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一切为了百姓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一切为了百姓 一、新形势下的考验 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时为“两 面人”画像,即人前会上信誓旦旦讲四个意识,高调表态,而私下里却妄议中央、 不贯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人;口口声声坚定四个自信,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背 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暧昧,立场不稳的人。高谈阔论国家前途命运,而背地里 却一遇到个人名誉地位就牢骚满腹、怨恨组织的人;领导面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 溜须拍马,而在下属和群众面前却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人。"(会上一 套、会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 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 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习近平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 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批评政府人员的弊端时,第一条就是“官僚主义,摆 架子,不喜接近群众。群众有人走到政府里去问他们的事情时,政府办事人欢喜呢 ,答他们一两句,不欢喜呢,理也不理,还要说他们‘吵乱子’”。 无论是存在的“两面人”还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风险所在,都警示了 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要清醒认识,勇于面对 ,以问题为导向贯穿工作始终,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 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如何做) (一)最是初心促暖心,落实群众服务环节更要充分“走心”。——坚守为民 初心 古人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从古及今,利民为 民、兼济苍生一直是国人崇高的理想,也是现代党员干部念兹在兹之举。 1.典故——耿飚之问 1991年7月9日到27日,退休后的耿飚回到了阔别50年的甘肃庆阳,当地群众热 情地欢迎耿飚一行。许多陇东老乡闻讯赶来,纷纷要求和耿飚见面,其中相当一部 分是来找耿飚告状的。离开庆阳那天,耿飚接见了县里的主要领导。他心情沉重地 讲述了一件往事:“50年前,我们三八五旅在这里驻防,部队一个战士,犯了严重 损害当地人民群众利益的错误。旅部决定按纪律将这个战士枪毙。正要枪决的时候 ,来了一大群老百姓,替那个违反纪律的战士求情,连受害者的父母都向部队请求 让他戴罪立功。最后,我们流着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耿飚停顿了一下,面色凝 重,高声发问:“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 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这就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典故“耿飚之问 ”。 思考: “耿飚之问”是深刻的,是“逆耳”的,在今天尤其发聩振聋。以我们的行动 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想 一想——也许老百姓还“会”。这几十年,经济搞得不错,人民的生活从总体上有 了大的提高,老百姓是看得到的,也是“见情”的。打江山,“打下来”,是一种 合法性,那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搞上去”,也是一种合法性。在一些干部中 ,“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对群众迫切需求久拖不决”,以致于“群众意见很大 ”的情况,难道仅是个别么?更不要说一些人的腐败堕落了。所以,老百姓“会不 会为我们求情”这个问题,至少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仍然是个大问号。 2.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老杨同志。 故事: 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来检查督促秋收工作。在最穷的家 ——像老槐树底老秦家。老秦家为了招待老杨同志,到东家借盐,到西家 借面,老 两口忙了一大会,才算做了两三碗汤面条。晌午,老杨同志到老秦家去吃饭,见小 砂锅里是面条,大锅里的饭还没有揭开,一看就知道是把自己当客人待。老杨同志 第一碗饭吃完,不等老秦看见,就走到大锅边,一边舀饭一边说:“我也吃吃这饭 ,这 饭好吃!”老两口赶紧一齐放下碗来招待,老杨同志已把山药蛋南瓜舀到碗里 。老秦客气了一会,也就罢了。老杨同志去打谷场帮忙秋收,到场子里什么都通 ,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帮好几家村民扬了一会 ,老百姓觉着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 思考: 老杨同志,像一把金钥匙,他的到来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把困在黑暗中毫无方 向的老百姓领上一条光明大道,老杨同志带领农民们翻身斗争的情节也是最令人解 气的,老杨一来便迅速找到农民中的革命分子,依靠他们发动组织群众,只用了三 天就斗倒了阎恒元,掀掉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封建磐石,他的强烈的阶级爱憎,朴实 深入的工作作风,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品质,一举一动无不表现出从农民中 成长起来的党的干部特色,他十年的长工生涯也铸就了其坚忍品质以及对底层劳动 者深切的同情,老杨带领农民翻身做主人这一情节也证明了当党的正确的路线与政 策一旦与农民真正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如在三遍访过程中,我们走访人员通过走访入户、座谈讨论、田间地头“拉家 常”等促膝交谈、贴心沟通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俯下身子、放下架子,群众才能 敢说真话,进而才能密切“办公室”与“街头巷尾”的关系,真正解民之所需、解 民之所急,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3.平山团歌谣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指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 有人民子弟兵。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 场’。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生动体现。历史告诉我 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 墙铁壁。 1937年10月,平山县短短一个月就组织起整建制主力团——平山团,也就是八 路军120师359旅718团。从晋察冀到南泥湾,再到新疆,这支队伍在王震将军领导下 威名赫赫,被聂荣臻司令员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人民子弟兵的称呼也由此流 传。“平山团”的组织者是老共产党人栗再温,他动员了几乎所有栗氏家族至亲投入到 革命队伍,“栗氏三烈士”千古流芳。 4、半条被子的故事 故事: 1934年,三位女红军来到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徐解秀家,由于天气寒冷,三位 女红军拿出她们仅有一条被子和徐解秀盒盖。临走时,女红军商量把唯一的行军被 留给徐解秀。可徐解秀说:“你们3个人总共就这么一条被子,天寒地冻的,还要赶 那么远的路,我怎么忍心手下。”女红军解释道:‘红军战士没有吃不了的苦、克 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了被子,我们会再想办法。’后在你推我让时,红军战士把被 子剪成两半,留了半条被子给徐解秀。革命胜利后,徐解秀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再见 一见这三名红军,每当徐解秀想念女红军时,她就拿上小板凳,坐在滁水滩头,一 等就是50年。 思考: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