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2年工业发展综述汇编(10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挺起工业“硬脊梁” 迈向发展新高地 ——我 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五月的浦江,处处涌动着蓬勃发展的滚滚热潮:企业 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上 ,车辆往来、焊花四溅;招商战场上,干劲十足、捷报频 传…… 这里,赶超发展的步伐铿锵而坚定。近年来,我县深 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存量 与提增量并举,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 育壮大“双轮驱动”,以产业发展打造新高地,以创新驱动激 发新活力,以项目投资增强新动能,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 和行业“隐形冠军”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势头正劲。 制造业已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推动高质量 发展的“顶梁柱”。透过数据看变化:2021年,我县全年工业 总产值突破500亿大关,达到554.0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 248.25亿元,同比增长30.1%,与2017年相比翻了一番,其 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31亿元,同比增长17.1%,且连续 九个月增速排名全市前三。 一、壮大规模 产业量质双升 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如何实现 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制胜的“牛鼻子”,就在 于先进制造业。 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 象,一台台智能化设备马力全开、高效运转,工人正在全 力赶制订单。作为一家集科研开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亚特新材料年产值达16.5亿元 ,同比增长67.33%,已成为国内包覆丝行业的技术领跑者 和探索者。 近年来,通过实施“年产4万吨新型锦氨空气包覆丝技改 项目”等技改项目,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今年1-3月份实现产 值4.2亿元,同比增长28%。 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需要亚特新材料这样的龙头企 业带头行动,更需要各个层次的企业奋勇争先,才能由“参 天大树”形成“生态绿洲”。 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筑牢“四梁八柱”。我县聚力打好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出台《关于加快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制造业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启优化产业结构、迈向高质 量发展的新征程。 点点“盆景”不断汇聚成为“风景”。较之2019年,2021年 我县规上企业数实现翻一番,由200家达到534家;国高新 企业翻一番,由20家达到79家;全县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 41家,比2020年增加10家。 追求量的增长,更追求质的提升。2021年,丰安齿轮 、杭机股份、艾杰斯生物等14家中小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 新”;三思光电和万赛汽车零部件两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专 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实现零的突破。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显现 :2021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1.52亿元 ,占GDP比重38.7%,对GDP贡献率达到56.3%。 二、创新驱动 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红颂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指挥室就是企业运行的 “智慧大脑”。该公司通过智能工厂改造提升,企业运营决策 系统实现生产、运营一屏掌握,货车排队叫号、业务接单 报表、仓库存量、待送纸板的数量与区域等智能信息一目 了然,已实现瓦线干、湿两条生产线自动化。 通过拥抱“数字化”,红颂新材实现全业务过程管理可视 化、智能化,大大提升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和周转效率。 据统计,生产效率提升40%,人员配置可减少63%,综合能 耗降低10%左右,仓库流转效率和物流周转效率都将达到 90%以上。 创新、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制造业高质 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县坚持实施科创兴县战略,加快传 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激 活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 一方面,我县以转型升级做优存量,按照“1个部门 10家企业 1个行业协会 1所科研院校”的组织架构推行“链长 制”,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县以科创驱动 增强后劲,出台科创25条新政,以实实在在举措支持科技 创新。 在浦江,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技术升级成为诸多企 业的选择,创新赋能为浦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 不断的动力。 天晨胶业2021年投入1.1亿元进行改造创新,实现多环 节智能数字化控制,实现“机器换人”;圣力工贸成功研发锁 具生产自动化设备,从人工装配到自动化装配,生产效率 是原来的7倍;亿通塑胶投入1500万元建设新生产线,项目 全面建成投产预计可年产1万吨高分子材料;中宝机械经过 数字化改造,产品A等品率超过98%,计划与订单的匹配度 提升30%;万赛汽车零部件建设智能工厂,操作流程实现数 字化运作,2 0 2 1年销售收入超过2 . 3亿元,同比增长 4 5 % … … 通过把落脚点放在智能制造上,浦江制造业发展实现 了质的飞跃。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总额7.98亿元 ,增幅76.7%,全市排名第二;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 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为24家、125家,均创历史新高。 三、招大引强 汇聚发展后劲 重大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县将重大制 造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实行精准专业化招商,招大 引强、招新引优,着力补链、强链、延链,吸引了一大批 上下游企业和项目涌进浦江,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产 业集群。 虽然近期阴雨绵绵,上海亥博年产2.5万吨光伏组件用 硅胶及3600万平方米胶带项目现场,工人、机械紧张忙碌 ,项目方正紧扣时间节点,抓紧施工建设。目前,项目已 完成厂房和研发楼主体结构,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预计7月 份进行试产和量产准备工作。 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研发和生产胶粘剂及胶带制 品,同时为配套企业提供太阳能光伏产业相关的设备和材 料。