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央党校理论文章汇编(16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央党校理论文章汇编(16篇) 破除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误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 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加强促进 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 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在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 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 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澄清模糊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 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合力 ,并付诸卓有成效的行动。 一、消除基本内涵上的片面认识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 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要破除认识误区,全面准确地理解 和把握其深刻内涵,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全民富裕 ,是就共同富裕的覆盖面而言的,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改 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 地区先富 起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不断提 高。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把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全体 人民的共同富裕,既表现在收入水平提升和收入差距缩小 上,也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进一步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富裕。全面富裕 ,是就共同富裕的内容而言的,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都富裕。以物质富裕来概括共同富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 。促进共同富裕,既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又要提供良 好的精神环境。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 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 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 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 、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 的统一,需要齐抓共建、相互促进、同向发展。 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共建富 裕,是就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而言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 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共建的过程就是 实现共同富 裕的过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 善民生,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 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 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同富裕不是“养懒人”,不能“等靠 要”,“躺平”只会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远。惟有奋斗和辛勤劳 动,不断积累社会财富并创造有利条件,才能实现共同富 裕。 共同富裕是渐进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富裕。渐进富裕 ,是就共同富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要看到,各地在推进 共同富裕的进程上会有差异,不可能完全同步;不同人群 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可能 齐头并进。这就需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 动共同富裕,既不要裹足不前、该做的工作也不尽力,也 不要吊高胃口、好高骛远,要坚持循序渐进,对其长期性 、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 效路径,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提高实效性。 二、澄清实现路径上的模糊认识 在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矛盾,要正确认识和把 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澄清模糊认识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实现共同富裕,做大做好“蛋糕”是切好分好“蛋糕”的现 实基础。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 后 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我国仍是发展中国 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坚持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持续不断做大“蛋糕”的基 础上分好“蛋糕”,厚植共同富裕基础,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 裕。 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经济和 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 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既要强调国有企业在推 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强调民营企业在推动共同 富裕中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不 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 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 缺的力量。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民营经济只能壮大 、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现共同富裕,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 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正确处 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 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 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 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首先,初次分配是 基础,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 要素分配结合起 来,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 、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 酬的机制。从总体来看,初次分配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 民收入,给每一个奋斗者以公平的机会。其次,再分配是 关键,要加大税收、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以此缩小收入差距。最后,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 ,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 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强调发挥第三次 分配的作用,不是劫富济贫,而是要借助一定的制度安排 ,激励人们自愿捐助回馈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是“持久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 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同样是一个长期 的历史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 化、系统目标碎片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 、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明显,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 期艰巨的任务,不是“突击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 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步一步、久久为功,不断增进 人民福祉,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在实践探索中扎实推 动共同富裕,从而更好绘就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 推动共同富裕需把握五个关键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 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扎实推动共 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的 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 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正确认识和把握促进共同富裕 的原则、路径,在实际工作中需把握以下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需要看到,发展是富裕的前提,高质量发 展夯实共同富裕根基。我们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 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提高发展的平衡性、 协调性、包容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 矛盾,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 ”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 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 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 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 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锚定这些目标推动高质量 发展,绝不能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生态等各 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为推动共同富 裕提供持久动力,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 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共同”。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 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各一块,要从全局上来看。对此,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同 ”与“富裕”的关系。“共同”的范畴是指全域推进、全程推进 ,是目标更是实践过程;“共同”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中的每一 个人,也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 乡村之间的“共同”。“富裕”的内容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都富裕。对此,需根据各地区发展基础和实际,扬 长避短,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 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 ,作兑现不了的承诺,调整部署落实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的现实路径和具体方案。 