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调查研究类”金句300句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调查研究类”金句300句 一、相关概念阐述(11句) 1.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 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 2.调查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 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透彻。 3.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 大的智慧和力量。 4.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 5.调查研究是了解民情民意、集聚民智民力的重要途径 ,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把“问题”变“课题”,把“难点”变“亮点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调查研究是一门求真的学问,是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 ,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艺术。 7.调查研究是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是 体验民情、摸准实情、推动落实、评估工作的重要抓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 事之道。 9.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 10.“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脑力”是指能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是调查研究工作落地落实的关键一环。 11.调查研究包括“调”和“研”两个方面,“调”就是要了解 事实真相、收集基础资料,而“研”则是要分析论证、决断判 定。 二、讲问题(56句) 1.屁股挪不开办公椅,步子走不出会议室。 2.个别地方在调查研究中走过场、搞形式,奉行假调研 、真享受,假“挑刺”、真“采蜜”,犹如“木人探海”“自由落 体”一般浅尝辄止。 3.习惯坐在“软沙发”上拍板决策,害怕下去坐“灰板凳 ”。 4.有的地方满足于“一调了之”“调而不研”“研而不久 ”,对调研中基层反映的问题能推则推,对走上门来的群众 能躲就躲,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能拖就拖,生怕给自己带 来麻烦。 5.文件未发,调研的“老三样”——“转转、看看、聊聊 ”已经踩好了点,调研路线也设置的“明明白白”,一路的“功 劳簿”满满当当,“千篇一律”来形容当前的调研方式毫不夸 张。 6.遇到矛盾和问题绕着走,不敢揭“短”亮“丑”,隔靴搔 痒、隔山打牛,沉迷表面的“遮羞布”,只捏“软柿子”,不啃 “硬骨头”,最后调研报告不了了之。 7.如今许多地方调研存在“一副药方治百病”的“万能调 研”,年年调研结果“相差无几”,次次调研效果“原地踏步 ”。 8.当前,很多干部反映工作繁忙,走不开、下不去,没 有时间下基层调研,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真正到田间地 头、基层一线调研的机会寥寥无几。 9.不注重调查研究,制定的政策、晒出的承诺、亮出的 计划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既破坏了政治生态环境 ,也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 10.只看门面窗口不看后院角落,只听汇报材料不听牢 骚抱怨,只访群众演员不访困难群众,只翻工作台账不看 具体情况,只讲成绩不讲问题。 11.部分干部不摸实情、不找问题,盲目开方子、出点 子、定调子的现象仍然存在。 12.在调研中,这里“拍拍”、那里“谈谈”,这里“走走”、 那里“望望”,最终弄成一场做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 点水式调研,既触不到根本,也拿不到所需。 13.个别单位还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总结“好的 ”经验的多,直面“差的”问题的少,对问题蜻蜓点水、一笔 带过,或者干脆忽略。 14.实际工作中,不少领导干部总抱怨工作太繁忙,没 有时间深入调研,看似情有可原,实则经不起推敲。 15.有些领导干部总以为自己是老基层,什么都知道 ,基层那些事并不新鲜,殊不知“拔足再濯,已非前水”。 16.在开展调研工作时,只求形式上的“完成”,只顾打 通与群众的“物理距离”,没有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导 致调研没有让群众讲“心里话”。 17.在调研过程中收集的素材,往往存在真伪并存、粗 精混杂等情况,很容易造成调研素材片面等错误。 18.虽“身在基层”但心不在焉、浮于表面,看着花哨好 看,但实际上凌空蹈虚,难堪一用,没有发现问题,反而 助长新问题。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调查研究归根结底要依赖 调查者的问题意识。 20.没有问题意识,对一切社会现状、工作动态的变化 不具备敏感度,甚至习以为常,就永远迈不出“不识庐山真 面目”的认知困境。 21.用旧眼光去分析新问题,其结果只能是被动地适应 ,处于“亡羊补牢”的尴尬局面。 