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把脉问诊,靶向纠治基层“微腐败”——在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内部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把脉问诊,靶向纠治基层“微腐败”——在 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内部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不断延伸,打 响了纠治“微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攻坚战,基层清风正气不断 上扬。同时我们也看到,基层“微腐败”顽疾仍未完全解决 ,作风建设还有很多新的关口需要突破,基层正风肃纪还 有盲区死角、压力传导尚未到底到边。纠治基层“微腐败”必 须把“严”的主基调坚持下去,才能不断促进反腐败斗争取得 压倒性胜利。 一、把好“病脉”——认清“微”的特点 基层“微腐败”问题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 “小、隐、近”。一是小到习以为常。有的基层干部大是大非 能够讲原则,但小事上讲人情,一袋茶叶、一盒香烟、一 包土特产,以看似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的形式出现,表面 上是情谊之举,实际上助长了“微腐败”风气,如果不能够防 微杜渐,最终就会导致党性修养逐步沦丧。二是隐到韬光 隐迹。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手段让变了味的“礼尚往来 ”成为“微腐败”滋生的温床。现金往来变成了购物卡券,登 门拜访变成了电商直达,缺乏警觉的人往往容易把“微腐败 ”笼统地看为人情世故、人之常情,所以它具有“迷惑性 ”,经常“隐”于风俗习惯,让人不易觉察。三是近到眉睫之 内。“微腐败”离基层近,离群众近,“吸血”不多,一般涉及 不到动辄十万百万的建设工程,也不是政商之间的权钱交 易,但其危害却大,往往就是基层群众“触手可及”的香烟、 特产、购物券等等,涉及更多的就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微 腐败”失民心、毁威信、坏生态,损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 污染的是干群关系、混淆的是价值取向,最终削弱了组织 凝聚力、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二、找准“病原”——深挖“腐”的病根 想要“猛药去疴”,必定先要保证“遵医嘱”。要还基层风 清气正,必须要达成思想共识,破除思想观念上的误区 ,才能自觉抵制“微腐败”和不正之风。病根一,具有隐蔽性 的“侥幸”。基层微腐一般范围小、事情小,有的基层单位 位置偏远分散,认为天高皇帝远,贪点“小便宜”、做点“小 动作”、照顾“小老乡”,干部不在意、组织难察觉;有的感 到基层单位人多事杂,出点情况、露点苗头、打点擦边球 ,影响不到哪儿去;有的自诩手段高明、做法隐蔽,觉得 小事一桩、不足挂齿,最终越了轨、湿了鞋。病根二,具 有传染性的“盲从”。某贪官在自述中写道:“其实一开始我 也不贪,只是看到身边人都占点小便宜,而且也没什么后 果,觉得自己不占就是不合群,于是开始占些小便宜,渐 渐地他们把我当成自己人了,我也就收不住手了。”简单的 话语,道尽了腐败的形成过程,一人从“微腐败”中尝到甜头 ,其他人就会从众跟进、有样学样,成为“微腐败”的支持者 和参与者。病根三,具有反复性的“习惯”。部分干部职工 依旧存在老思想、老观念,信奉庸俗文化、搞亲疏有别 ,还给以往的“灰色传统”提供土壤,把陋习当“优良传统 ”,变着法子让其继续传下去。年终岁尾、重大节日等时段 ,是基层微腐易发期;评先树优、绩效奖金等涉及干部职 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是基层微腐多发区,如果病根剜 不净,日久必又生。 三、开好“药方”——用好“治”的抓手 “微腐败”之所以滋生蔓延,必然源自“土壤”的变质。要 想彻底革除“微腐败”不反弹,就要着眼长远和全局,多措并 举、持续抓好反腐倡廉建设。 (一)用好“以上率下”,形成公平正义的良好导向 。风气正不正,关键在导向。好风气是带出来的。上级机 关讲规矩,基层单位就会懂规矩;上级机关自身过得硬 ,各级党员干部就不敢“乱来”。一要做到敏感事务不插手。 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入党考学、选人用人、物 资采购、工程建设、经费开支等敏感热点问题上,严格按 照规定把好关口,该基层享有的权益上级机关不能侵占、 该基层决定的问题上级机关不能越权、该基层做主的事情 上级机关不能包办。二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倾斜。在敏感问 题上搞亲疏远近、厚此薄彼,最容易挫伤基层的积极性 ,也容易让党的形象丢分。因此,必须把依据法规制度管 权、管事、管人作为党委决策的基本遵循,坚持扭住厉行 法治抓基层,靠公平处事提高党委凝聚力和战斗力。用好 基层风气监察联系点这一抓手,充分发挥基层纪检工作小 组和基层风气监督员职能作用,巩固扩大辐射带动效应 ,严密筑牢“全员抵制”的强大屏障,打通风气建设“最后一 公里”。三要做到公正用权不含糊。“讲原则不讲情面,事情 越办越好办;讲情面不讲原则,事情越办越难办。”在敏感 问题上搞人情往来、暗箱操作,照顾的是一个人,失去的 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