独特优势。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党 中央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各种资源和力量迅速有序汇 集。用10多天时间在武汉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 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 ,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最优秀的 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 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 式提升。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 、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 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 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统筹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中外历史上,大疫大灾往往导致社会失序,社会失 序又使抗疫抗灾雪上加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社会面 安全稳定工作稳步推进,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 各类问题,维护医疗秩序、市场秩序等,严厉打击涉疫违 法犯罪,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和干预。这些都为做好疫情防 控、有序复工复产等创造了良好条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坚持一 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 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 拥护。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 严峻斗争。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 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调集一切资源,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不遗漏一个感 染者,不放弃一位患者,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正是因为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在抗击疫情中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 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调集最优秀 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全力以赴投入救治 ,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 病亡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疫情防控中切实保障基本民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做好生活必需品生 产供应工作,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 负责制,切实抓好主副食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我们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全力维 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要求密切关注疫情对市场供求的影 响,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供调度,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保持疫情期间基本民生服务不断档;要求强化对困难群 众的兜底保障,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 、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要加强走访探视和必要帮助;等 等。切实保障基本民生,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 健康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 发展的明确立场。无论是做好疫情防控还是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都需要各种资源投入。科学统筹两方面的资源投入 ,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把人民生命安全和 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把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 展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我国坚持统筹的思路,不仅 能有效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成为疫情发生 以来全球首个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综合实 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跃升。总的来看,坚定不移坚持人民 至上、生命至上,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世界领先 ,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 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坚持在统筹中探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如何处理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一个世界性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抗击疫情和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中寻求最优路径。 疫情发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 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经济社会是 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 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 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 定信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必须坚持在防控中发展、在发展中防控,以辩证思维处 理好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危与机、常与变 的关系。需要看到,没有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济 社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如果经济社会发展长时间 停摆,疫情防控、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会失去物质 保障。因此,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 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 线要相互配合、并肩作战。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 的主要方面。针对疫情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 和政府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准确分析把握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紧抓住主要 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保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 体战、阻击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体现 在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 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疫情特别严重的地区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 他地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 项工作”。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疫情防控实际,制定不同区 域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要按照科学防治 、精准施策原则,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 ,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 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 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 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细化各项预案,等疫情 形势进一步稳固后,在加强防控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策 略,适时启动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条件的复工复产”。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疫情防控战略 策略。我们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 要求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 要求;立足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因应施策,加强分类指导 ;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 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 更有针对性。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发生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 ,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 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动畅通经济循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疫情态势不断推出和 调整畅通经济循环的政策措施,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精准到 位、持续发力。在生产领域,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 ,大力推动复工复产;针对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 业精准施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打通堵点,努力 畅通运输通道和物流配送,助力产业链运转。在流通领域 ,根据疫情情况调整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的相关政策,既 打通流通的大动脉,也清理流通中的毛细血管。今年,为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国务院印发《扎 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求各部门按照通知提 出的6方面33项具体政策措施及分工安排,对本部门本领域 本行业的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这些都有利于有 针对性地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 的科学判断。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 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疫情 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在高质 量发展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 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 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同疾病 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 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 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对此,需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 投入,加快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 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重大疫病防 治经费投入,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 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同时,要深化科研人才发 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 、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 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在实践中注重协调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 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需实现多 个层面和领域的协调,要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 间的协调,不能顾此失彼;要在疫情防控中坚持统一领导 、统一指挥,不能各自为战;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协调问题,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良性循 环,打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循环;等等。 深化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 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更好平衡人 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 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 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 策。特别是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 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需提升生态 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 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 。需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 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 理、源头治理。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疫情给 我们带来一系列深刻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应 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 多边主义”“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 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看到,在经济全球化 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 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面向未来 ,我们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际 卫生交流合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全球平衡、协调、包 容发展。 进一步推动共享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是重要的公共产 品,具有共享属性。如果疾病控制不力、传染病流行,不 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社会会付出 沉重代价。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做好疫 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 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 洞、强弱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表明,我国公共 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 保障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总体上是有 效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此,需在改革完善疾病 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健全重大 疫情救治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公共卫生法 律法规等方面切实发力,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 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 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 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病 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 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 凸显。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 ,维护人类共同家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 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 尽责”,呼吁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 态度,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密 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主动同国际社 会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抗疫经验做法,毫无保留同世卫 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 合作,向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技术 援助,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维护 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弥合“免疫鸿沟”。