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3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01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3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 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甘肃战贫困、建小康,促发展、谋跨越 的五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省委直接领导下,全省上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 托,负重自强、顽强拼搏,“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良 好开局,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了加 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 篇章。 在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四个方面的成就意义尤 为重大。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 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经济总量迈上万 亿台阶,财政收入跨过千亿大关,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较大 跃升。三是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生态文 明建设发生全局性变化,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筑牢加固 。四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呈现新气象,坚定不移听党话 、矢志不渝跟党走,成为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这些 标志性成就,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生动缩影,是开创 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真实写照,极大增强了陇原人民的志气 底气,极大改善了甘肃发展的形象预期。陇原大地圆梦小 康,呈现了富民兴陇崭新气象。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村面 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75个贫 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 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书写了我国减贫史上的甘肃篇章。 49.9万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掉穷根。具备条件 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行政村动力电 全覆盖,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达到99%。东部协作省 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投入资金172.06亿元,实施项目 9789个,帮助销售农产品206.18亿元。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高于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 。 脱贫成果有效巩固拓展。保持过渡期帮扶政策总体稳 定,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作用有效发挥,教育、 医疗、住房和饮水保障成果巩固提升。就业和产业支持力 度不断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有效开展。脱贫人口小额 信贷总量、贷款余额和新增贷款均居全国首位。涉农整合 资金58%用于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倾斜支持39个乡村振兴重 点帮扶县。2021年我省在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东西 部协作考核评价中均获“好”的等次。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省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 6.3%,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建成高标准农田1409.8万亩。粮 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240亿斤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3360家和9.3万个。创建7个国家 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6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50个全 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会宁、民勤、临泽创建国家乡 村振兴示范县,建设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35个特色产业强 镇。“甘味”品牌连续两年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 指数100强榜首。设立30亿元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启动 “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编制完成6750个实用性村庄规划 。张掖、甘南、陇南、临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成效突 出。 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厚植了富民兴陇强劲动能。着 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八千亿、九千亿和万亿台阶,年 均增长5.5%,增速从2017年全国第30位提升到第3位。 产业动能持续增强。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大力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提 升到全国第13位,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77户。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培育链主 企业101家,实施“三化”改造重点项目719个。煤炭、原油、 天然气产量达到5875万吨、1090万吨、5.2亿立方米,分别 比2017年增长57%、32%、190%。建成陇东千万吨油气生 产基地。新能源并网装机3800万千瓦,比2017年增加 1732万千瓦,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陇电入鲁工程启动实 施。张掖盘道山、肃南皇城抽水蓄能工程开工建设。酒泉 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金昌镍铜钴新材料和新能源电 池、白银硫磷铁钛锂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内行 业单体产能最大的稀土萃取生产线在白银建成投产。战略 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深化央地合作,签 约实施项目204个、投资5927亿元。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保 持在全国第二梯队。兰白自创区、兰白试验区创新引擎作 用逐步彰显。获批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组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甘肃研究院。建成中国 (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产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碳离 子治疗系统在武威投入临床应用,实现重离子超大型装置 国产替代,成套设备加工制造基地在兰州新区建成投运。 技术合同成交额由163亿元增加到338.57亿元。高新技术企 业达到1683家,是2017年的2.7倍。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 ”企业195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5户。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8.2%。29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奖。6名科学家当选“两院 ”院士。 区域发展协同并进。编制完成“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 。加大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共建力度。制定实施 “十四五”兰州经济圈、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区域发展规 划。庆阳市生产总值跨越1000亿,武威、白银、平凉、张 掖、陇南、定西、金昌突破500亿。兰州新区经济增速持续 领跑国家级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162.09亿元增加到 342亿元。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生产总值超过百亿的县达到 30个。新认定省级开发区18个、代表性园区12个。榆中、 敦煌2个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省城镇化 率54.19%,比2017年提高6.0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固强补弱,强化了富民兴陇支撑条件。