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
形成三全育人合力
发表时间:2022-12-09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
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立德树人
,服务社会”不悔初心,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
命,构建形成“思想政治‘三全四方五平台’育人体系”。
2021年,在双高建设中进一步实施“三全融合、三体贯通”育
人工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
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
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充分发挥“五史”教育功能,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引
擎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
强调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
华民族发展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自2021年中共中央决
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学校党委就把以党史学
习教育为重点的“五史”教育作为学院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
要契机,全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换挡提速,全院呈现
出静学深悟、实干笃行的良好局面和崭新气象。按照“一级
带一级、级级做表率,一层抓一层、层层讲落实”的学习要
求,通过举办各种读书班,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学生群
体三级联动发力,纵向层层带动、横向个个比拼,不断密
织学习网,切实把“五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覆
盖全院师生员工,不断增强其对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认同
、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强化思想政
治工作主阵地
学院把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协同互补的
思政课师资梯队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予以夯实,按照中央
、教育部文件精神将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作为政治任务。
打通思政课堂主渠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思
政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形成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好必修课的同时开设《历史
与现实》选修课。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出台学院课程思政实施办法,以汽车、智能制造、电子
电气、物流四大重点专业群为突破口,大力推动以“课程思
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精准思政”探索。建
设并完善2门主干“思政课程”和4个重点专业群“课程思政”教
学资源库建设。
强化实践育人作用,擎起思想政治工作助推器
学院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四川省示范
高职院校创建中成立的“思想道德训育中心”特色鲜明,是四
川省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普及基地。建成大国工匠精神
培育基地、艺术思想启迪中心、青年传媒中心、雷锋精神
学习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群,为学生思政教育实践
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强化基地育人整体效应。同时,坚
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科研机
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承担育人功能。
创新学生社团活动内涵,挖掘思想政治工作动力源
一是学生思政类社团彰显主流。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
等思政类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攀升,学生政治理
论宣讲团、学生理论读书班、“大学生党史知识竞赛”等激发
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坚定了大学生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二是民族社团体现特色。2020年
,学院合并成立同心社,各民族同学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
动;2021年,成立“姊妹花”艺术团,选拔各民族文艺骨干共
200人,组成民族舞蹈队和民族声乐队。三是原创性活动凸
显品牌。推动“学院原创文化活动经典计划”,打造“涪水红
帆”“足迹”“再唱山歌给党听”等一系列四川职院校园文化活
动品牌,构建起校园文化之魂。
形成新媒体矩阵,筑牢思想政治工作安全网
2020年,学院成立青年传媒中心,陆续创建和完善了
学院的网络传播平台,形成新媒体矩阵,推动思想政治工
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造性地把思政教育的
理论精髓、核心要义和教育目的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教育意
义的现实案例、时政新闻并及时推送,从而开辟思政教育
第三课堂,确保教不断网、学不掉线。青年传媒中心制作
、推送了扶贫MV《燃》、“音为有你”“检而言之”栏目、教
师节视频《何以为师》、毕业季视频《不说再见》等网络
育人优秀作品。
学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建以思政课教师、
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通过
网络空间研判学生思想动态,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大学生思
想政治状况调研,指导帮助学生骨干建立充满正能量的网
络互动平台。
党建引领 五育并举 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表时间:2022-1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对人才标准的界定,经历了从强调德智体的“三好”,到德
智体美的“四好”,再到德智体美劳“五好”的变迁。“五育”的
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五育并举”是
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有利于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长于智、
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不足。长期以来,中
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五育并举,强
化以德立人、以智启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
,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以德立人,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
代使命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学院不断强化思想导航和价值
引领,引导学生立大志、怀大爱、树大德,有担当、讲奋
斗、作奉献。
注重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党
史学习教育中,结合建党百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学院立足
专业特色、学科特点、学生特长,以“进媒体、进军营、进
社区、进场馆、进舞台”的“五进”为抓手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
要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取得了显著效果。
与时俱进开展活动,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当
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学院组织开展“勇毅笃行抗疫情
?共克时艰担使命”主题活动,通过视频会议、主题班会和宿
舍走访等方式,积极开展学生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
疏导和防疫指引等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担使命、做先锋。