第三个关键词是“差别”。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 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 划一的平均主义。让所有人都同样富裕,客观上是不可能 的,这实际上涉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只讲效率不要 公平, 不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也背离社会主义的初衷;只求公 平不要效率,搞平均主义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为人 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 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增强致富本领和技能。特别是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 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另一方面,要 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蛋糕”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 合理分配格局,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在依法保 护合法收入的同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 制度,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整顿收 入分配秩序。 第四个关键词是“渐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 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 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必 须看到,我国发展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由全 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由中等收入国家跃升为高收入国家 是一个渐进过程,需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推进。一是不同群 体循序渐进。共同富裕不是指所有人同时富裕,不同人群 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同一人群实现富裕的时间也有 先有后。我们需要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 业的人群带头致富,鼓励支持示范区先行先试。二是不同 内容循序渐进。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 统一的,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 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渐进富裕。三是不同地区循序 渐进。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各地区齐头并进,各地区需要依 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自要素禀赋,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 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第五个关键词是“共享”。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 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现象的出现 ,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 观。具体来看,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 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 的内容而言的,要做到人人共享各方面建设成果;共享是 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 ,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 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高举人权旗帜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 路 发展人权事业,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 尊重和保障人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原创 性理论观点,指导我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人权理论 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 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为什么要 发展人权、如何发展人权以及如何开展国际人权合作与国 际人权斗争等问题,指明了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方向 。 一、中国共产党是人权的捍卫者和促进者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权思想诞生于启蒙时 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对于推翻封建 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发挥过积极作用。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在肯定资产阶级人权理论进步意义的同时,尖 锐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抽象性、片面性和虚伪性,认为 资产阶级“人权本身就是特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权只是 漂亮的口号和言辞,只能由一小部分人享有。只有在社会 主义社会,才能消除阻碍人权实现的政治经济条件,推动 全体人民真实、平等地享有实质人权。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中国人民享有充分人 权 而努力奋斗。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一系列争取 人权的纲领和主张,保障工人、农民和妇女权利。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实 施了包含诸多人权保障条款的施政纲领。高举民主和人权 旗帜,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 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广泛的平 等;进行土地改革,铲除封建统治的基础;实行妇女解放 ,维护了妇女人权。改革开放以来,党自觉将尊重和保障 人权贯穿执政和自身建设之中。党的十五大提出“保证人民 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党的十六 大重申“尊重和保障人权”,党的十七大将“尊重和保障人权 ,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写入 大会报告,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同时,建设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04年宪法修正案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党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尊重和保障 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 障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以保 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推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事 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人权的最大捍卫者和促进者,党的 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权发展道路必须根据各自 国情和本国人民愿望来决定”,“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 的人权事业都要按照我国国情和人民要求来发展”。人权发 展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评判标准,中国 共产党从现实国情和人民要求出发推动人权事业发展,走 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把人权普遍性原则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人权的普遍 性主要体现在联合国的人权文件和联合国通过的国际人权 公约中。中国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原则,承认联合国人权文 书确定的基本人权规范,尊重《世界人权宣言》和其他国 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人权保障义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 始终坚持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人权问题,认为在 中国实现人权理想、实现普遍人权,只能从具体国情出发 ,只能采取符合中国实际的具体形式。党充分考虑中国社 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主动适应人民发展要求,致 力于有计划、有步骤和分阶段地发展人权事业。正如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 宣言》精神,坚持把人权普遍性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 出了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 ,为中国人权进步和国际人权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人民性是中国人权发展 道路最显著的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人权发展的核心 理念。中国要实现的人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 在的幸福生活;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是 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普惠性人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 国人权状况好不好,关键看本国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这是检 验一国人权状况的最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 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 和政府发展人权事业,加强人权保障,归根到底是为了不 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较短时间内使全体人民人权保障水平得到整体性大幅 度提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幸福感日益增强。 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生存权是指 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存条件获得基本保障的权利。发展权是 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生存 权、发展权是其他人权的前提,只有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上,才能谈其他事情。中国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作为最优先的任 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 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发 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上持续用力,人民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力保障,为 协调增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全面协 调发展。人权涉及范围广泛,各类人权相互依存,经济、 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是人权体系中不可分割 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协调增进全体人民 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 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的同时,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14亿多中国人民在 人权保障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的 人权状况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 不断提升人权法治化保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当前,中国已形成了以宪法 为核心,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 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 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涵盖人权保障 各层面的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备。