着眼 破瓶颈、强保障,狠抓交通、水利、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 设,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支撑不断增强。 交通瓶颈有效破解。公路总里程、铁路运营里程、高 铁里程达到15.7万公里、5765公里和1600公里,分别比 2017年增加1.5万公里、730公里和447公里。高速(一级 )公路里程突破7400公里,通高速县市区达到72个,实现 与相邻6省(区)高速公路全联通。12个市通铁路,8个市 通高铁,酒额铁路、敦格铁路、银西高铁、银兰高铁中兰 段建成通车,兰张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兰合铁路、 西成铁路加快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的放射型快速铁路网趋 于完善。干支线机场9个,航空运输服务市州覆盖率达到 79%。 水利建设润泽陇原。实施一批骨干水网、民生水利、 水生态保护和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成引洮二期骨干、甘 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总干渠、黄河干流甘肃 段防洪一期、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白龙江引 水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兰州、天水告别单一水 源历史。新增年供水能力5亿多立方米,全省缺水少水状况 有效改善。 新基建扩面增效。建成3.15万个5G基站、66个数据中 心、1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5G网络实现市州城区全覆盖。 兰州获评全国5G网络速率最佳城市。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 国家枢纽节点获批建设,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全省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服务平台加快 建设。张掖、金昌、酒泉、兰州新区云计算大数据项目有 序推进。 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夯实了富民兴陇绿色根基。践行 “两山”理念,美丽甘肃建设全面推进,大美陇原的天更蓝、 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制度全面实施。新增造林2392万亩,完成草原种草改良 2278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34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 5386.4万亩。五级河(湖)长、林长体系全面建立。祁连山 生态环境进入常态长效保护监管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完 成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 扎实推进。新增黄河首曲和敦煌西湖国际重要湿地。平凉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平凉、张掖和两当、崇信、迭部 、合作、清水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示范县。古浪 八步沙林场等4地被命名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石羊 河成为全国首批美丽示范河湖。甘南环境革命实现雪域藏 乡“绿色蝶变”。 黄河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扛牢上游责任,建立完善 “1+N+X”规划政策体系。推动兰州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上发 力带头,“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靓丽名片。黄河首曲湿地保 护修复、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秦岭西段生物多样性保护 恢复、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综合治理、陇中地区水土流 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项目加快实施。启动黄河流域兰西 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行动。积极推动建立横向生态补 偿机制。开展省级层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地方立法与污染 现状调查。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 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两轮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 护督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连续两年获得国家污染防治攻 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14个市州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 国家二级标准。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9%。土 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能耗“双控”有效落实。张掖、兰 州实现林草碳汇交易率先突破。平凉完成全省首笔国际绿 色碳交易。 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激发了富民兴陇动力活力。以改 革破难题,以开放拓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客商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预期不断向好。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如期 完成,省属企业公司制改革全覆盖,混改面达57.8%,比 2017年提高17个百分点。整合组建天然气管网公司、国际 物流集团。新增上市公司5家。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科研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国有未利用地、城镇批次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成片开发 方案审批权限下放市(县)政府。“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 即开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变”改革、集体产权制度 改革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年均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近百亿元 。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数字政府 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甘快办”特色应用加速拓展,全省政 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98%以上。工程建设项目、建设 用地审批时限分别压减至90个和20个工作日以内。市场主 体从2017年的148.86万户增加到217.06万户。减税降费近 215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93万户。民间投资占比达到42%。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5万亿元,年均增长17%。 开放空间纵深拓展。新开通21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 11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在“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13个商务代表处,建立121个国际营 销服务网点、海外仓和商品展销中心。跨境电商交易额从 2018年的0.6亿元增加到14.3亿元。建成运营7个海关指定监 管场地。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0亿元 ,比2017年增长76.2%。全国首例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监管 通关模式落地金昌。 民生福祉改善提升,促进了富民兴陇共建共享。多措 并举保障改善民生,民生支出连年保持在80%左右,每年兴 办10件民生实事,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 民生保障持续强化。城镇新增就业183.3万人。基本医 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 救助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 准分别提高49%和51%。帮扶援助困难退役军人36.5万人次 。实施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66.74万套,建成保障性安居工 程39.57万套。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 难”问题84.92万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学前三年、高中阶段、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93.3%、95.3%和48.3%,分别比2017年提高 2.3、1.3和12.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双减”政策有效落实。