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亿元,年税收可达1200万元。 作为光伏产业链企业,上海亥博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 完善我县光伏产业链条、壮大产业体量。 县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水晶、绗缝、挂锁等传 统产业转型升级和5G信息、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 兴产业培优培强,着力形成“3 3”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挺起 浦江工业的坚实脊梁。 近年来,我县做实做好“固链、强链、补链、延链”文章 ,紧盯5G信息、光电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招 引了赛伍技术、杭机股份、三思光电、极道科技等一大批 重点产业项目,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 项目要引得进更要落得下。在推进项目中,我县深入 开展“暖企助企服务年”活动,围绕重大产业项目,明确责任 单位负责,以保姆式服务,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 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 数据显示,2021年,我县共招引项目37个,其中3亿元 以上项目15个、20亿元以上项目3个;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 金34.2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到位资金19.7亿元。今年一季 度,我县成功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个,其中10亿元以 上制造业项目2个;落地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个。 抢眼表现,带来抢眼成绩。奥隆机械年产95套纺粘针 刺无纺布设备生产线建设项目、机场照明与智慧照明产线 迁移项目、安通智汇谷•浦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大批 项目均已落地开工。在招商项目的不断加持下,浦江产业 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实体经济的根基愈发稳 固。 县第十五次党代会已经打响了制造业起跑的“发令枪 ”:要聚焦工业经济这一浦江发展最大短板,实施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12347”三年计划,推动工业经济量质并举实现双 提升。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丰安大地上,工 业经济规模总量在壮大、质量在提升、后劲在增强,新一 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热潮正在掀起。 “工业强市”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全 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 展之基。如今,放眼滕州,日新月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落地生根的重点项目、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处处涌动 着蓬勃的朝气,正带动着滕州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工业强则滕州强,产业兴则滕州兴。各级各部门要牢 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产业’的鲜明导向,培育龙头企业 ,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生态,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 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陈永生 在多次会议、调研活动中反复强调。 5月27日,我市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工业强县。这是我 市获评全国治理能力百强县、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后的 又一块金字招牌。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去年以 来,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优化政务服 务,推动全市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增速加快、 总量稳步提升、集聚优势巩固、发展活力增强。2021年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位列枣庄五区一市 首位;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实现686.3亿元、 70.6亿元,昂首阔步迈出了“工业强市”的坚实步伐。 一、领航企业培育 扬起产业“龙头” 仲夏时节,威达重工高端智能重型数控机床装配项目 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幢恒温恒湿的高标准厂房已 经初具雏形。该项目采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将自动化设 备与智能工厂数据大脑紧密结合,实现产业链协同赋能 ,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稳定性。“我们倒排工期 ,加班加点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让产品更具核心竞 争力,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叫响品牌。”威达重工副总经 理雷祥元满怀信心地说。 威达重工是我市高端装备的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 ,成为全国机床行业30强、全国机床出口10强,连续三年 荣获国家机床行业最高奖“春燕奖”。 一叶知秋,威达重工的飞速发展,只是我市“链主”龙头 企业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加大龙头骨干企业扶持力度,实施领航 企业培育。鲁南化工、联泓新科年营业收入双双突破百亿 ,进入2021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前100强,联泓新科成功在 A股主板上市。全市年营收过10亿元工业企业发展到13家 ;19家企业入选枣庄市“双30”工业企业。 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百项企业技改”工程,重点推进总投 资51亿元的山能鲁化己内酰胺等100个重点技改项目,5个 项目列入省重点,20个项目列入省导向目录,57个项目已 完工。在全省县级率先设立首批2亿元技改基金,2家企业 获技改基金资金共计5800万元,8家企业列入第二批备选名 单。深入推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 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7个产品入选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项 目。 二、聚焦补链强链 产业结构“更优” 己内酰胺项目的投产,对鲁南化工这一老牌企业来说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企业正式迈进高端化工产 业。而聚合顺作为新材料产业的头部企业,选择把生产基 地放在滕州,正是看中了己内酰胺项目的发展前景。“通过 这一产品把传统煤化工产业延伸到高端化工和新材料领域 ,产品附加值提升了8倍,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中高 端迈进。”鲁南化工常务副总经理李志远告诉记者,目前鲁 化已经形成一条从原材料生产到切片制造,再到下游纺织 行业一条龙的产业链。 