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 节,不断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人身权 、财产权、人格权和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 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落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 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 和自由。 三、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弘扬 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 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要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广泛 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人权交流合作,发挥建 设性作用。”发展人权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促进和保护人 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各主权国家应当在平等和相互 尊重的基础上,就人权问题进行平等对话和合作,相互借 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国际人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商 量,全球人权治理体系要由各国共同建设,人权发展成果 要由各国人民共同分享。 深度参与国际人权合作。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领 域活动,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人权治理体系,为 推进 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参加了包括《经济 、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国际人权文书,在国 内立法等方面注重与国际人权文书规定相衔接,按照国际 人权文书规定提交履约报告并接受审议。积极参与联合国 人权事务,深入参与有关人权机制工作。自1982年起,中 国一直是人权委员会成员国。中国五次当选人权理事会成 员,接受了三轮国别人权审查。多名中国专家出任联合国 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和形势工作组成员,担任联合国经 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等多个多边人权机构或专门委 员会的委员。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专门机制的改革,在促 成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设立的磋商和表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提供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动参与创设国 际人权规则与机制,参加《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 公约》等重要人权文件制定工作组会议,提出以合作促发 展、以发展促人权的理念和主张,引领世界人权事业发展 的正确方向。2017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的关于“经 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 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成为国际人权 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6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通过中国提出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发展 促进人权”理念被引入国际人权体系。2021年3月,联合国人 权理事会通过中国提交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决议 ,呼吁各国在人权领域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加强技术 援助和能力建设,促进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 积极开展国际人权斗争。中国一贯主张人权本质上是 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保护人权,首先应由各国通过国 内立法来实现,国家主权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没有主 权就没有人权;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强烈反对西方 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有人权,不能以别的国家的标准来 衡量,更不能搞双重标准,甚至把人权当作干涉别国内政 的政治工具。”中国坚决反对美西方对中国的抹黑污蔑和不 实攻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揭露和反驳美西方制造的所 谓“中国人权”谎言,挫败反华人权提案,通过反映中国立场 的人权决议,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政府通过发 表人权白皮书等形式,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在人权问题上 的基本立场和最新进展,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权发展的 理解,不断为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 展作贡献。 如何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稳经济、 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提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稳住外贸 外资基本盘”。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 保稳提质的意见》,系统全面地部署13项举措,力促外贸 保稳提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外 贸发展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对此要充分认识推动外 贸保稳提质的重要性,坚持科学判断,精准施策,通过保 通畅、促创新、建市场、抓落实,坚定不移推动外贸保稳 提质。 坚持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 然要求。外贸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推动外贸 保稳提质,既体现在“质”与“量”上,要实现外贸规模更大、 质量与效益水平更高,又体现在政策上,推动外贸政策更 加公平、透明、可预期;既要保障进出口规模的基本稳定 ,又要着力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还要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高水 平的对外开放。 坚持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现实需要 。 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实现稳步增长,货物贸易进出 口总值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当前,外贸发展仍面 临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稳提质还面临不少压力。从 国内看,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出口企业的产业 链供应链稳定以及物流运输畅通带来较大影响。从国际上 看,各国疫情反复、地缘冲突不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 涨、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受阻、海运物流成本上升等因素都 对我国进出口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 ,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任务依然艰巨。在此背景 下,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重要性更 加凸显。 坚持推动外贸保稳提质,要辩证地看待“稳”与“质”的关 系,做到以稳促质、以质增稳。“保稳”重在抵御冲击,最大 程度降低不确定性对外贸的影响;“提质”重在转型升级,不 断开拓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使外贸发展保持强劲动 能。二者虽重点不同,但彼此联系紧密。“保稳”是“提质”的 重要基础,外贸形成规模效应后可以摊薄产业链供应链等 各个环节的成本;“提质”是“保稳”的根本保障,国际贸易竞 争根本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外贸提升质量有助于抵御外 部冲击及短期风险。因此,要做到“保稳”与“提质”两手抓 ,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共同服务于对外开放大局。 一方面,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习近平总书 记多次强调,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 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事关外贸采购、生产、 运输等关键环节。一是要保生产供应。加强外贸企业生产 经营保障,解决企业用料、物流、用工难题。二是要保运 输通畅。全力保障物流运输畅通,疏通海空港等集疏运 ,提高作业和通关效率,加强同国际航空航班、货运班列 等的对接与协调,利用好国际运力。三是保产业链稳定。 进一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支持劳动密集型外贸产业在国 内梯度转移。此外,还要积极运用财税金融手段,加大对 外贸企业保险、信贷、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尤其要加强对 中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促进外贸主体、业态、平台、市场创新 发展。“提质”的核心是创新,要鼓励企业开展高质量、高技 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贸易。推动跨境电商提质增效是 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加强政策指导,支持海外 仓企业发展,建设智慧物流平台。同时,既要利用好既有 的贸易平台,探索线上交易新路径,又要加强外贸平台建 设,特别是要加强进口促进平台培育建设,不断提升进出 口产品质量。 要看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 要基础。从国际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参与国 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可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 链中的影响力。从国内来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有效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全球要素资源引力场,有 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 联通,为我国 外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下,各地各部门正密集出台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相 关举措,最重要的是加强系统观念,做好各个环节、各个 层面、各个领域的统筹协调。既要防止局部合理政策叠加 后造成政策合成谬误,也要防止将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 形成分解谬误。要树立“一盘棋”意识,加强各地各部门协作 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把握加强党性修养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加 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 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中国 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 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 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的重要法宝,也是共产党人的终身必修课。 一、理论逻辑:加强党性修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 本要求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 集中的表现,鲜明体现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政治追求。 