2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个别干部自 诩繁杂事务缠身,挪不开椅子、迈不开步子、沉不下身子 ,基层情况顺理成章变成了“纸上文字”,被问及情况“支支 吾吾”,涉及具体细节更是“不清不楚”,最终成为“纸上谈兵 ”。 2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个别干部下 基层喜欢“高谈阔论”,坐当“指挥家”,成为“个人表演”;导 致群众不愿说、不想说、不敢说,最终听不到百姓心里话 、不能真正了解基层现状。 2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个别 干部自认为学历高、理论功底丰富,做群众工作也是一把 “好手”,缺少与基层群众的交流沟通,导致制定的政策不符 合当地实际,缺乏可操作性。 25.只看“盆景”,就会错过真正的“风景”。 26.没有“研”的下文,不仅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而 且还会为某些错误主张和做法提供“事实”依据。 27.真正的调研,是要调查之后着手“研究”而非“总结 ”。 28.如果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 下写个报告后就“没有下文”,不仅背离初衷,也会失信于民 。 29.“蜻蜓点水”不知水深几许,走“经典路线”容易被假 象所迷惑,就会造成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徒劳无功 ,还对决策有害。 30.东拼西凑、复制黏贴,习惯从网上“拿来”或者由他 人“代劳”,将别人的想法与成果变成自己的“功劳”,这样的 调查研究显然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31.存有“随便看看”的“应付”心态,也存有“放松心情”的 “错误”心态。 32.“只调不研”“一调了之”等把调研成果束之高阁的行 为,只会让调查研究成为“烂尾工程”,让人民群众“嗤之以 鼻”。 33.调研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热衷扎堆“网红”地 点,“厚此薄彼”,搞“彗星式调研”“逆向调研”。 34.底气不足,缺少调研经验和技巧,容易出现“为了调 研而调研”“调研变汇报”的现象。 35.被“盆景展”“报喜会”所迷惑,没得出实事求是的结 论。 36.有些干部习惯在办公室拍拍脑袋作决策,调研纸上 来纸上去,或是电话遥控。 37.有些干部调研走马观花,沉不下去、漂在上面,没 有思考分析,转半天什么收获也没有。 38.有些接到上级文件转身就丢给基层,责任部门变成 了督查部门,让基层干部不知如何是好。 39.不深入调研或调研不足,主要是实干精神不足,吃 苦耐劳精神不够,深入基层调研又累又苦,坐在办公室随 便组合拼凑下来得更轻松容易。 40.一些年轻干部喜欢“走捷径”,热衷复制粘贴,网上 抄袭,以文件应付文件,至于能不能落实是基层的事。 41.有懒得看、懒得做的思想。 42.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停留在面子工程上,不 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做“两面派”“两面人”。 43.下基层之前让基层做足“功课”,这种走过场,不真 实的调查研究无异于“掩耳盗铃”。 44.空谈调查,不做研究,搞“花架子”“花把式”。 45.在调查研究中“搞应付”“走过场”,在调研中心浮气 躁,找不到真问题,也不真正去找问题,调研时“沉不下去 ”,撰写文章时又“东拼西凑”,内容“假大空”,最终“草草交 稿”“敷衍了事”。 46.没有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摆不正自己的 位置,对上级安排的调研任务存在抵触心理,想方设法“走 捷径”,在调研中虽然“身入”基层,但“心”却沉不下去,虽 然进村入户了,却仅是“走马观花”,“务虚”不“务实”。 47.以工作忙、时间紧、能力不足等理由,在调查研究 中作风不正,到基层走一圈了事,没有结合实际找问题 ,沦为“作秀式”“盆景式”“蜻蜓点水式”调研。 48.有的党员干部依赖于纸质材料上的“结果”,信奉“拿 来主义”,调研报告如同“裹脚布”,实际情况在报告中分毫 未见,只有堆砌的辞藻和字句。 49.不少党员干部似乎弄丢了调查研究这个“技能包 ”,有的不带“问题”搞调研,有的热热闹闹调研一番发现“没 问题”,还有的通过调研看到问题了但就是不推动解决。 50.“套路化”“形式化”调研仍是存在,个别调研者深入 基层只是“照本宣科”或是“提纲式”的调研,像打造旅游路线 一样打造经典调研路线,无论什么调研活动,去的路线一 样,访的对象同一,听的说辞一样,形同走秀,这样的调 研很难达到真正目的。 51.想制定好政策、却不愿意深入基层、花费时间精力 去调研的干部,无异于“隔空建楼”,是不可能实现的。 52.有些调查对象开始并不配合,持有怀疑态度,甚至 抱有敌意;有的调查地点山高路远、条件艰苦。 53.少数干部或是为了搞面子工程,作个样子;或是为 了夸大前期工作的成果,只听得见群众的表扬,对群众的 批评或是意见建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自己的主观臆 断代替了群众的客观意愿。 54.有的干部将调查研究当作一项工作任务,敷衍了事 、急于求成,以“没时间”为挡箭牌,以“不必要”“没好处 ”“近的远的都差不多”为主观判断,不愿不想下基层、做调 研,自然而然就地取材,只选择到近的、容易的地方去 ,以部分代替了整体,用“打卡”当作调研。 55.只是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 ,围着篱笆转转、隔着玻璃看看,只去“门面窗口”不去“后 院角落”,那么只能收获一堆“浅滩鱼虾”,起不到任何作用 。 56.一些干部调研时不想问、不会问,有的满足于坐在 车上转转、隔着玻璃看看,将调研变“视察”;有的只走“经 典路线”,听取“精心汇报”,将调研变“调演”;还有的不讲 方法、言语生硬,问不出个“所以然”,让调查研究跑了调、 丢了魂、失了本。 三、讲观点(98句) 1.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 法,高手在民间。 2.