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壮大,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工业 经济发展形势的准确研判、对发展定位的科学谋划。 我市大力实施“强链、建链、补链”工程,夯实专班专抓 ,编制完善产业链图和招商引资路线图,强化与世界500强 、央企省企、行业领军企业合作,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 优势产业规模不断膨胀。高端装备产业以数控机床产业为 重点,把“以企引企”作为“沿链招商”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在 打造数控机床和金属制品两大产业链上攻坚突破。高端化 工产业依托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大力推进总投资57亿元 的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 步完善鲁南化工、联泓新科为链主的“氨基”和“醇基”两大产 业链,纵深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下游方向发展。高端 装备、高端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年营收分别实现280亿元、 300亿元,中小数控机床、煤基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先后入选 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我市还围绕产业链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鼓励 中小企业集聚要素资源,深耕主业,弘扬工匠精神,开展 精细化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控,聚焦特色优势,形成特有 的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依 靠技术的独特性、巧妙性、关键性,抢占更多细分行业市 场份额。去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2家,新培育国家 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 瞪羚企业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小巨 人等企业发展到50家。 三、提升服务效能 激活一池“春水” “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5天内必须拿出解决方案。”近 日,在三维重工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现场,市委 副书记、市长周刚就负责人提出的供电、土地等9个方面遇 到的难题,责成市自然资源等部门当场拿出解决方案,目 前问题已全部得到妥善解决。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全力提升服务质效,营造 舒心创业、安心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让每一位投资商专 心创业,这既是企业家们纷纷来滕州投资的重要原因,也 是滕州打造工业强市的根基所在。 我市建立了市领导帮包镇街、镇街部门协调联动的“企 呼政应、接诉即办”企业诉求解决机制,面对企业和项目遇 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实施全生命周期服务。深入 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 ,集中力量推动资源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 业集聚。持续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把各级政策汇编和申 报指南送到每一家工业企业,让企业知政策、懂政策、用 政策,真正让“真金白银”落到滕州。 2022年10月汽车工业产销综述 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恢复向好,保持在合理区间 ,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 措施加快落实,汽车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行业发 展环境持续向好,有助于汽车市场实现全年稳增长、稳预 期目标。 10月,汽车产销延续平稳发展态势。当月产销分别达 到259.9万辆和250.5万辆,环比下降2.7%和4%,同比增长 11.1%和6.9%。受疫情多发散发等影响,终端市场承压,环 比呈小幅下降。由于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的持续发力,同 比依然保持增长势头。 1-10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224.2万辆和2197.5万辆 ,同比增长7.9%和4.6%,增速较1-9月分别扩大0.5和0.3个 百分点。 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3.4万辆和223.1万辆,环 比下降3.1%和4.3%,同比增长16.9%和10.7%。在乘用车主 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四大类车型除运动型多用途乘用 车(SUV)产量微增外,其余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多 功能乘用车(MPV)产销降幅更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 ,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 (SUV)产销呈较快增长,其余两类产销呈两位数下降。 1-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955.1万辆和1921.8万辆 ,同比增长17.3%和13.7%。乘用车市场在购置税减半等政 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汽车出口势头良好等 因素拉动下,自6月份以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在乘用车主 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运 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销保持较快增长,其他两大 类车型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10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5万辆和27.3万辆,产量 环比增长0.8%,销量环比下降1.8%,产销同比分别下降 22.7%和16.2%。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货车 产量微增、销量微降,客车产销均呈下降;与上年同期相 比,客车产量小幅增长、销量小幅下降,货车产销均呈明 显下降。 10月,在货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重型货车和 轻型货车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中型货车产量明显下降、 销量微增,微型货车产销呈两位数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 ,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在客车细分品 种中,与上月相比,大型客车产销实现增长,中型客车和 轻型客车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型客 车产销呈现较快增长,轻型客车产量小幅增长、销量呈两 位数下降,中型客车产销均下降。 1-10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9.1万辆和275.7万辆 ,同比下降31.7%和32.8%,降幅较1-9月收窄0.9个百分点和 1.4个百分点。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客 车和货车产销均呈较快下降。