政党是由一个个党员构成的,党性要通过每一个党员来体 现。评价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要看它是否由先进分 子组成、是否有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要看它的政治纲 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是否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否符 合社会前进的方向,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也要看它是否具有坚持真理、修 正错误的态度。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初期,就要 求每个支部对它所接收的成员的品质纯洁负责。马克思主 义政党“是各国工 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没有任 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在当前的运动 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列宁在创建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 过程中要求:“要维护我们党的坚定性、彻底性和纯洁性。 ”毛泽东同志指岀,要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有 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 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 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坚决防范一切违背 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只有不断锤炼党性修 养,砥砺前行,矢志不渝,才能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 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 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 、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 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 也就是坚持党性,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 性的人民性。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始终践 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把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把维护好、 巩固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为准则 ,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二、历史逻辑: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经 验总结 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饱经风霜而巍然屹立 ,千锤百炼而更加强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高度重 视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把党性修养摆在突出位置。 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纪律”单独作为一章 ,规定了党员应遵守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这是我们党 加强党性修养的初步尝试,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奠定了基 础。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的原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党性作为“特殊的问题提 出来”。1941年,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 性的决定》,首次对中国共产党人党性锻炼提出较全面的 要求,指出“要求全党党员,尤其是干部党员更加增强自己 党性的锻炼,把个人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把个别党的 组成部分的利益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使全党能够团结得像 一个人一样”。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用整风方式加 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范例。1945年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 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 的根本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围绕进京“赶考”、做到“两个 务必”加强党性教育,解决了革命胜利后可能产生的消极情 绪和腐化堕落危险。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 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坚决“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 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1956年党的 八大强调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加强党的建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 前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我们党围绕加强党性修养进行的党的自身建设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 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全面 从严治党实践,在推进党员干部党性锻炼上取得明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 、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 ”,“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 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中 央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 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 见》等一系列加强党性修养的党内法规。这些重要论述和 制度文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使广大党员干部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坚定 ,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更加巩固,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 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实践逻辑: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立足两个大局 、心怀“国之大者”的必然要求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党面临的风 险考验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加强党性修养 是进行伟大斗争、应对风险挑战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 上,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 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国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人 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让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 质性进展”。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 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 未有,涉及矛盾的尖锐性前所未有。从党情看,党自身发 生了深刻变化,党员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年底 ,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基层组织493.6万个,是世界上 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不少年轻 党员缺乏党内政治生活历练,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有待加 强,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复杂、尖锐严峻。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党性 修养也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 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 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 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升,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 炼中不断增强。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中指出的:“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变的、完美的、神圣的 ,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我们提出在社会斗争中 改造自己的任务,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 现改造社会的任务。” 世情国情党情变化越复杂、风险考验越大,就越要加 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没有敢 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有没有善于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是 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但党 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 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些党员干 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就在忘记了初心使命 ,丧失了理想信念,丢弃了党性。党员干部要经受“四大考 验”、克服“四种危险”,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加强党性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党员干部 一生的必修课。党员干部要努力修好党性教育这门“心学 ”,始终用党性原则修身律己,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 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深刻领悟“两个确 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 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党忠诚体现到对党的 信仰的忠诚上、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 针政策的忠诚上,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站得稳、靠 得住。唯有如此,才能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确 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始终成为勇担民族 复兴大任的坚强领导核心。 科学把握“十个明确”的重大意义和实践伟 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 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 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 的原创性思想、发生的变革性实践、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 标志性成果。十年来,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 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 一、“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是对新时代的实践总结也是理论 概括 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出发,深入认识、深刻把握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新时代在发展中继承,又在继承中发展和创造。