只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研究 不调查,只能“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3.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 ,就没有决策权。 4.调查研究是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成果是 否高效转化、问题是否彻底解决,决不能“一调了之”“一研 了之”,让调查研究成为“空中阁楼”。 5.七分调查,三分研究。 6.如若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践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完全掌控”,再多的调查研究也是无用的,走基层不是走 形式。 7.跑跑“经典路线”、看看“优美盆景”,这样的调研固然 轻松,但最后必定鲜少收获,空费人力物力。 8.调查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而 非“一镜到底”即可收尾的常规动作。 9.不能满足于“报告一出,万事大吉”,更不能“调研一 阵风,事后一场空”。 10.修好调查研究这门“必修课”,必须做到“群众不满意 、坚决不销号”。 11.“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和研究,是调研 的两个必要环节,不应有所偏废。 12.如果“调查圈”总是在“家门口”,就会降低调查的全 面性和科学性。 13.调查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建造的只会是天马行 空的“空中楼阁”,成不了人民群众俱欢颜的“广厦千万间”。 14.体现调研成效的标准,不是字斟句酌的调研报告 ,不是舌灿莲花的现场汇报,不是“键对键”的交流互动,而 是管用可行的对策、眼见为实的措施、人民满意的成效。 15.调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 进行持续跟踪、对方案进行实时更新。 16.调研不是看“盆景”、走过场,也不是“匆匆来一趟 ,草草看一下”,其目的必须是解决实际问题。 17.如果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一线,不知道 第一手情况、没有第一手资料,所知所想皆是来自他人“汇 报”,必然导致决策失衡、失序、失实。 18.一幅完美的绣品切不可仅仅停留在起针的那一刻 ,起针之后还得不断整饰,一切以最终效果为主。 19.如果出现“调而不研、研而不用”,必然是陷入形式 主义的窠臼,最终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调查足迹的 远近,也影响调研范围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 21.如果“调查圈”总是在“家门口”,就会降低调查的全 面性和科学性。 22.调查研究最大的敌人,是形式主义。 23.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调查研究越深入,调研 的价值就越突出,对工作的指导性就越好、决策的参考度 就越高。 24.“眼皮”与“地皮”的距离,反映的是落实党的政策的 能力和水平,体现的是践行为民宗旨的意识和境界。 25.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是我们 做好一切工作的一门必备基本功。 26.调查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实事求是。一项工作的 落地执行多在基层,大量的事实也就发生在基层。 27.群众意见往往不是“明摆着”的,具有一定“隐蔽性 ”。 28.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走就走”“拍脑袋”式的 调研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9.诊对症状,是解决病根、开对药方的前提。 29.调查研究从来都并非目的,调研后的总结整改方是 工作重心。 30.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用脚步丈量出来 的调研结果才有泥土气息,有群众声音的调研结论才有说 服力。 31.如果调研时提出的问题笼统空泛、专业术语多,受 访者可能会一头雾水,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32.“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坚持问题导向是调查 研究的关键策略。 33.“吃一堑长一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一家人不 进一家门”都是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定论和观点,但是当我 们转变思维去“反其道而思之”就会发现变成了调查研究的好 方法、好方针。 34.在调研初期不妨多一些“预调研”,敢于“踩坑”,乐 于“找茬”,用“放大镜”“显微镜”找错误,期待着在样本调查 时多发现一些问题,以“不怕有问题,就怕没问题”的心态为 调研做好准备,着力把握好调研的实质、明确好调研的目 的、发挥调研的作用。 35.调研,调在前、研在后,二者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只有调查得清楚,才能研究得透彻;只有经过“对症下药 ”的研究,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 36.在调研中,思考十分重要,只有“脑中真思考”,才 能把收集的材料、掌握的情况梳理清楚,才能把问题的“脉 ”把好。 37.俗话说,“空口袋是立不住的”,调查要深入实地 ,研究也要在深入思考中“把脉问诊”,用实打实的分析提升 调研报告的“含金量”,这样才能让更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 断“出炉”,让真思考产生真效用。 