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的属性 ,市场恢复难度更大,仍处于低位徘徊态势。 1-10月,在货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 货车品种产销依然呈现明显下降;在客车主要品种中,与 上年同期相比,大型客车产销微增,中型客车和轻型客车 产销呈现两位数下降。 10月,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月度产销再创 新高,分别达到76.2万辆和71.4万辆,同比增长87.6%和 81.7%,市场占有率达到28.5%。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 ,与上月相比,三大类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燃料电 池汽车增速最为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上述三大类继续 保持快速增长。 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548.5万辆和528万辆 ,同比均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4%。在新能源汽车 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 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10月,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 1898.3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4%。在汽车销量排名前 十位企业中,与上年同期相比,比亚迪股份销量增速最为 明显,奇瑞汽车、广汽集团和吉利控股也呈两位数快速增 长,上汽集团微增,其他企业呈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强州 步履铿锵——XX州工业经济发展 综述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1-7月份,全州工业固定资 产投资增长85.9%,增速排名全省第7位。 这是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完成25.87亿元,增速8.9%;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 33.4亿元,增速4.8%。 这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现代化标准厂房里,机械 高效运转;工业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抢工期…… 曲线、数据、画面,共同勾勒出了我州工业经济加速 发展的脉络,放眼XX大地,处处迸发着工业经济发展的活 力与热潮,全州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优 的良好态势。 一、科学谋划、锚定目标加快发展 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今年以 来,我州抢抓政策叠加机遇,结合XX工业发展实际,深入 贯彻落实省上“强工业”行动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 XX州“5540”百亿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提出“十四 五”期间,培育产值达10亿元的企业5户、产值达5亿元的企 业5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0户。1-7月,“5540”培育企业完 成产值50亿元,增长29%,占全州规上工业产值的74%。 委托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分别编制的《XX州“十四 五”制造业发展及民族特需用品和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规 划》《XX州“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及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共 谋划项目93个,总投资110.9亿元。根据州委打造“五个百亿 级产业”的要求,完成了《XX州打造沿黄沿洮工业百亿级产 业工作方案》,并制定了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总投资116亿 元的71个项目和总投资16亿元的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特色 化改造项目建设。 筹备成立XX州建设“一带一路”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 产供应基地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加快推进食品和民族特需 用品特色化改造项目,加快方案确定的项目建设进度,继 续落实“一企一策”、包片包户制度,确保每个项目有专人跟 进,协调和督促项目顺利实施。 工业经济发展要抓好顶层设计。我州加快沿黄沿洮工 业产业发展,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和沿黄沿洮工业百亿级 产业工作方案,加大“一带一路”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 应基地建设,奋力推进沿黄沿洮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百花齐放、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近年来,我州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大力发 展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皮革毛纺等优势加工业,改造升 级中医药生产、装备制造、建材加工等传统制造业,积极 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各项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走进广河县东西协作产业园的甘肃汉纳材料科技有限 公司现代化生产厂房,工人们在现代化流水生产线上繁忙 作业,琳琅满目的电地暖、电炕、穿戴用品及新能源汽车 电池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这是我州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不仅打破了XX州高 科技企业匮乏的局面,更为工业产品逐渐向高技术含量、 高附加值转变,工业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具有较强核 心竞争力的转型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投资11.9亿元的甘肃建投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项目、 1.2亿元的凯帝斯电梯生产线建设项目、5000万元的东乡县 方大丽明年产6000吨纯涤纶股线项目已建成投产;燎原乳 业公司乳制品绿色化生产建设改造提升项目、方大九间棚 公司东乡县金银花产业建设项目、俊林肉制品公司定点屠 宰加工项目等13个项目已完成现有生产线特色化改造,实 现绿色循环发展改造任务…… 新兴产业的“轮子”转起来了,传统产业的“轮子”也在同 步转动。近年来,我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市 场适应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制造业产业结 构向新型化、多元化推进,特色工业从产品种类单一、管 理模式粗放、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向多元化、品牌 化、集约化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 同时,稳步推进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建立投资额 500万元以上“三化”改造项目库,储备“三化”改造项目47个 ,总投资42.18亿元。