没有革 命的开天辟地就没有后来的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同样我 们巩固革命、建设、改革的成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发展规律意义上理解,思想是积 累的过程也是 创新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 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形态,是实践的 ,也是理论的,是百年历史发展逻辑之必然。以习近平同 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 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 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 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 二、《决议》提出的“十个明确”,是对新时代的实践总 结也是理论概括,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 第一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其中中国共产党领 导是最大优势,是其他方面优势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 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 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 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些 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 ,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社会主义发展规 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第二个明确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 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 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任务、总目标和总步骤的提出,不仅集中概括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 ,还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阐明了 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逻辑。 第三个明确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 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 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基于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和社会 主要矛盾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什么是新 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为了什么。“人民”二字,重若千钧 ,其强调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信念和价值取 向,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着力点,进一步丰 富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实践要求。 第四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总的战略设计路线图,也是整体 部署的任务书。《决议》对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任务和目 标要求的概括,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深刻认识总体布局和战 略布局,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深入把握蕴含其中的整体性 、协同性、动态性要求,全方位推动各项建设实现高质量 发展。 第五到第十个明确,是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中,第五到第八个明确,分别明确全面深化改 革总 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 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 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 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 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 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 一流军队。这四个明确也是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其中前 三个目标要求是在制度层面,后一个是在实践层面。第九 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 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这指出了我国外交在国际大局中的方向和定位,在世 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 展,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尤为体现新 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与历史使命 。 第十个明确即“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 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 自我革 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明确,与第一个明确首 尾呼应、相得益彰,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贯通性。全面从严治党作 为战略方针,贯穿各项工作始终,起到全面性、基础性保 证作用。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三、“十个明确”与十三个方面成就不可分割 《决议》从十三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党带领全国人民 取得的伟大成就。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尤其是领会“十个明确”,要与十三个方面的成就结合起 来、联系起来。要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 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深化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论从实践中得来,实践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实际上,“十个明确”是理 论概括,也是实践总结;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实践概括,也 是理论展现。正因为有实践的创新才有理论的原创。“十个 明确”与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不可分割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要和丰富生动的实践联系起来 理解把握。十三个方面成就基本上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中展开的。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也是丰富发展这一思 想的过程。 在十三个方面成就中的前两个方面成就,即坚持党的 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围绕着执政党建设展开,两个 “全面”是一体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有 非常强的针对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 提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只有确保坚持和加强 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具备开创历史伟业的前提和基础。 进入新时代,我们就推进反腐败斗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 思想新战略,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 索出依靠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径。党通过前 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斗争,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 、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主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有机整体,不 可分割。只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更全 面更深入。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更加巩固党的全面领 导。党中央提出旗帜鲜明讲政治,这个政治,首先是对党 、对党的事业的忠心忠诚,体现在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 一的具体行动力。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 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 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既是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规 律的总结。 在经济建设上,《决议》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概括,指 出“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 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针对经济发展 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新发展理念,提出符合实际的一系列 重大决策和部署,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 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这是习近平经 济思想的有力实践。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决议》强 调,坚持改革正确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 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进一步解放 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加 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 同性,激发人民首创精神,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走实走深。在政治建设上,《决议》指出,党从国内外政 治发展成败得失中深刻认识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 ,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 葬送掉。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总体擘画,提出坚持和完 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 要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大命题。