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政协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汇编(15篇)(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政协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汇编(15篇 )(范文) 目录 1.释放出人才的巨大创造力 2 2.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3 3.培育新时代科技领军人才 4 4.精准施策开创西部人才工作新局面 5 5.深化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6 6.不断完善新时代人才评价体系 7 7.培养卓越工程师 8 8.用好用活文化人才 9 9.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10 10.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11 11.加强现代医学人才培养 12 12.以人才特区聚天下英才 13 13.扎实推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14 14.鼓励龙头企业培养创新人才 15 15.树立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16 释放出人才的巨大创造力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是关键。我们需要做的 是,营造一个大环境,打造无数小舞台,释放出人才的巨 大创造力。建议: 切实完善人才评价。创新的沃土 ,是让更多的人心动 起来想做事,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能做事。 不拘一格用人才。我们需要通才,更需要专才。包容 性文化是创新沃土的特性,可以让各种人才展示才华、脱 颖而出。 大胆放权,充分赋权,给予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 。信任是最大的压力,也是释放人才创造力的闸门。应创 造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让千百万人才个 体的创造力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洪流。 统筹两个大局,把握战略机遇,打造最具吸引力和竞 争力的创新环境,聚全球英才而用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 优势,同时积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主导作 用。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 地位。建议: 充分发挥人才在推进低碳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低碳绿色发展,需要科技先 行,人才引领。为此,要围绕低碳绿色发展在科技方面提 出的新要求,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为低碳绿色发展 提供科技支撑。同时,着眼长远,在高等学校设置相应的 学科和专业,培养“双碳”人才,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保证。 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组织作用,推动人才积极参与。绿 色发展、改善气候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在有关部门和中 央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 合作组织”,总部设在xx。建议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联合国 有关组织的作用,推进全球绿色发展,造福全人类。 培育新时代科技领军人才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给我国工程科 技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挑战。建议:加快学科结构调整和 专业知识体系再造。引导高校瞄准世界工程科技前沿和国 家“高精尖缺”领域,培育学科增长点,布局交叉学科新方向 。鼓励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科学技术和人才 成长规律,持续优化学科体系和内涵。构建学科动态调整 机制,加快专业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 探索多元化、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 科+人工智能、工科+医学”双学位、主辅修等多元化人才培 养模式,形成全新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学科 复合型人才。将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融入工程科技人 才培养方案。 创新工程科技人才跨学科培养方式。打破学科藩篱 ,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共同打造新技术与制 造业相结合的课程,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加强工程科技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精准施策开创西部人才工作新局面 以重大项目和平台集聚人才,为西部发展授之以“渔”。 建议设立西部专项,将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切块,在西 部布局一批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 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 业基地等平台,以重大项目和平台集聚优秀人才,精准支 持西部区域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西部 地区流动。 创新机制,用心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在人才引进、 使用和评价上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拘一格降人才、用 人才,用心打造适宜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生态。建立体 现知识价值、成果产出、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 价、奖励和薪酬分配机制,使其收入与业绩挂钩、回报与 贡献匹配。创新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和使用机制,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或挂职等方式,柔性聘用急 需人才。 深化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高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 等机制方面,出台一系列科学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取得 了积极成效。在推进相关工作过程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 决的问题。建议: 加快推进改革,扩大高校用人自主权。对高校事业编 制进行科学配置,并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高校建 立健全有利于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内部分配制度,打破人 才激励天花板。 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做好各类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 ,实现分类精准评价。扩大成果奖励覆盖面,鼓励教师以 各种形式推出更多创新成果。考核评价层面,凸显“国家属 性”,淡化“单位属性”。打破单位间的藩篱,建立不同合作 单位之间的成果互认机制,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效融 合、友好协同。成果奖励层面,加强顶层设计,避免“各自 为政”。对各类人才计划实施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明晰各计 划的定位,减少交叉,并调整奖励布局,扩大学科覆盖面 。探索构建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加强师德师风建 设。 不断完善新时代人才评价体系 好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导向鲜明、操作性强、公正平 等、灵活多样。 优化评价指标。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 人才特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地设置人才评价指标。要 结合指标设置,丰富评价手段,灵活采用评审、述职、答 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方式,突出成果质量和原创价 值,破除片面以论文、专利、项目、经费论英雄的评价方 式。 厘清评价主体。让懂行的“专家”评,发挥好业内专家、 专业协会、第三方人才评价机构等主体的作用;让用人的 “东家”评,加大对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自主 权下放;让接受服务的“大家”评,人才评审应及时向社会公 示,接受公众监督,增强认可度。 灵活多元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对 特殊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健全动态评估。科学合理设置评 价考核周期,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培养卓越工程师 工程师是实体经济的核心资源,是实现产业转型高质 量发展的智力要素,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一项紧迫的任 务。 坚持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卓越 工程师,是高校与企业的共同使命,需要发挥两者的优势 资源。让高校和企业都有积极性,需要一定的机制保障 ,让企业的资深工程师走上高校讲台,让学生在企业内获 得丰富的动手实践机会。 坚持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课程应由 高校和企业共同商定,与未来的从业领域结合得更加紧密 ,专业性更强。通用的数理基础课程不能少,要求也不能 降低,还要增加从业方向所需的多专业课程,打牢设计、 制造的多学科基础。 坚持提高人文精神素养。没有思想难成大器,卓越工 程师必须塑造独特的精神品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