建立完善传统制造、数据信息、清洁 生产三大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 ”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共计规划食品产 业、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和原料基地建设项 目等108个,总投资124.91亿元。 三、提升服务、营商环境逐步优化 服务做加法、审批做减法。“加减”之间,折射出我州优 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的可喜成效。近年来,我州全力提升 服务效能,营造舒心创业、安心发展的优良营商环境,持 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盘盘支持企业发展的“硬菜”先后出 锅。 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中小 企业服务中心,与14个市州的综合窗口平台和7个产业集聚 区窗口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建立信息库与数据库,加大州 内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州中小企业提供项目咨询 、项目申报、技术咨询等各项服务;持续推广“甘肃省涉企 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系统”,切实打通惠企政策 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积极搭建政银担企融资 平台,着力研究和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6年至 2021年,累计向各商业银行重点推介融资需求企业六批次 、511户,融资需求91.18亿元;向省工信厅推荐70户工业企 业融资需求,需求总额10.588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贷款 难、难贷款的问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政银企长效对接的 新途径、新办法。 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完善研发平台 ,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提 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深化 与省内各院校的科研合作,围绕重点领域搭建科技合作平 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综 合性、专业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 利申请和商标注册,近三年全州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达3亿 元、年均增幅10%以上。 一个个工业园区、一个个重大项目、一个个龙头企业 在这片沃土焕发出璀璨光芒,助推XX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XX正以饱满的活力,不断增强工业 竞争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进入11月,气温骤降,但在阜新氟产业开发区,却仍 是一派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生产景象。 在辽宁天予化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 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开展生产。在相隔不远的辽 宁众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内,研发人 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着新项目的实验验证。 从10年前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到如今跨入发展的“快车 道”,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也恰是阜新工业经济 10年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构建现代工业体 系,工业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来自市工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 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7年的250.8亿元增长到410.8亿元,亿 元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增长到97户,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增 长到11户,20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10年来,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工业增加值增速始 终保持在全省前列,园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数字化 水平不断提高,新能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 “四个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氢能源、智能无人系统等新兴产 业从无到有,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逐步从粗放走向集约,由 产业单一向多元支撑转变,有力支撑起阜新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脊梁”。 将时针拨回到2012年,当时的阜新已初步构建了多元 发展的产业基础,但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实现产业优化 升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思路决定出路,市委、市政府直 面现实寻求突破,提出加快推进以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的 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阜新开启了以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征程。 几年时间里,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发展为方 向,全市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坚持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 重点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如今,我市已彻底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全市煤炭产 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到2.3%,“四个优势产业”茁壮 成长。2021年,全市“四个优势产业”合计完成产值334亿元 ,同比增长17.9%,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1.3%。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点到群,阜新工业的飞跃发 展,筑牢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10年来,产业园区建设提档升级。“我们在全省率先制 定了园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动氟产业开发区和煤化 工产业基地通过首批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加快推动各园区 加快完善管理制度,实现了园区建设从‘一枝独秀’到‘满园 春色’的高质量发展。”