在全面依法治 国上,《决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 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把体现人 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 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 、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文化建设上 ,《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 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 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 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 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在社会建设上,《决议》强调,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 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 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 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 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决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 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 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决议》强调坚持 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决议》强调 ,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 国统一上,《决议》强调,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推动 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 、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党把握两 岸关系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 策,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在外交工作上,《 决议》强调,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十三个方面成就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指导的结果,是对其精神实质的鲜明揭示,也是其具 体内容的丰富发展。从时代发展看,十三个方面成就既是 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正在发展着的。这十三个方面成 就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充分发挥保障民生对稳住经济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 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 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民生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 展。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要充分认识保障 和改善民生对于稳住经济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 院决策部署,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 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 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民生关系 党的性质宗旨,也关系扩大内需和高质量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稳住消费。 近年来,消费的基础作用持续显现,已成为拉动我国 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21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达到65.4%。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3%。因此,稳住和扩大消费是稳住经济的重要基础。要 让消费者愿意消费、有能力消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 优势,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目前,我国 民生建设还存在短板。补上民生短板,提高居民收入,不 仅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消费潜力、扩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而且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稳住预期。经济主体对未来经 济形势的判断会对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预期管 理对于稳住经济至关重要。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具备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这是稳住经济的客观基础。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有利于把稳住经济的信心和预 期传递给广大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只要千方百计保障和改 善民生,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增强其对各项 稳经济政策的信心,从而激发出共同奋斗的力量,促进经 济稳定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稳住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有 利于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 ,为劳动力流动创造更好条件,可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 ,增加生产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创新。创造 条件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有利于充分激发我国巨量人力资本的创新潜能,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 扩大投资。消费和预期的稳定,有利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 这个战略基点,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扩大 投资,从而稳住和增加供给。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兼顾当前和长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 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事 业不断 发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既 要立足当下,又要兼顾长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 生,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 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 立足当下,精准实施各项政策措施。受疫情影响和冲 击最大的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及其从业者。对此,党中央国 务院作出明确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比如,实施住房公积 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 缓缴住房公积金,到期后进行补缴,在此期间缴存职工正 常提取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受缓缴影响;完善农业 转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健全常住地提 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完善 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 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对临时 生活困难群众给予有针对性帮扶;等等。各部门、各地区 在不折不扣执行、使政策更好落地见效的同时,还应结合 自身实际,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推出更多保民 生惠民生的具体措施。 兼顾长远,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教 育是民生之基。要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高质量发展提 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加充分、更 高质量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新发展格 局的重要支 撑。要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 政策,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 业问题解决好。收入是民生之源。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 调节力度,尽可能减少人民群众因疫情所导致的收入损失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要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 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基本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切实发挥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网作 用。健康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要始终坚持人民至 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 民生福祉。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 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 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摆脱贫困》的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 《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 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哲学内涵和经济思想,特 别是其中关于加快发展、摆脱贫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与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充分体现了习近平 同志的政治立场和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蕴含着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福建宁德作为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是“老、 少、边、岛、穷”的典型地区,一直以来,摆脱贫困、建设 小康始终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愿望。 《摆脱贫困》科学回答了扶贫开发“为了谁、依靠谁”的 关键问题,即扶贫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 为了实现闽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最根本的依靠 力量只有两个,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书中指明 了摆脱贫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摆脱贫困》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真挚深厚的为民 情怀。 1988年至1990年,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 志就把脱贫致富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走发展“大 农业”的路子,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 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掀开了闽东人民向贫困宣战 的新篇章,为改变闽东贫困面貌奠定了坚实基础。 《摆脱贫困》字里行间凝结着习近平同志对闽东人民 的深沉大爱和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 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促进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 、一以贯之。 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发展经济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坚持用发展的办法 摆脱贫困,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在 闽东工作虽只有两年,但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 松、不懈怠。《摆脱贫困》多篇文章直接谈到经济发展问 题,既有对整个闽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又有对畲族经 济、闽东林业经济、大农业经济以及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 。 没有发展,脱贫就是空谈。正如《同心同德 兴民兴邦 ——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一文指出:“经 济是基础是中心。经济稳定发展是社会稳定、人心稳定、 政治稳定的基础,我们要牢牢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 作。”