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务院发布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303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国务院发布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 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 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 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 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 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 局的关键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 、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 ,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我 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 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不断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产 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 D P)比重达到 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 信息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 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 建设和应用加速推进。宽带用户普及率明显提高,光纤用 户占比超过94%,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108%,互联网 协议第六版(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4.6亿。 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农业数字化全面推进。服 务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工业企 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更多企业迈上“云端”。 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移动支付广泛普及,在线学习、远 程会议、网络购物、视频直播等生产生活新方式加速推广 ,互联网平台日益壮大。 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 大幅度提升,“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一网统管”、 “一网协同”等服务管理新模式广泛普及,数字营商环境持续 优化,在线政务服务水平跃居全球领先行列。 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 发展与合作倡议》等在全球赢得广泛共识,信息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取得明显成效,“丝路电商”合作成果丰硕,我国数 字经济领域平台企业加速出海,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 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局面 尚未根本改变;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 沟未有效弥合,甚至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数据资源规模庞 大,但价值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治理体系需进 一步完善。 (二)面临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 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数 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 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是数字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 体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世界主要国家 均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纷纷出台战略规划,采取各种 举措打造竞争新优势,重塑数字时代的国际新格局。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对提 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不断凸显,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 产要素。数据的爆发增长、海量集聚蕴藏了巨大的价值 ,为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协同推进技术、模式、 业态和制度创新,切实用好数据要素,将为经济社会数字 化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数字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数 字化方式正有效打破时空阻隔,提高有限资源的普惠化水 平,极大地方便群众生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数字 经济发展正在让广大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规范健康可持续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 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加快 补齐短板弱项,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水平,走出一条高 质量发展道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 ,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 主线,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 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 的第一动力,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作用,促进数 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推进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形成以技术发 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领域应用带动技术进步的发 展格局。 坚持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坚持以数字化发展为导向 ,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广阔市场空间和丰富应用场景 优势,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数 据流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高效贯通,推 动数据技术产品、应用范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 新。 坚持公平竞争、安全有序。突出竞争政策基础地位 ,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并重,健全完善协同监管规则 制度,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动平台经济规 范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 、宏观调控、政策法规体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坚持系统推进、协同高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经济社会各主体多元参与、协同联 动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机制。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 ,发挥比较优势,系统谋划、务实推进,更好发挥政府在 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 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 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 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据资源体系基本 建成,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 全价值链协同。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 、定价、交易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 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农业数字化转型快 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深入,生产 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速普及,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拓展显 著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在数 字化转型过程中推进绿色发展。 ——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 力显著提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大幅提高,产业 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部分领域形成全球领先优势。新 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广泛普及,对实体经济提质 增效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基础设施广 泛融入生产生活,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 会治理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数字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电子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网络化、数字化、智慧 化的利企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数字鸿沟加速弥合。 ——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协调统一的数字经 济治理框架和规则体系基本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 监管机制基本健全。政府数字化监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 和市场监管水平大幅提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法治保 障的数字经济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与 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数字 经济安全体系进一步增强。 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将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 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 ,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三、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 (一)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 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有 序推进骨干网扩容,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基础 设施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前瞻布局第六代 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 ,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空间信 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推动卫 星互联网建设。提高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公共 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的覆盖水平,增强固移融合、宽窄 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二)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 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 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 区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数据中心 集群,结合应用、产业等发展需求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 。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云网协同发展,提升数据 中心跨网络、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 边缘计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按照绿色、低 碳、集约、高效的原则,持续推进绿色数字中心建设,加 快推进数据中心节能改造,持续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 利用水平。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打造智能算力、 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面向政 务服务、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语言智能等重 点新兴领域,提供体系化的人工智能服务。 (三)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 稳步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网 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高效布局人工智能 基础设施,提升支撑“智能+”发展的行业赋能能力。推动农 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进机器视觉 、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工业互 联网基础设施,支撑制造资源的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 效配置。加快推进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环保等 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和建筑智能化水平。构建先进普惠、 智能协作的生活服务数字化融合设施。在基础设施智能升 级过程中,充分满足老年人等群体的特殊需求,打造智慧 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 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一)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 支持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数据采集,聚焦数据的标 注、清洗、脱敏、脱密、聚合、分析等环节,提升数据资 源处理能力,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推动数据资源标准 体系建设,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和数据质量,探索面向业务 应用的共享、交换、协作和开放。加快推动各领域通信协 议兼容统一,打破技术和协议壁垒,努力实现互通互操作 ,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推动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强化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深化政务数据 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有序共享。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数 据资源体系,统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基础公共 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 开发利用端口,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释放数据红利。 (二)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 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治 理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鼓励市场主体探索数据 资产定价机制,推动形成数据资产目录,逐步完善数据定 价体系。规范数据交易管理,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 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 、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提升数据交易效率。严厉打 击数据黑市交易,营造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 适应不同类型数据特点,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探 索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机制。鼓励市场力量挖掘商 业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服务化,大力发展专 业化、个性化数据服务,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 ,满足各领域数据需求。鼓励重点行业创新数据开发利用 模式,在确保数据安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调动行 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参与数据价值开发。对具 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 ,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鼓励更多 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 快城市数据融合及产业生态培育,提升城市数据运营和开 发利用水平。 五、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引导企业强化数字化思维,提升员工数字技能和数据 管理能力,全面系统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 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 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全面整合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强 化全流程数据贯通,加快全价值链业务协同,形成数据驱 动的智能决策能力,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产业链上下 游协同效率。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中 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 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 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鼓励和支持互 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 源和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 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降 低技术和资金壁垒,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 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全方 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提升农 业数字化水平,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农 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 平。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 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加 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深 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推动装备数字化,开展智能制 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完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培育 推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商 务,全面加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优 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业的品质与效益。促进 数字技术在全过程工程咨询领域的深度应用,引领咨询服 务和工程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智慧能源建设应用 ,促进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智能化升级,推动 能源行业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应用。推动产业互联网融通应用,培育供应链金融、服务 型制造等融通发展模式,以数字技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引导产业园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 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平台企业与产业园区 联合运营模式,丰富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供 给,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水平,引导各类要素 加快向园区集聚。围绕共性转型需求,推动共享制造平台 在产业集群落地和规模化发展。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 “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 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 态。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 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 立各类产业集群跨区域、跨平台协同新机制,促进创新要 素整合共享,构建创新协同、错位互补、供需联动的区域 数字化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能力。 (四)培育转型支撑服务生态。 建立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技术、资本、 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解决企 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面向重点行业和 企业转型需求,培育推广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聚焦转型 咨询、标准制定、测试评估等方向,培育一批第三方专业 化服务机构,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规模和活力。支持 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协同,建设综合测试验 证环境,加强产业共性解决方案供给。建设数字化转型促 进中心,衔接集聚各类资源条件,提供数字化转型公共服 务,打造区域产业数字化创新综合体,带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