学院教职工和学生骨干组成“突击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
愿服务。组织师生党员前往贾汪区马庄村开展“学党史、强
信念、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学院提倡参与式、体验式、
沉浸式教育模式,组织学生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周恩来纪
念馆、张思德纪念馆,组织青协实践团成员到杭州历史馆
北山馆区,重温红色历史,感受红色精神。
积极拓展各类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学院主动开展立德树人研究,2021年学院党委负责同志
主持的“教育价值视角下的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获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结项评奖一等奖。
学院深入挖掘各类育人资源,把以“两汉文化”“淮海战役精
神”为代表的本地优秀文化和以“广石精神”为代表的矿大优
秀文化纳入学生德育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
走。
坚持以智启人,促进学院学风建设、增强学生实践技
能
学院以知识、实践、文化、艺术等启迪学生智慧,促
进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
抓全员投入、氛围营造,促学风建设。学院不断加强
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专业介绍和专业导论、主题班会、大
学生涯导论课、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专家讲座等活动,扎
实推进学生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全面落实本科
生导师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专业
学习能力和效果;通过开展朋辈示范和帮扶,充分发挥学
生个人、团学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先进集体在学
习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克服学
习困难,夯实学习基础。学院重视发挥校友在生涯指导、
创新创业、困难帮扶等方面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充分
发挥人文学科在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优势,将创
新创业教育和美育、德育相结合,挖掘培育高质量项目
,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抓“一系一品”、创新创业,强实践技能。学院根据
学科专业和年级特点打造优质专业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一
系一品”良好格局,如中文系师生的苏轼文化研究、红楼梦
研究、华文文学研究,法学系的法律援助活动和知识产权
竞赛,新闻传播系结合新媒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音乐系
举行艺术展演,美术系举办书画作品展览等。学院通过重
点项目培育、项目展示交流、专家辅导报告、实践走访参
观等形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学生
的创新创业动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以体健人,强健身体素质、锤炼坚强意志
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个方面
,学院提出新时代合格人才必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广
大青年成长成才要励志勤学、加强磨炼。
学院着眼于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培养锻炼习惯、普及
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不断加强体育特色建设,在体
育活动中培养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健
康发展。学院提出“育人为本、健康第一”,致力培养学生的
健全人格,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大
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学生社区”为依托,通过开展晨
练活动和趣味运动会等,加强兴趣引导与体育意识培养
;以“学院比赛”为载体,通过开展“风华杯”篮球赛、羽毛球
赛、乒乓球赛等,提升运动技能与参赛覆盖率;以“学校比
赛”为推进,在学校啦啦操、太极拳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充
分展现了人文学子的健康精神风貌。
学院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
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将健康教育
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教育
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融入学生健康工程。学院坚持“围
绕学生,关爱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
形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院领导和老师通过座谈
会、宿舍走访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学院学工团队责任
心强、工作细致,有效处理危机事件。学院高度重视对学
生的心理辅导,经常开展知识讲座,各班安排心理委员负
责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调解学生间的小问题、小矛盾
,及时缓解同学的心理压力。
坚持以美化人,提高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学院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学科优
势、教师专长和学生特长,积极承办相关活动,鼓励学生
积极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引领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向美向善而行。在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
网络文化节中,学院师生创作的3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学院
加强学生社区党工委的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和文化育
人相结合,使环境美、文化美和心灵美相得益彰、相互促
进。
学院常态化举办年度五月诗会、声乐器乐大赛等活动
;依托学生社区党工委,以“正其心、乐其学、健其体、和
其群、雅其居”为主题,开展“自远”读书会、线上音乐会、
“艺心向党”主题教育等“人文浸润,芳菲四季”系列活动。充
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的良好
局面。2022年,音乐系师生获得第五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
奏比赛金奖与优秀演奏奖,由学院青年教师担任剧目古筝
演奏的莆仙戏《踏伞行》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
届“文华大奖”。
坚持以劳塑人,增强价值认同、磨砺意志品质
学院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的氛围,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学
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学院积极参与政
校企合作共绘苏州吴中“太湖艺术岛”,师生团队重点打造
“开心农场”项目,将劳育融入文旅创作;在2022年中国矿业
大学“以劳励志、以劳育美、向美而行”劳动教育研讨会暨劳
动教育与美育成果展中,书法、油画、版画、中国画、综
合材料等多种艺术形式的200余幅学院作品入选。
学院依托学校力量、社会力量、行业力量建设学生劳
动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义务劳动、勤工助学、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引导学生在
劳动中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学院以“一见寝新”雅
居乐学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学会生
活、热爱生活。在2022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学院通过劳动
教育与实践课程和共建美好校园义务劳动弘扬劳动精神
,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
、增进才干、磨砺意志、锻塑品格。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的