习近平同志提出,闽东的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六个关 系,即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 效益的关系、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生产力区 域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的关系、改革开放与扶贫的关系、 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 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 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 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 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最新发展成果,是指引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 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应该特别注意学好马克思主义 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 哲学,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能使我们在错综 复杂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迷失方向”。《摆脱贫困》蕴含着 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关于如何认识贫困、摆脱贫困,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物 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并对这三种贫困 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从而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 和路径。“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闽东是革 命老区,也是全国知名的贫困地区。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 地委书记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发展经济,解决老百 姓的温饱问题。 在他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物 质贫困而导致人们“头脑中的贫困”,即精神贫困。对于精神 贫困,习近平同志又具体区分了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思 想贫困”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 想武器,因而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思路和方法,导致 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不是积极 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信念贫困”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 心,缺乏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缺乏向上的志气和行动 的勇气。物质贫困、思想贫困、信念贫困三者互为因果并 相互强化,从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入手,习近平同志提 出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精神贫困,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 脱信念贫困。习近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看 待减贫,指导减贫实践,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扶贫和扶 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 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新征程上,我们 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 裕,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 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 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 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来之不易,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 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 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 一、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 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 创造。”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 手抓、两手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激发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 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 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 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把握 历史主动,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四个自信”,把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高 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 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 ,极大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 是因为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 建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 革,进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 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 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 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 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 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 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坚持守 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 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 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 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 。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 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 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 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 相适应。”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 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融入法 治建设与社会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 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放在全局 工作的突出位置,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 作导向,改革文艺评奖制度,加大对文艺精品扶持力度。 积极建构主流文化认同,主流影视剧呈现蓬勃生机,制作 出《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一系列优秀影视作品。同时 ,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增长迅速,中华文化走出去力度明 显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大为提高,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 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 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注重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 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性、战略 性工程来抓。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资源大规模梳理,统筹实 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重点文物 保护工程,推进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中华文化新媒体 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 中华经典诵读、中国传统节日振兴、戏曲传承振兴等重点 项目,产生了广泛的文化影响。《最美中国戏》《中国诗 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记住乡愁》等节目,激发了 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社会各界学习、研究、传播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持续高涨,助推广大人民群众增强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做好弘扬革命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工作 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传承革命 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 保 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 的共同责任。” 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 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的浓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生 动展现了我们党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用好革命文化资源,用革命文化 淬炼广大党员干部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坚持 用革命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成长 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 们党鲜明提出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 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 涵和历史定位:“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 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 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 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提出伟大建党精 神,使党的精神之源得到充分开掘,使革命文化得到更好 弘扬。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实施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极大增强了 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 四、发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强音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 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由经济基础决定 ,同时 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 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 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 会发展进步的桎梏。”