市工信局相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 如今,以氟化工、煤化工为基础的医药化工产业已在阜新 蓬勃兴起,其中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48户,今 年1至8月份,园区实现产值56.7亿元。 10年来,创新企业培育富有成效。全市已有省级企业 技术中心51户,350个项目列入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 划,成功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个,省级专精 特新称号59个。获得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 省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省级现代企业制度 示范企业1个。 10年来,绿色发展成效显著。“阜新伊利”荣获国家级绿 色工厂称号,“泰山石膏”“富新新材料”“德尔汽车部件”“凯 莱英”等5户企业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 10年来,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300户中小企业实现基 础上“云”,40余家企业完成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力 达铸造”等1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纳入省“数字车间、智能工厂 ”项目库。全市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建设 完成,并通过国家顶级节点对接测试,是全省第20个、全 国第215个二级节点平台。“排山楼金矿”成为全省首家智慧 矿山,“弘霖煤矿”成为东北首家智慧开采地方煤矿,“数字 矿山”“数字工厂”“数字车间”达到5个。 岁月匆匆,时光无言。一串串数字有力佐证了10年来 阜新工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展望未来,在新征程上,我市 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 产业培育壮大,在新型工业化大道上阔步前进。 强工业行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 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综述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 今年以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 压力,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统 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 产业格局,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量增长、质提升的良好发 展局面。 上半年,甘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工 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7%,规上工业增速高出全国平均 3.7个百分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一、建立健全强工业政策体系 金昌、平凉、武威等6个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 实现两位数增长; 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煤炭、有色、石化等19个行业 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占全省工业总量75%的50户重点调度企业实现工业总产 值3345.1亿元,同比增长21.8%; …… 上半年,全省多数市州、多数行业、重点企业、重点 产品的工业产值都实现较快增长,成绩令人鼓舞。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强工业行动安排部署,省 工 信 厅 牵 头 制 定 《 甘 肃 省 强 工 业 行 动 实 施 方 案 (2022—2025年)》,并督促各市州工信部门结合本地区 实际研究出台强工业措施,形成推进强工业工作合力。 围绕省委省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省工信厅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服务保障机制 ,将全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货运司乘人员全部纳入“白名单 ”,目前共梳理2批333户“白名单”企业。 截至6月底,2309户规上企业中,正常生产企业超过九成 ,1254户企业达产率80%以上。 电煤气等要素保障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产业发 展的关键环节。 今年以来,围绕“保安全、保民生、保重点”,我省全面 发挥省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机制作用,强化电煤调度监测 力度,制定并落实保障机制方案,积极应对要素供应风险 与挑战,实现全省电力电煤和天然气稳定有序供应。 上半年我省生产原煤2780万吨,其中6月份日均产量 15.71万吨。全省电厂存煤平均可用天数35天,统调燃煤电 厂存煤均在20天以上。 二、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压舱石”作用 省属企业是甘肃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推动全省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各省属企业统 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生产,全力以赴稳产增产,产 能充分释放,继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后,顺利实现“二季度 双过半”目标。 今年1-6月,省属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54.14亿元 ,同比增长30.59%。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集团等 11户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窑煤 集团工业总产值完成年计划的51.81%,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3%。 省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77.07亿元,实现利润总 额122.01亿元,同比增长18.08%。金川集团、白银集团、靖 煤集团利润总额实现大幅增长。 上半年,各省属企业经营效益实现稳步增长,离不开 投资这辆“马车”的有力拉动。 今年以来,各省属企业加快实施“强工业”行动,金川集 团加大三元前驱体、电池正极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投入,投 资同比增长92.3%;酒钢集团加快发展高品质碳钢、不锈钢 、铝等产业链建设项目,有力推动“原字号”向“材字号”转型 。甘肃电投集团加快推进金昌紫金云数据中心产业园项目 ,项目总投资50亿元,满负荷年用电量将消纳25亿千瓦时 …… 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7%,高出 年度预期目标41.7个百分点;省属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98.01亿元,同比增长10.69%。 同时,各省属企业抢抓有色、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 涨有利时机,加大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投入,推动有色冶金 、装备制造、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迈进。 据统计,今年1-6月,全省270个“三化”改造重点项目完 成投资83.9亿元。 “我们将强化投资拉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 督促各省属企业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把握好速度与结构 的平衡,把握好增长与效益的平衡,全力以赴顶住经济下 行压力,在保增长过程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省政府国 资委相关负责人说。 三、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3月,我省印发《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 扶力度若干措施》《甘肃省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 》等政策文件,为我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 境。 今年6月,我省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加力帮扶中小微 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包括加强纾困资金 支持、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大普惠小微贷款 支持力度等共20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工 业新生力量不断涌现,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入库企业增加值同比增 长2.4倍,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个百分点;全省 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微企业2274户,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上 工业比重32.1%,增速同比增长12.8%。 今年以来,我省工信部门不断完善企业反映问题调度 台账,发挥好工作专班和驻企业联络员作用,进一步加强 涉企联络,落实重点问题抄告制度,强化部门协调会商机 制,采取“一企一策”,全力帮助企业纾解困难问题。截至 6月底,全省工信系统梳理问题1527件,协调解决问题 1325件。 同时,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为各类中小微企业缓税、 减免失业保险费、减免工伤保险费、发放稳岗返还21.2亿元 。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开展“一起益企”和中小企业服务月活 动2184场(次),服务中小企业3.6万家(次)。积极缓解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全省金融机构新增发放中小微企业 贷款450.27亿元。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省第十四 次党代会各项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 作,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为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全 年目标作出新贡献。 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新时代 机械工业发展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 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制 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 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 造业大国”。遵循这一指示精神,机械工业在党中央坚强领 导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全力攻高端、夯基础、补短板、锻长板、强管理、 兴文化,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稳中有进,确保国民经济基本盘 进入新时代的10年间,机械工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 基调,加强形势研判、经济运行监测与信息统计分析,全 力攻坚克难、稳增长保全局,为落实“六保”、“六稳”积极作 为。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据统计,十年间机械工 业增加值、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和外贸出口 ,年均分别增长8.2%、9.5%、7.9%、5.8%和6.8%。在外部 形势复杂多变、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背景下,2020、 2021两年机械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实现利 润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速依然达到8.0%、9.4%、9.9%、 11%和16.8%,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产业规模实力明显增强。2021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 增长10%,机械工业资产总额达到28.4万亿元,实现营业收 入26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6万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首 次突破1万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144亿美元,各项指标创 历史新高。机械工业产业规模、汽车、电工电器等一批重 点产品产量连续位居世界前茅。 在全国工业中贡献突出。截止2021年,机械工业规模 以上企业达到9.9万家,占全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 24.22%。资产总额占比20.09%,营业收入占比20.32%,利 润总额占比18.47%。机械工业对全国工业新增营业收入贡 献率达到16.89%,拉动全国工业收入增长3.27个百分点,拉 动就业作用突出,支柱产业地位稳固。 二、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进步成果丰硕 新时代10年,机械工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 ,围绕行业发展中的断点堵点和短板弱项,依托国家重大 技术装备工程项目,持续推进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推动产 业提档升级、强链补链和自主安全可控,提升了现代化水 平。 创新平台、创新成果丰硕。10年间,新增创新平台 66家。截至目前,挂牌运行和批准建设的创新平台达234家 。10年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申报机械工 业科学技术奖项目8117项,共有3772项获得机械工业科学 技术奖。其中特等奖29项、一等奖355项。组织科技成果和 新产品鉴定3530项,其中新产品1851项,科技成果1679项 。 装备自给率不断提高。目前,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 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到目前的70%以 上。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自主设计制造的发电、 通用、工程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达到或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700吨挖掘机、4000吨级履带起 重机、400马力拖拉机等一批重大装备研制成功,中国品牌 汽车市场份额达到44%。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基本改变 了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重大技术装备亮点纷呈。