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史学习教育党课:成长在大革命洪流(含精美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党课:成长在大革命洪流(含 精美PPT) 1924年到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起革命声势浩 大、发动群众广泛,在中国近代史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称之为“大革命”。这场革 命的宗旨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革命。在这场革命 里,共产党先是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后推动国共合作,实现北伐战争的胜利进 军和猛烈高涨的工农运动,最终,由于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党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革命遭受了失败。这场大革命曾经轰轰烈烈,但最后遭到失败。一个巨大的曲折 ,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党的二大,进一步提出了“到群众中去”的 口号,并通过了9个决议案,要求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也 就是广泛开展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党领导发动和组织的工农运动显示了工人阶 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为党同其 他革命力量合作、掀起革命高潮准备了条件。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首先从三大召开的背景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 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党利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以及其他形式,组织工人和群 众,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开展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掀起 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由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运动在1923年2月7日,被 军警血腥镇压,林祥谦(共产党员)、施洋(共产党员)等52人壮烈牺牲,300多 人受伤,这就是二七惨案。 (一)党的三大和国共合作的建立。 当时,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事实中看到,这时革命的力量远不 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认识到要寻求统一战线、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 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多次派代表,同孙中山磋商国民 党和共产党合作的问题。 在国民党内,孙中山、廖仲恺等人也认识到了国民党在几经挫折后,存在实力 不足、成分复杂、脱离群众的问题,为了防止其在堕落中走向灭亡,想通过输入新 鲜血液的方式来改造国民党。 关于合作的方式,二大本来提出的是“党外合作”,但孙中山只同意共产党员 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而不接受党外联合的办法。在这个矛盾中,共产国际代表 马林在国共两党中反复劝说,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之形成了共识。于1922年8月 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 加入国民党。 西湖会议后,在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 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 并主导大会。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但中心议题是研究决定国共合作的方式。经过两天讨 论,最后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确认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 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为此,应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决 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 自己的独立性。党的三大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 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对两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是有利的。 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没有提出工人阶级应当努力争取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对未来复杂情况估计不足,多少种下了后来犯右倾主义错误的根子。 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 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 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谭平山代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 工作报告。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 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事实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贫农工”的三大政策 。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的中央 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其中毛泽东同志就担任了宣传部 代理部长。 国共第一合作是中国共产党从秘密状态转向公开活动的起点,也是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和党的四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工人运动逐渐恢复,农民运动日益兴起,全国革命形 势迅速高涨,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一是 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924年7月,在广州沙面租借,数千工人举行了政治大罢 工,持续一个多月,取得了斗争胜利;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 二是农民运动也在逐步发展。广东各县农民纷纷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 ,开展斗争;1924年7月起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担任第一届、第五届农讲所 主任,第六届改主任制,毛泽东任所长,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三是学习运动 和妇女运动也得到了发展。像我们驻地的向警予主编的《妇女周报》,大力提倡男 女平等,主张妇女解放。 最为突出的是,为了造就革命武装力量,在共产党人建议下,国民党创办了一 所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军校 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出;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孙中山世逝后,改为其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 型军事政治学校,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无可比拟的。军校 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国民党方面,少将军官以上的黄埔师生有250余人。共产党 方面,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的人中,有近40人担任过不同时期人民军队的正军级 以上职务。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有16人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和工作过。 尤其是同校学生分属两个对立阵营,这是极为奇特的。 就是在人才辈出、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时机,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 ,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在上海举 行。