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 程,是我们冲刺小康、决胜未来的战略举措,是甘南后发崛起 、弯道超车的必由之路。在甘南这座4.5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脊梁 上,664个行政村和2932个村民小组星罗棋布,56万多农牧民群 众和衷共济,共同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心与绿色 相得益彰的壮美画卷。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就是要面向 广大农牧村和农牧民,大力传播生态理念和生态信仰,切实加 强绿色关爱和人文关怀,着力改善传统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 ,真正把广大农牧村打造成“山青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 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欣欣向荣小康美、尊老爱幼形象美、纯 朴善良人心美”的一流生态家园。 去年以来,我们本着先谋后动、先行先试的原则,面向全市 率先建设了103个生态文明示范村,为“十三五”期间大规划建 设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开好了局、起好了步、奠定了基础、 积累了经验。刚才,凌云市长在讲话中回顾总结了示范村建设 取得的积极成效,分析查找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刻阐述了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重大意义,扎实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 期的思路打算和重点任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抓好贯彻落实 ,着力推动小康村建设工作有力有序开展。下面,我结合凌云 市长的讲话,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重点工作推动上,要明确“力往哪里使”的问题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量大面宽,必须突出重 点、抓住关键、精准施策、有的放矢,注重从“五个方面”聚 焦发力。 一是选址要合理,规划要科学。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首先 要选好点、定好位、谋好篇、布好局,切实解决好“往哪建、 怎么建”的问题。要坚持上接现代社会发展这根“天线”、下 接民俗风土人情这股“地气”,努力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在人 缘地缘友好、人流物流通畅、人气商气汇聚的地方,尽量避免 在交通不便的大山深沟和人口稀少的草原深处大兴土木。要坚 持“先中心后纵深、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以全市交通主干 道和旅游大景区为坐标,优先在公路沿线和景区周边进行规划 设计,真正把重点区位和重要部位的村庄打造成展示甘南形象 、体现地域特色、服务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品牌工程 ,着力弥补甘南旅游“线长点少”的不足。要突出差异性,避 免同质化,大处着眼、高位谋划,科学制定小康村建设规划 ,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 富村的指标要求,着力提高建设规划的高端性、超前性和特色 性。 二是功能要齐全,服务要配套。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不是 “修庙”,不是盖几间房、种几棵树、修几条路那么简单,必 须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医疗、文化等 方面的服务配套,全面落实“964355”建设标准,最大限度地 发挥生态文明小康村的脱贫功能、发展功能、生态功能、文明 功能,真正使广大农牧村和农牧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实现质的变化和飞跃。 三是产业要有型,发展要有劲。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过程 ,就是培育富民产业的过程。产业如果跟不上,小康村的“造 血”功能就会大打折扣,广大农牧民群众就会陷入“穿新鞋走 老路、住洋房吃粗粮”的尴尬境地。各县市要充分发挥比较优 势、深度挖掘资源潜力,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 林、宜游则游”的原则,选择发展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最能让 农牧民群众接受的特色产业,努力在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 两大版块中闯出一片天下,真正把发展的“红利”装进老百姓 的口袋。 四是形态要高端,运行要低碳。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各县 要有各县的特色、各乡要有各乡的特征、各村要有各村的特点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千篇一律齐步走。要高端定位、因情 施策、一步到位,把小康村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形象工程、百 年工程进行打造,作为发展之策、扶贫之举、稳定之计抓紧抓 好,确保将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座令人心服口服的标杆 村,而不是残缺不全、缺胳膊少腿的半成品。要严格控制各类 项目建设的绿色指标,不能借口小康村建设破坏原有生态植被 、滋生新的污染源。要细化量化建设标准,在产业运行上突出 “环保性”、在生产生活上突出“低碳性”、在垃圾污水处理 上突出“彻底性”,真正通过小康村建设,把绿色、低碳、环 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根植在广大农牧民心中。 五是民俗要弥漫,人性要彰显。小康村是“形”,民俗文化 是“神”,人性人本是“脉”,只有形神兼备、一脉相承,生 态文明小康村才能焕发永久魅力和绚丽风采。要把民俗风情、 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入小康村建设全过程,把“人文之魂 ”紧紧依附到“建筑之体”上,更加注重小康村与周边生态植 被的和谐、与当地风土人情的融合、与整体发展环境的协调 ,切不可天马行空、突发奇想,照别人的“猫”画自己的“虎 ”,使得最终结果不伦不类。 二、在重要关系把握上,要明确“心往哪里想”的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一个全新领域,没有现成的“版本 ”可供参考,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可供借鉴。具 体工作中,必须深刻把握“十个关系”,心往一处想,智往一 处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中善做善成。 一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各县市、各乡镇要按照“宜大则 大、宜小则小”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人口规划、发展基础、 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合理确定小康村建设规模,不能贪大求 多、脱离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更不能瞻前顾后、畏首 畏尾,过分纠结细节问题。公路沿线和景区周边的小康村要适 当扩大建设规模,为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等旅游服务 产业奠定基础,为迎接大旅游时代的到来预留发展空间。相对 偏僻的地方要在严格执行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量体 裁衣,注重在“小而美”上下功夫,不能大手大脚挥霍资源 ,最终“油费了而灯不亮”。 二要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目光要长 远,思路要创新,站位要高端,规划要超前,否则就只能在低 水平、低层次上徘徊,将来建成的小康村也只能“昙花一现迷 人眼”,不可能“花开满园春常驻”。要坚决克服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的思想,避免发生“今天建、明天旧、后天拆”的悲 剧,真正把小康村建设作为一项“十年独领风骚、五十年生机 盎然、一百年历久弥新”的经典工程进行打造。 三要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灵感来自于感性认识,成果 来自于理性思考,只有深刻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小康村建设 才能多一些创新,少一些风险。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小康 村建设的激情和活力,广泛汲取各族群众的智慧和意见,进一 步充实完善建设方案和规划,努力把各种困难和问题化解在谋 划阶段,真正以思路上的尽善尽美、规划上的滴水不漏、措施 上的扎实有效,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四要处理好旧与新的关系。甘南的藏族村落和藏式住宅,大 部分承载了上百年的风雨沧桑和人文积淀,具有浓郁的藏族文 化特色。在小康村建设过程中,各级各方面要积极倡导“修旧 如旧”的理念,坚决反对“推倒重来”的做法,对那些能留住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