依托三代核电、超超临界火 电、特高压输变电、特大型水电站、大型煤化工、油气长 输管线、大型矿山采掘与煤矿综采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共完成500余项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研制任务。其中“华 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1000MW二次再热超 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高效煤电机组、百万千瓦混流式水 电机组、1000kV特高压交流、±1100kV特高压直流、 ±500kV柔性直流输变电,以及百万吨乙烯和PTA、千万吨 炼油、大型煤化工、天然气长输管线、大型LNG接收站等 项目,国产成套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补齐了短板 ,打破了国外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为推动重大技术 装备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 实基础。 三、坚持“两化”攻坚,产业基础能力增强 10年间,行业实施“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关键 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围绕绿色制造技 术与装备、重点产品节能技术、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制 造工艺等开展了150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成效。 基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机械领域国 标与行标达到18807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分会325个。 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机构16个,担任国际标 准化组织重要岗位中的主席、副主席14人,秘书(经理 )17人。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由78.59%上升到88.2%。10年 间,行业质检机构发展到251家,培育机械工业优质品牌 308个、质量诚信企业110个、质量品牌领军人物73名、优 秀工匠145位、领军企业73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20个,涌 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技 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成效显著,有力支撑了产 业发展。 基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0年间,攻克了一批制约产 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在可靠性技术、试验技术、基础 工艺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在可靠性及实验 技术方面,突破了大型升船机复杂系统可靠性多元评价方 法与长寿命高可靠服役策略、大模数重型齿条制造技术与 寿命评价、升船机可靠性评价准则与工程验证技术。在基 础工艺方面,掌握了大型复杂复合材料构件数字化柔性高 效精确成形关键技术、复杂铸件无模复合成形制造关键技 术。 基础零部件取得突破。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 、控制器等三大核心零部件、高端核级密封件系列产品 ,打破了长期技术封锁和垄断。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实现 产业化,替代进口并出口国外。高精高效五轴加工中心、 超重型数控机床、大型压力机等基础制造装备取得重要进 展。重大装备核心部件国产化取得显著进展。石岛湾全球 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并网发电,工程设备国 产化率达93.4%。我国首套“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 钻机正式投入工业性试验。自主研制成功全球首台超万吨 米级的额定起重力矩达12000吨米、最大起重重量达到 450吨、最大起升高度400米的上回转超大型塔机。应用国 产化主轴承、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变流器IGBT等 核心设备的7兆瓦等级海上抗风型风电机组完成吊装作业。 国内首台套储气库用离心压缩机、天然气管网大口径轴流 式调节阀,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达 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四、坚持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进入新时代,围绕强国战略与五年发展规划,机械工 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生产端入手,持续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效。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10年间,通过制定实施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新兴产业发展蹄疾步稳,产业增长新动能有力 迸发。”供给体系质量提升,新兴产业对机械工业发展带动 作用显著增强。至2021年,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在机械工业 占比已达77.02%,利润总额占比达75.51%。我国工业机器 人2021年产量达到36.6万套,同比增长44.9%,产量再上新 台阶。 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迈出新步伐。在国家产业政策引 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 快。5G智慧工厂的示范应用,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 到营销服务一体化的集成管控与决策体系,为我国机械装 备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应 用案例。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落成,采用国际领先的制 造装备,融合解放先进工艺技术和精益生产思想,致力实 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其中新松公司机器人的应用实现 了移动机器人技术对重卡总装线各环节工艺的全流程覆盖 。“两化”融合快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机械领域广泛应 用,数字化工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 服务模式、工业云等方兴未艾,在电器工业产业链基本实 现全覆盖。生产+服务、产品+服务等全方位价值链经营等 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一些骨干企业服务型制造占比达到 30%以上。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割机、智能 六行采棉机研制成功。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连续9年成为 世界最大市场。 绿色制造、“双碳”达标快速推进。十年间,绿色制造发 展理念形成共识,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水电、风电等 清洁能源,以及大批节能产品与绿色制造、再制造等,已 在行业全面推广,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绿色制造、服务 型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节能环保产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