出席代表20人,其中有表决权的代表14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 中共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 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指出: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 ,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 大会还是一次以大力推展群众工作为主要特色的党代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四 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和《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决议案 》等11个决议案,提出了如何做好对群众的组织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大会决定“凡 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这也为迎接群众斗争高潮的到来,在组织上做 了一个准备。 (三)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了哀悼活动 ,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革命宣传活动,也预示着大革命 的高潮要到了。 到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工会已有160多个,拥有有组织 的工人约54万人。在广东,已有20余县成立农民协会、会员达20多万人,并建立 了全省农民协会。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推动和 影响下,各地学生联合会也十分活跃,会员有数百万人。 1925年5月15日,上海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被日本资本家枪杀。5月30日 在党领导和推动下,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的抗议运 动,约有1700万人参加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著名的五卅(卅就是三十的意 思)运动。五卅运动是中华民族直接反抗帝国主义的伟大运动,从此开始了全国范 围的大革命高潮。同年6月至第二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香港领导发动有 25万人参加的反帝大罢工,并坚持了16个月之久,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 的壮举。 这些斗争,扩大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工人中涌现 出一批优秀的人物。我党也在五卅运动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党员从1925年初不足 1000人发展到年底的1万人,也建立很多新的党组织。在这蓬勃发展的有力形势下 ,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1925年,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消灭了军阀陈炯明部(粤系军阀)和邓本殷部 (琼崖军阀),平息杨希闽(滇军)、刘震寰(桂军)两部在广州的叛乱,统一广 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准备了可靠的后方根据地。其中,周恩来和中共关东区委在 孙中山的支持下,一部分党员、团员为骨干,把大元帅大本营的铁甲车队改组为一 支实际受党指挥的革命武装,1926年初,建立了由共产党员叶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 第四军独立团,也是北伐战争中赫赫有名的“铁军”。 二、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共合作并不是亲密无间的,国民党内的右派始 终在开展反共活动。 (一)国民党新老右派的限共、反共活动。 当时国民党内部由于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抱的目的也不同。分为三派:左 派代表工农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彻底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建立各革 命阶级联合统治的国家;中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在推到北洋军阀之后 ,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右派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力图利用工农的 力量,由自己取代北洋军阀建立地主买办阶级的统治。左、中、右三派围绕着坚持 还是反对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坚持还是反对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坚持还是 反对孙中山推行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展开了日益激烈的斗争。这里 主要有三个重大事件: 一是1926年1月1日至19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各 地选出的代表中,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占多数。因此,这次大会继续坚持反对帝 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主张,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并对参加 西山会议的国民党老右派分子分别给以党纪处分。这是国民党二大的积极方面。大 会召开时,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等主张实行打击右派、孤立中派、 扩大左派的政策,在中央执委中使共产党员占1/3,少选中派,使左派占绝对优势 。当时实现上述计划是完全有保证的。但是,“中央来电不同意”。结果,大会选 出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36人中,共产党员只有7人,比原计划少了将近一半。 国民党左派一共才14人,右派、中派却有15人。在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内,右派 更是占了绝对优势。蒋介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随后 又被选为常务委员。在国民革命军内,他原来只是一个军的军长,这时又担任了国 民革命军总监。这样,他在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内的地位得到了大大加强和提高。 二是3月20日,蒋介石利用“中山”号军舰调动一事,突然采取严重的反共行 动:无中生有地说共产党人私调“中山”号军舰要劫持他离开广东,并以此为借口 ,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监视并软禁共产党人,接触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的 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2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蒋介石提 出的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排除共产党人的提案。原来担任国民政府主 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汪精卫被迫称病去职,为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取得最高权力扫 清了道路。这就是中山舰事件。 对这种突然事变的到来,中共中央既缺乏精神准备,也没有应付的经验。其实 ,蒋介石那时羽翼尚未丰满,这次行动多少还带有试探的性质。他在采取行动后 ,很快又释放被捕人员,发还所缴枪支,表示这次事件只是一种“误会”,“自请 从严处分”。毛泽东、周恩来、陈廷年等主张进行反击。由于在国民党革命军六个 军中只有一个军由蒋介石指挥,而且这个军中还有不少共产党和同情革命的力量 ,这个主张是可行的。可是中共中央当时切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政策。在广州的苏联 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布勃诺夫使团不赞成反击,认为左派力量不足以同蒋介 石对抗。鲍罗廷在事件发生后返回广州,也主张对蒋介石采取和解政策。中共中央 于是撤回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毛泽东、周恩来等建议把这批力量派到其他军去 ,中共中央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结果,更加鼓励了蒋介石放胆地进一步采取限共活 动。 三是5月15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又借口避免“党内纠纷”、 要找出一个“清除误会的具体的办法”,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规定共产 党员在国民党省、市以上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总数的1/3,共产党 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应该全部交出等。苏 联顾问鲍罗廷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要中共党员继续留在国民党内的方针,在 未同中共中央协商的情况下,同意了蒋介石的要求。中共中央派往国民党二中全会 指导中共党团的张国焘,要求大家签字接受。《整理党务决议案》获得通过。于是 ,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员只得辞职,共产党在国民党党务方面变得毫无地 位。而蒋介石却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兼军人部长,随后又单上国民党中央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