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82个。建成1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人均预期寿命由 2017年的73.41岁提高到75.64岁。武威吐谷浑、灵台桥村、 夏河白石崖溶洞、张家川圪垯川、庆阳南佐遗址入选“考古 中国”。推出《八步沙》《又见敦煌》《布楞沟的春天》等 文艺精品。创建国家5A级景区3家。临夏八坊十三巷被认定 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 市、县两级公共体育场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7%。成功举 办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省运会和第十届、第十一届残运会 。金昌、嘉峪关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兰州获评全国文明城 市。 平安甘肃深化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长足发展。宗 教事务管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 设得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应急管理 体系基本建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深化,防灾减灾救 灾能力持续增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连续4年现 行命案全破。金融机构化险工作有力有效,近两年金融领 域清收处置不良资产698.3亿元。五年来,政府系统坚持严 字当头、实字在先、干字为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狠抓中央 巡视、国务院大督查、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七五”普法规 划全面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自觉接受 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民主监督 ,办理省人大代表意见建议2871件、政协提案3541件,提 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议案134件,制定、修改和 废止政府规章60部。创新优化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激励力 度,建立完善经济运行调度、重大项目协调推进、重点工 作领导包抓等机制。制定实施市州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 办法、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引导各地形成大干快 上、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我省8项典型经验获国务院大督 查通报表扬、18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严格执行中央 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政治生态持续向好。老龄、工会、青少年、妇女儿 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成效明显 ,审计、外事、信访、粮食和物资储备、统计、气象、地 震、机关事务、地方志、参事、文史、档案、社科、供销 、人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各位代表!2022年是本届政府 的收官之年。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 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按 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全省经济 承压而上、逆势而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高于 全国1.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4.9%;规 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上涨1.9%,控制在预期目标3%以内;城镇新增就 业3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与年初目标基本持平;城乡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和6.4%。10件民生实事全 部办结。 一年工作中,三个方面倾心最重、用力最大:一是坚 决有力防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落实国家 第九版方案、二十条和新十条等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应急 指挥体系,有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以 快制快阻断疫情传播,打赢多轮较大突发疫情。围绕“保健 康、防重症”,及时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全力储备医疗资源 ,保障药械供应,有序开展分级诊疗,向重点人群发放“爱 心药包”, 将7种“甘肃方剂”纳入医保,成为全国首个在全 部统筹区开启新冠感染患者门诊直接结算的省份。在历时 三年的抗疫大战大考中,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人员、 基层工作者不畏艰辛、勇毅坚守,付出了巨大努力,谨向 他们表示崇高敬意! 二是迎难而上稳经济。认真贯彻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 视电话会议部署,积极承接国家一揽子政策,细化出台我 省“53条”“24条”配套措施。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项目 建设专项债券214.9亿元和7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4亿元 和106亿元;争取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项目36个 、229.5亿元。存贷款总额双双突破2.5万亿元。举办多次重 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234个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648亿 元,其中交通投资突破千亿,水利投资突破200亿。工业投 资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1位。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 8950.5亿元、利润总额194.4亿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出 让矿业权269宗,收益380.12亿元。新增减税降费82亿元、 增值税留抵退税272.2亿元,发放中小微企业专项贷款 729.19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7.67万户、注销13.59万户。兰 洽会签约金额5311.1亿元,增长35.9%。外贸进出口580亿元 ,增长18%。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达到48%。 三是高效统筹保安全。能源供需平稳有序、保障有力 ,支援21个省份电力需求。全面启动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 搬迁,制定实施“10+5+N”补助标准,搬迁4.58万户17.05万 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1+N”责任 和政策体系,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成效明显,高风险机构由 55家减至41家。有效应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圆满完 成国家“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 数分别下降12.37%、17.74%、23.65%。 各位代表,五年工作难中求成,五年发展振奋人心。 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习近平总 书记亲自为甘肃把脉定向,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 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拼出来、干出来、 奋斗出来的。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 士、各人民团体,向驻甘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 干警、消防指战员和中央在甘单位,向关心支持甘肃发展 的兄弟省份、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 ,推动甘肃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两 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 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 方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发展 理念作为行动先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 过程各领域,牢牢抓住纲举目张、牵动全局的工作,以新 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竭尽全力抓好国家所需甘 肃所能的大事要事,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国家重大战略 同自身优势结合起来,融入发展大局,展现甘肃担当,守 牢底线任务,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必须一以贯 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深感情为民服务,更大力度为民 办事,更实举措为民谋利,让陇原人民过上更好日子。