新冠肺 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疫苗应该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当前 ,疫苗接种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我们要摒弃“疫苗民族主 义”,解决好疫苗产能和分配问题,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可及 性和可负担性。对此,中国呼吁各方坚持多边主义,团结 抗击疫情,确保疫苗、诊断试剂等公共产品公平可及,确 保疫情大流行防范与应对机制可持续,加强卫生体系建设 ,保障卫生人力资源,促进全民健康覆盖,推动构建人类 卫生健康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 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坚持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 品的属性,确保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中国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 ;中国将继续向非洲、东盟分别援助6亿剂、1.5亿剂疫苗 ,为弥合“免疫鸿沟”作出积极努力。 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高 质量发展。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 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对过去10年 全球减贫成果造成重大冲击,复苏不均衡加剧全球不平等 ,南北鸿沟持续扩大。人类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各大经济板块历史上首次同时遭 受重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受阻,贸易和投资活动持 续低迷,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然很不稳定,前景存在很大 不确定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把握当下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支持,推 动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阴影,更要放眼未来,下决心推 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 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我们主张,加强宏观经济 政策协调,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 增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 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 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关注发展中国家紧迫需求,围绕 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工业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务实 合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时,还要利用 好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营造开 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共同实现更高质量 、更具韧性的发展。 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 说不会是最后一次,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 足,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形成应对疫情的强大合 力。需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建立全球和 地区防疫物资储备中心,全面评估全球应对疫情工作,总 结经验,弥补不足;需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 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 进全球发展,处理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共 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理论贡献 2022-09-20 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阐述,特别是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规定性问题以及资本特性和行 为规律问题的深刻阐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作出创 造性理论贡献,赋予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 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创造性判断 根据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态势和 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 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新 判断,凸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经济机制层面改革重点 向体制层面改革重点转化,进而向制度层面改革重点完善 定型的逻辑进程,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政府和市 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 学定位”的深刻内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创造性理论 贡献。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 中全会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中计划和 市场关系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不断作出探索。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深刻分析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 缺点,提出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的改革要求。价值规律的 作用过程,在根本上就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调节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 ,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 助作用。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重大命题,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尽 管这时经济改革还只停留在经济机制调整的层面,但对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固守的单一的计划配置资源方式 ,还是产生了重大冲击,可以说是打开了通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一扇大门。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之间的关 系作了初步探索,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 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 新发展,进一步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明确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为特征的经济体制的运行模 式。由经济机制层面的调整走向经济体制层面的改革,开 拓了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和体制设计的新的目标。实践发 展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提升实践境域。1992年,邓小 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经济机制分析入手,对计划经济和 市场经济的体制性规定作出阐释,迈上了通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新台阶。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 的关系”是“问题的核心”的重要判断。这一判断是对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4年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概括 ,是经济改革由以机制调整为着力点向以体制转型为着力 点转化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 确立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 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党的十五 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 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党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十四大以来20多年经济改 革历程进行回顾,强调“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 系的正确观念”。 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核心问题”的“定位”,是对实现党的 十四大提出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 ”,然后“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 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改革路 径的创造性探索。这一“定位”,使我们对市场经济同社会主 义经济关系总体的“兼容”关系转向“结合”关系,对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作出“制度”意义上的“定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定型”的创造性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 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经 济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这一创造性的探索,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提出的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核心问题”新的科学定位 为理论基础的,也是对这一时期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 践的理性思考的结果。 从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性质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和“根基”作出新的阐释,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如 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普照的光”,它改变和决定着存在 于这一经济关系总体内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的“色彩”和 “比重”,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赋予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性。 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最本质特征上,习近平总书 记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性规定的要义。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 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 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 全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结合在一起的,是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最本质特征的性质结合在一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 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 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 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加强党对经济工 作的全面领导,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始终体现社会主 义制度根本性质和特征,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 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 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属性上,习近平总书 记提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要坚持 统筹把握,实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中 彰显其制度特性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作出新的概括,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 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 会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多层面与多维度演进中,清 晰地展现了制度“定型”特征,作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 的“显著优势”的创造性理论。 这一创造性理论,突出了生产关系中所有制结构体系 和分配关系中分配制度格局的基本特征,强调了社会主义 制度规定和市场经济体制规定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基本 特征,并且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既定基础”上 ,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实基础和本 质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结合”中,才融汇和生成社会主义基本 经济制度特征和规定的。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本经济制度性质,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 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显著的理论创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定型”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 代内涵”。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彰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 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是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理论品 质的结晶,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的辉煌成果。 “问题导向”“问题倒逼”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重大 创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 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探 索中,坚持从实际的和现实的问题出发,在对经济史、经 济思想史和经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中,以问题为导向,发 现问题、梳理问题,以问题“倒逼”为主导,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 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 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核心问题 ”的探讨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改革是 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经过 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问题意识是习近平 总书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根据。 “辩证法、两点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方法论的根本要义 ,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根本 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法、两点论 ”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性和体制性的基础性问题 作出创新性的理论探索:一是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 市场经济体制之间“辩证法、两点论”问题。坚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就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 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 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之所以 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 ,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 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 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二是提出市场作用和政府 作用关系上的“辩证法、两点论”问题。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这两个方面不是相互排斥或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契合和 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 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 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把市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