38.在调查研究时,我们会在台账中看到多组数据,对 于数据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比对,对细微之处要加强辩证 ,从数据中抽丝剥茧,提炼出详实有用的结论。 39.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如同深海捕鱼,只有深入到困难 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才能获取最 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40.将问题找精准,把对策建议弄到“点子上”,谋划到 “关键处”,才能真正把握全局,精准出击。 41.只有打破“围城”“玻璃门”,走到喧嚣的集市、一望 无际的田埂、繁华的街道,才能在基层踏踏实实地和群众 待一阵、相处一段时间,让工作回归真实,满载百姓期盼 、基层经验、群众智慧而归。 42.调查研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一直 在路上的旅行。 43.如果说因“工作繁忙”脱不开身“打电话调研”,或用 “笔头调研”,或在办公室“拍脑袋调研”等等这些形式主义 ,都是万万不可取的。 44.搞创新、做工作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 思路新方法,调查研究做得好、做得实、做得透,工作创 新、工作推进就会事半功倍、行之有效。 45.调查研究不是“服装秀”,不是“放烟花”,方式可以 多样,要因势而取其一。 46.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是了解情况、知悉工作、发现 问题的“快捷方式”,但如果仅靠“纸上材料”取代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亲口所问、亲身所感,必将错失调研的“原风景 ”。 47.围棋有术语“长考”,为落一子花几个小时思考,力 争每一子都有所用、出效果,调研工作的“先手棋”重在布局 ,而如何布局离不开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长考”。 48.群众是各类政策制度的亲身体会者,在各项政策具 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他们的体会最真切、感受 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 49.调研深入土地,决策才有养分。 50.调查研究就是要直面矛盾和问题,寻求破解矛盾的 “钥匙”,拿出解决问题的“药方”。 51.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离开“问题”的 调研,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52.“调”是出发点,“研”是延长线。发现问题是基础 ,抓住核心问题和要害环节是才是关键。 53.调研要像把脉一般,掌握到问题的“病灶”,才能有 的放矢,如果只是“盲人摸象”,那调研就是虚有其表,不能 探索出问题本质和事情全貌,难以究其根本。 54.调研的关键,就是要善于用好“手术刀”解剖分割 ,根据不同事件、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分类,将问题条 分缕析,分毫毕现。 55.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地运动变化之中,调查研究也 只能把握到某一时段下的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情况,并不 意味着一劳永逸。 56.政策对不对,方向偏不偏,基层群众最有发言权。 57.基层群众中有不少“土专家”和能工巧匠,他们最贴 近实际,贴近生活,他们的点子多、办法新,最能够解决 当地的实际问题。 58.“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如果调研报告只满足 于网上“抄一抄”、说法“套一套”,不如实反映情况、提出对 策,如同“守着金矿讨饭吃”。 59.只有真正和老百姓坐到一条板凳上,才能得到群众 的真心帮助。调查研究者要拿出“不耻下问”的精神,真诚面 对群众,真诚求教群众,从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力量,找到 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 60.开展调查研究,如果出发前方向不正,就会糊涂神 逛糊涂庙,兜不出实情、找不准病根。 61.厘清问题来龙去脉,把脉问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 有余。 62.千调研,万调研,解决问题才是真调研,只有紧扣 成果转化运用这一核心,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做好“后半篇 文章”,调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地得到体现。 63.调查研究就如“战场指挥”,必须亲临一线、现场查 看,才能总揽全局、精准打击。 64.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 65.调研成效如何,工作方法是关键。 66.调研的目的在于应用,调研结果最终形成的可能是 调研报告,也可能是政策文件,更可能是参阅文件。 67.“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前期课题方向的选择至关 重要,课题没有确定好,往往后续调查研究将会事倍功半 。 68.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沾泥土”“带露 珠”“冒热气”的基层实况。 69.