《情系乡土以文赋能,助力乡村攻坚脱贫》项目,获
2021年度中国矿业大学“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
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
本,人文与艺术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继续坚持以德立人、以
智启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不断创新工作
形式、改进工作方法,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把学
生培养成为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武汉工商学院: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应用
型人才
发表时间:2022-11-28
在武汉工商学院校园里的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操作
员按下按钮,餐厨垃圾便被送入传送带,开始了“变废为宝
”之旅——校企共研的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一体机“吃进”垃圾
、“吐出”肥料。每“吃进”1吨厨余垃圾可“吐出”100公斤肥料
,成本仅70元。
“参观让我大开眼界,这项技术是师生共研,让我感觉
自己的专业大有可为,我决定从身边垃圾分类的‘小事’做起
,以后争取为国家绿色发展的‘大事’作贡献。”武汉工商学
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2021级学生李志允在这里上了大学
第一课,埋下了投身环保事业的种子。
“高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
,通过激发产教融合动能、激活科技创新密码、激励学生
行为养成等举措,着力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应用型人才。
”武汉工商学院党委书记刘生元说。
激发产教融合动能,培养应用型生态环保人才
“我们与君集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相融检测有
限公司等环保企业不断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致力
于培养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生
态环保人才。”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环境与生物工程
学院院长李圭白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学校的实验教学中心,企业导师、君集公司副总工
程师董俊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画设计图,“我们最先进的
实验室就设在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真实项目研发,学生的
实践能力培养与产业需求可实现无缝对接”。
“双师型”教师郑丹博士在校企合作企业武汉奥恒胜科技
有限公司实践了半年,主要参与环境监测中的在线监测自
动化业务。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很好的讲课素材,如果没有亲
眼看到这么大的污水处理项目,就很难了解它是怎么运作
的。学生更喜欢听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了解了最新的
工艺。”郑丹说,自己将实践中的收获融入教学和实践中
,开展项目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让课堂更鲜活,更
有针对性。
学生黄娇就非常喜欢上郑丹老师的课,大二暑期,黄
娇报名参加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水处理项
目的比赛。在郑丹的全程“陪练”下,黄娇“泡”在实验室做实
验、查原理、安装调试系统装置,实践能力和创新得到了
飞跃式成长,获得湖北省总决赛第一名。
学校产教深度融合结出了累累硕果,校企共建的“污水
处理工艺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资源环境与智能化工程”学科群入选“十四五”湖北省高等
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打造了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
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武汉实验室、湖北省污水资源化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流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大批毕业
生受到环保企业的青睐,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激活科技创新密码,打造环保技术的排头兵
李圭白不仅在学校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担任院长,他
还是李圭白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领衔专家,校企还共建了魏
复盛院士专家工作站。
学校构建以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为主体、市场
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共同体,深化机制
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激活绿色科技前沿
的“创新密码”。
2015年,校企研发的“粉末活性炭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在
浙江嵊州市嵊新污水处理厂应用,该技术突破了“粉末活性
炭再生”这一科研卡点,引起了李圭白的关注,坚定了他在
学校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想法。2017年,嵊新污水处理
厂启动提标改造项目,将出水标准提升至地表水Ⅳ类标准
,成为我国率先将工业污水深度处理至地表水Ⅳ类标准的
案例。
嵊新污水处理厂同时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前沿、
无边界和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在该厂曾有一座100多个座位
的教室,师生团队在这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零距离
”学习应用,其中不少“90后”学生毕业后入职成为技术骨干
。
2018年,李圭白带领校企技术团队研发的“粉末活性炭
膜生物反应器+速效脱氮技术”在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中
湖——武汉汤逊湖的污水处理厂应用,该技术可将一级A标
尾水(劣五类水)深度处理至地表水Ⅲ类(湖库)标准
,有效解决了城中湖污水净化难题。2021年,以“粉末活性
炭膜生物反应器+靶向大孔树脂脱氮技术”为核心的“污水处
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鉴定为“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校企研发的污水治理和生态环境技术已经广泛
应用于全国10余个省市的60多个污水处理、河湖生态修复
、有机垃圾处理项目,获近百项专利,经济效益近10亿元
。
激励学生行为养成,争做蓝天绿水青山的守护人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我们来一起找到它们,变
废为宝好不好?”2022年暑期,学校“萤火虫之光”服务队的
志愿者走进湖北潜江市龙湾镇小学少年宫,专门开设了生
态保护实践课,向孩子们科普垃圾分类知识,让孩子们从
小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绿色校园建设紧密结合,发挥
环境育人和文化浸润作用,并依托志愿服务等活动将生态
文明理念宣传扩展到中小学师生及社会大众。
“出门前,分好类,带下楼,已经成为我们寝室6个小伙
伴的习惯。”学校金融专业2020级学生尚张明伦说,这得益
于新生入学教育中专门介绍了绿色校园创建这一亮点工程
,为我们普及了生态环保知识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体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在课堂上
,在文化活动里,在校园的各个场景,学生都能感受到全
景式熏陶。”学校团委副书记叶之培说。
学校建有“土壤污染与修复”“清洁生产”“环保法规体系
”等一批高质量生态领域通识课程;打造高水平生态文明宣
教传播平台,在202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暨湖北省节能
协会“双碳创新合作平台”揭牌仪式上发布低碳校园建设宣言
;学校2021年获评湖北省节水型高校、2022年被认定为湖
北省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
“绿色生态、绿水青山的校园本身就是一部立体、多彩
、润物无声的教科书,让学生们在这里拔节生长,将来成
长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学校董事
长彭秀春说。
牢记嘱托铭初心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