我们党坚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 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性、 便利性、均等性显著增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富有创意 的文化活动不断涌现;影视出版繁荣发展,人们享受到越 来越多的高品质文化盛宴。中国人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新时代奋 斗精神等广泛弘扬,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全党 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 巩固、打赢脱贫攻坚战、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等 ,不仅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也从各个 方面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今天,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 性变革,越来越多的国人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迷雾中走出来 ,将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中 。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 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贯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因为有这一科学思想引领,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在文化思潮激荡与利益多元化面前形 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深深 扎根于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不断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 社会号召力是政党团结人民、凝聚共识和动员社会的 能力,是政党具有生机与活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 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 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进入关键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进一步提升党的社会 号召力,更加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 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才能使党更加成熟、更加坚定、更 加自信,在新的赶考之路上铸就新辉煌。 一、以愿景目标引领人民群众 任何政党要实现对社会的广泛号召和深度动员,都必 须提出能够充分整合不同群体诉求的愿景目标。我们党在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都以失败告终的情势下,以新的思 想引领救亡运动,以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一经诞生就 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 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从而凝聚起最 广泛的革命力量。 一般来说,愿景目标是长期、宏大、崇高的,不可能 一蹴而就,必须分历史阶段完成。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 们党根据时代主题变化,与时俱进地把愿景目标转化为时 代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更加贴合时代、贴近现 实,更富有感召力、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有力地把人民 群众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在革命时期,我们党为实现中华 民族“站起来”制定了一系列奋斗目标,团结并激励广大人民 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在建设和改革时 期,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制定了一系列奋斗目标 ,团结并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 而奋斗;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制定 了一系列奋斗目标,团结并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而砥砺前行。 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 要广泛汇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当前“两个大局”的演进出 现一系列新变化,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以更加深远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全球视野设定愿景 目标。新时代,以“中国梦”这一愿景目标统领党群关系、民 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寻求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人心力量、催人奋发有为;以“人 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目标引领世界和平、发展、合作、 共赢,推动各国协力解决“四大赤字”,一起向未来,共创美 好生活。两个愿景目标有机联动,必将为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 与促进共同发展凝聚起更广泛更强大的力量。 二、以辉煌成就激励人民群众 社会号召力是政党软实力,而软实力必须建立在以实 绩为支撑的硬实力基础上。硬实力越硬,软实力就越强 ,同时也越能反过来推动硬实力的发展。我们党在百年奋 斗历程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也铸就 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辉煌成就不是 抽象的、自夸的,而是具体的、可以检验的。只有将客观 的真实的成绩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才最有说服力,才能 使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戴中国共产党。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回望 百年征程,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实现了 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 结束了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历史,由此让人民群众 充分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 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 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由此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 们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 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 、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由此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 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是指引中国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坚持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 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由此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 的历史进程。 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 份优异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 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面向未来,只 有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奋力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创造出新的更大成就,为人民 争取更大光荣,才能更好地提升党的社会号召力。 三、以良好形象感召人民群众 “政者,正也。”作为政治组织,良好的政党形象能够吸 引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从而生成、巩固和增 强政党的社会号召力。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在人民 群众心中牢固树立了一个信仰坚定、斗志昂扬、纪律严明 、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充分体现了在一脉相 承中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政党形象既是整体的,也是具体的。我们党的良好形 象是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共同树立和维护 起来的。在立党兴党强党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党的各级组 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知难而进、敢于担当,勇于进行 自我革命,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人民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 ,始终成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最可信的领路人,从而 不断坚定了人民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在各 个历史时期,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先辈、一大批视死 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艰苦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 我牺牲的先进模范以及无数在本职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普 通共产党员,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民群众心中矗立起一 座座巍峨丰碑。 党的良好形象不是随着时间推移就能自然保持下去的 ,新征程上既存在党内“四个不纯”等突出问题,也面临着意 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挑战,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为此 ,必须坚持破立并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一方面,坚持 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 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永远不变 质、不变色、不变味;另一方面,坚持举旗帜、聚民心、 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树立 好先进典型、发挥好榜样力量,始终以良好形象感召人民 群众、赢得人民群众。 四、以血肉联系凝聚人民群众 政党的社会号召力、影响力强弱取决于其与人民群众 联系的密切程度。从历史来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政党 都具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脱离甚至背离人民群众的政党 必然被人民群众所唾弃,并最终走向失败。我们党来自人 民,植根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 生死相依,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能够广 泛团结、动员、凝聚人民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以血肉联系凝聚人民群众,贯穿于党带领人民进行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正是因为我们党没有任 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赢得人民 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才会出现诸如“最后一块布做 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场 景;正是因为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 作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 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才会创造诸如“包产到户”等一系列体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