贴近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 70.要想获得“发言权”,就要扑到田埂上和原野里去 ,真正与人民群众“面对面”“零距离”,切忌全程跟着“脚本 ”走,只看“精加工”的材料、只走“盆景式”的点位、只访“会 来事”的群众。 71.老百姓走“泥土路”,干部就不能走“水泥路”。 72.搞好调查研究,不能坐在办公室用听来的数据“闭门 造车”。 73.搞好调查研究,不能“眼见皆为实”“听风就是雨”的 “囫囵吞枣”式调研,要“抽丝剥茧”,深入基层、深入事物内 部,看清事物的本质。 74.要知道葡萄的味道,只有亲口品尝才能知其酸甜 ;要知道事情的本真样貌,只有眼见才知道真假。眼见要 见微见细,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 75.“治什么病开什么处方”,准确抓住真问题是首要之 义。 76.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调查研究绝 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77.要有所“研究”,就必须有所“调查”,要想调查到“一 手资料”“真实情况”,首先要做到“行走”万家,走进基层、 走进群众,深入现场、深入实际。 78.收集来不同色彩、质量、形状的布片,必须根据需 要加以挑选,合之则用,不合则去。对于搜集到的第一手 材料,如果不加研究甄别,就会杂而无形、多而不精,成 为“无效储备”。 79.要写出有分量、有见地的调研报告,更需要深入研 究分析材料。 80.材料如果不能活学活用,即使选材再“新鲜”,用料 再“高端”,也只是生硬地“嫁接”,缺乏和谐流畅的文气。 81.对于通过调查而了解到的情况,必须加以研究,去 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很重要,只有通过研究,才能透 过现象看到本质。 82.以文件为例,基层需要的是一份能照着来看、照着 来抓的东西,最好是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直截了当,而 不是绕山绕水绕了半天也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文件。 83.基层本来就人少事多,常常是一个人就要对着上边 好几个部门,如果每个部门都发些模拟两可的文件下来 ,只会让基层干部“一头雾水”。 84.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 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 85.“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要引入实际去研究实 事和真理”。 86.《韩非子》中有言“不明察,不能烛私”,大意是调 查研究要明察秋毫,仔细摸透情况,才能洞察真相。 87.发现问题之“源”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找不到 源头,就解决不好问题。调查研究倘若只是对着纸质资料 和车窗风景是无法真察真知的。 88.实践告诉我们,调查研究不能成为“一个筐”,什么 都往里装,而应成为“一口井”,越挖越深。 89.问题的根源和事实的真相大多来源于基层。 90.不进行调查研究,仅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必 然经不起实践检验和真理推敲。 9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 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92.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调查研 究是掌握现状的“显示屏”,是反映意愿的“直通车”,同时也 是发现问题的“预警器”。 93.“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没有好的“眼力”,即使有再好的“脚力”也很难发挥作用 。 94.调查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95.研究是调查的发展和升华。 96.“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比起手忙脚 乱地堵民意,更重要的是有条不紊疏民意。 97.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在镜 头下看起来热火朝天,实际上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98.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关系到实际决策的准确性,片面 的调查研究和决策方案终究得不到人民的认可、经不起历 史的检验。 四、提要求(135句) 1.在操作落实时,要细致精当、灵活多变,善抓主要矛 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学会“到什 么山头唱什么歌”,因时因势不断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创 造条件,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 ,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要自觉褪去“官气”去接“地气”,把问题“装进心里 ”,把群众“放进眼里”,轻车简从、开门见山地走进群众、 走进一线,带着真情面对面、心交心问需于民、问政于民 、求计于民。 3.要树牢“不打无把握之仗”的理念,备足“粮草兵马 ”,精心谋划,用心准备,谨防“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 发言念稿子”式调研。 4.要带着深厚感情与群众打交道,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