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基层减负问题梳理与回顾(10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基层减负问题梳理与回顾(10条) 一、督查检查频繁 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上级有关部门的督查检查无疑是 保障各项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但一段时间以来,各项督 查检查过多过频,且形式主义严重,耗费基层干部大量时 间精力,滋长了“脱实向虚”的不良风气,广大基层干部啧有 烦言。 下有所呼,上有所应。xx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 知》),提出督查检查考核“瘦身减负”,一系列明确规定在 基层干部群众中反响热烈。 时下,各地或紧急叫停过频的督查检查,或细化措施 减轻基层迎检负担,遏制这一突出问题。湖北省纪委明确 提出,取消对市州纪委工作绩效年终考评和优胜单位评选 表彰活动。湖南长沙市委近日对违规开展燃煤污染整治工 作督查的长沙市发改委通报批评,并责令其书面检讨。一 夜间,长沙某区原本年底全面铺开的xxx项督查考核项目压 缩至xx项。 “近期下来督查检查的人确实比以前少了。”有基层干部 在为“松绑减负”点赞的同时还呼吁,要防止督查检查过多过 频现象“改头换面”。 西部某乡镇干部向xx记者透露,有的督查检查组换了 “马甲”改叫“督导组”“调研组”,部分地区接受“督导”“调研 ”的任务依然很重。 有的督查检查仍然“重形式轻内容”。“有时候为了迎检 ,全员空岗去巡逻,老百姓来办事找不到人。”有的督查检 查全凭“印象分、感情分”。“最多的一天,我们乡镇来了 xx个检查组,每次都要主要领导陪同,不然就是不重视 ,将会影响考评结果。”广西一名乡镇干部说。 基层干部期待执行中央文件要“不打折扣,落到实处 ”,期盼中央着力整治部分地方督查检查的种种“套路”:督 查检查标准不明确,不同时间段有不同标准,不同级别有 不同标准,甚至检查人不同标准也不同;自由裁量空间大 ,导致基层干部无所适从,往往一项工作不得不反复整改 。 如何纠正走偏的督查检查思维,让基层干部摆脱高压 作业、干活憋屈的心理状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问责滥用 “问责已属于家常便饭,让对工作付出大量心血的干部 气馁甚至寒心。”一名石漠化山区县乡党委书记告诉xx记者 ,当地出台规定:凡是出现一个贫困家庭孩子辍学,无论 什么原因,整村不能脱贫摘帽,扶贫干部要被问责。 工作中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是应该的,但不少地方出 现的问责滥用现象,成为基层干部的心病。基层干部普遍 反映,现在的问责状态是“下面一颗钉,上面千把锤。随时 可能挨一锤,就是不知谁先锤”。 基层干部认为,不能为应付上级或平息舆论,选择“事 情出了,总得有人担责”的方式问责,一出事就“多处分几个 干部”;不能简单以问责数量衡量整治效果,“泛化问责 ”;不能不管整改问题、促进工作,纯粹“找茬”。 问责的震慑力来自公信力,而公信力建立在事实、依 据、程序等都经得起推敲的基础之上。基层干部期盼,执 纪问责要做到公道正派,杜绝凭领导喜好随意问责。要严 格依照问责条例和其他有关党内法规的要求,深入调查、 仔细核实,正确区分问题性质,严格决策和审批程序。 三、压力“甩锅” 压力层层传导,向下层层压实责任,原本是落实各项 工作的必要之举,而不少地方却将压实责任变异为压力“甩 锅”:督查检查“甩锅”,转发文件“甩锅”,分配任务也“甩锅 ”,“锅锅”砸向基层。 xx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开展某项工作,不少上级部门 的基本模式是“开会动员—发文布置—督查考核”。开会内容 多半是围绕“高度重视”“细化措施”“督查问责”的官话、套话 ,缺少实在“干货”。开完会、发完文件后,就等着基层报材 料,最后到基层来督查考核。 压力“甩锅”的途径是,上面布置的任务层层甩下去,最 终甩给基层。如此,中间部门成了“文件中转站”,工作全部 交给基层去干。一些部门只是对上级文件略微改动,简单 将指标任务下达到基层,很少研究文件精神如何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搞“一刀切”“上下一样粗”,机械落实。 受访基层干部说,压力加码看似是倒逼基层干部干事 担当的措施,实则易造成上级制定的政策无法真正在基层 落地,脱离实际,造成基层形式主义的泛滥,以及上级问 责的滥用。 四、处处留痕 记者发现,“处处留痕”“痕迹主义”,虽饱经基层质疑、 媒体否定,但仍然是当前不少地方的重要工作内容,甚至 日渐内化为这些地方的工作惯性和工作方式。 临近年底,为了让脱贫攻坚的资料齐全,xx一些村子 在20xx年xx月份补20xx年《减贫人口名单公示》的材料 ,悄悄贴出来公示x至x分钟,找几位村民摆出认真观看的 样子,抓紧时间拍两张照片。拍照结束,公示马上撕掉。 围观村民心知肚明,当作笑话看待。 留痕的范围越来越广,留痕方式也在升级换代:从文 图视频现场留痕,发展到微信、APP实时留痕,再到GPS定 位留痕、跟踪留痕。湖南某贫困县的干部对xx记者说,上 面要求采集贫困户GPS数据,因为山区信号不好,经常要采 集几次才能成功。 受访基层干部反映,留痕与时下一些督查检查考核捆 绑在一起,成为一种督导方式,带歪了许多干部的工作观 、政绩观,给基层有效治理造成消极影响。 把“痕迹”当政绩,亟待纠偏。不少基层干部说,基层之 所以勤于留痕,热衷于“编造台账应对检查,摆块牌子做个 样子”,症结不仅在于自身的政绩观出了偏差,还在于上级 部门考核评价管理的方式出了问题。 五、材料论英雄 扶贫干部流传一句话,“扶贫工作干得好,不如材料整 得好”。针对基层广泛流行“材料美化”的做法,xx记者采写 了《基层汇报材料能拧出多少水分》《基层党建须防掉入 “材料陷阱”》《基层“创新”中的造词乱象》等一批稿件,不 断考问材料出政绩、材料论英雄这一不良倾向。xx记者近 期调研发现,材料出政绩、材料论英雄的思维、做法,虽 经中央三令五申、严格禁止,但至今仍在部分地方和部门 流行。 材料多,让基层不堪承受。安徽某乡镇干部说,前段 时间有领导到基层调研,询问村干部,村里一年需要上报 多少材料,村干部粗略统计了一下,一个星期大概要 3000页纸用于打印方方面面的汇报材料。“一个村都这么多 ,一个镇的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