必 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 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抢抓历史机遇,多干打基础工 作,善为利长远之事,弘扬“工匠精神”,当好“施工队长 ”,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图景。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产 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创新主体活力不足,城乡发展 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民生 领域仍有许多短板,生态环保仍需加力,营商环境亟待优 化,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消费等行业 受损较大,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政府系统行政效能还需 提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等等。对 这些问题,我们一定勇于面对、敢于斗争,尽心竭力加以 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考虑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 关键时期,是甘肃蓄势发力、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 阶段。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时代号角,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 动指南。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及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对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系统部署,甘 肃发展的方位更加清晰、前景更为广阔。当前,随着一系 列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和国内国际市场深刻变革,我省 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定位空 前凸显,资源禀赋、科教人才、工业基础、地理区位的组 合优势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内生动力、环 境氛围不断蓄积升温,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追求跨越 、奋力争先的信心干劲激情昂扬。只要我们牢记习近平总 书记殷切嘱托,把握好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扬长 补短、拼搏进取,就一定能够开创甘肃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后五年工作中,我们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甘肃实践 ,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这一目标 ,加快破解“三个不平衡”,努力迈上“五个新台阶”,着力强 化“四个主引擎”,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启动实施“十五 五”规划,迈出甘肃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步伐。 加快破解“三个不平衡”。加快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 “强县域”行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持续抓 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形 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 城乡关系。加快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围绕构建“一核三带 ”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强省会”行动,提升兰州首位度、开 放度、贡献度,增强综合竞争力、城市影响力,打造以兰 州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 小时经济圈,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河西走廊经济带重点 发展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陇东南经济带重 点发展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黄河上游生态功能 带重点实施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加快天水、酒泉区域中 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和辐射功能。加快破解 产业发展不平衡。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强工业”行 动为抓手,推动石化、有色、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不 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军民融 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百 亿级产业园区,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努力迈上“五个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显著提升,经济结 构不断优化。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加 快向农业强省迈进、向工业强省转变、向“风光”强省跨越、 向文化强省进军。科技创新驱动迈上新台阶。以“强科技”行 动为牵引,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提升研发投入 强度,推进创新平台培育、研发能级提升、急需技术攻关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力 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以上。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 材料基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系 统碳汇能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更大突破 。基础设施支撑迈上新台阶。统筹传统设施与新型设施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实施一批 重大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更为 完善,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 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不断增强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人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促进 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幼有 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 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更为明显成效,全体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共同富裕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着力强化“四个主引擎”。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 发展的关键一招。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抓发展、用市场的手 段激活力,勇于在思维观念上“破冰”,敢于在体制机制上 “破题”,善于在堵点难点上“破局”,激发和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始终 把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持续抓住用好“一 带一路”最大机遇,做实做强平台载体,放大节会品牌效应 ,加快构建“东出、西进、南向、北拓”开放格局,打造“一 带一路”开放枢纽,以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始终把 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坚持创新在现代化 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 模式,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不断开辟新领域、 制胜新赛道。始终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支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采取更 大力度、更加灵活、更为柔性的人才政策,目光敏锐选才 ,加大力度育才,多措并举引才,放手大胆用才,真心实 意留才,让各类优秀人才为富民兴陇事业贡献智慧力量。 各位代表,破解“三个不平衡”,迈上“五个新台阶”,强化 “四个主引擎”,必须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谱写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三、202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