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写文章要因人随事择体顺时就地而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写文章要因人随事择体顺时就地而变 写文章要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千文一面,都是一个格式、一个套路、一个 腔调,这是毫无疑问的。写出变化的关键,是掌握好“变”的条件、形式和方法。 我认为,关于文章的变化之道,最好的一个词是“适变”——这是易学中强调 的一条重要处世法则,也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适变?就 是以变应变、以变求适、“唯变所适”(《易传·系辞下传》),哪方 面不适应外部条件就要让它变得适应,哪方面不符合内在要求就要让它达到要求。 这与西方管理学中的“权变理论”是一致的。 适变,其要在“适”,其旨也在“适”;其难在“变”,其妙也在“变”,是 客观上的“变”与主观上的“知变”“应变”“求变”的协调统一。我们不能把 “变”看作目的,“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适”。 文无第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具体来说,文章的适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 面。 ——因人而变。文章是人写的,是写给人看的,所以关键在人,要把“人”作 为适变的第一因素。 写文章所涉及的人主要有3类: 一是为文之人。就是写作的主体。公文具有为机关代言、为领导代笔的性质 ,其作者是“法定作者”,所以起草公文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关起门来当领导 ”。这个时候,我不是我,代表的是单位、是领导。 二是文中之人。文学作品重在写人,写人心,写人性。公文重在写事,但事在 人为,有时候也离不开写人,但这种“写”不是描写,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写 ”,点到即止。 三是受文之人。就是读者、用户、受众,公文中叫做“发文对象”“主送机关 ”。 写文章特别是写公文、写领导讲话稿,既要从主体上考虑清楚“我是谁”的问 题,也要从受体上考虑清楚“为了谁”的问题。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语言,带什么 感情,既要合身份,又要看对象。只有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与别人想听想知道的 内容有机融合,找到共同语言,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 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批评有的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 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 顶了回去”。这些干部之所以会出现种种失语状态,一方面原因是知识水平、见识 程度跟不上,没有“见到屠夫说猪,见到秀才说书”的本事;另一方面原因就是说 话根本不看对象,只管自言自语、自说自话。没本事的人,别人不服你;没眼力的 人,别人不理你。 所以,胡乔木主张写作的时候,要像自己面对着读者说话,先弄清楚听话的人 “他们的生活如何,需要的是什么,想着什么事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然后我 们才能用他们的语言,去打动他的心弦”。 ——随事而变。记事叙事是文章的基本功能之一,事与人、事与理、事与情 ,往往密不可分。借事写人抒情,以事说理证理,都是常用的写作手法,都要求 “文随事变”。每件事情的缘起、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多少会有不同,要把 事情写明白、写生动,不仅内容要变、文字要变,结构也要变。 对待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汉·桓宽 《盐铁论》),又要求“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 施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前者是谋事处事的总则,后者是总则的具 体运用,都体现了随事而变的原则。公文是文由事生、事随文转,根据现实需要而 行文,通过文件指导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