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智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与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智慧城市“碳达峰”“碳 中和”的对策与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正在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正在 进行的全球范围的系统性社会大变革。  今年8月25日是中国低碳日,“低碳生活,绿 今年8月25日是中国低碳日,“低碳生活,绿 建未来”是今年的主题。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的 关键在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但对于 我们每个人来说,衣食住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给地球留 下“足迹”。尽管对很多人而言,“低碳”已经不是个新 概念,但是从认识到行动,还需要每个人付出更多努力。  笔者在长期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 笔者在长期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 目标以及阶段性任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 径问题,从能源系统转型、行业节能减排、重点技术规划、 固碳项目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结合我国政策情况,我国 现如今已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二零三零年前达到峰值,努 力争取二零六零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我们在未来发展 中,稳步推进实现“碳中和”,并从法律法规、激励机制、能 源革命、科技创新、固碳能力、全民加入等方面,提出了落 实“碳达峰”以及“碳中和”路径的政策建议。今天,我们 也围绕智慧城市的“碳达峰”“碳中和”,谈谈我们的想法!  ——科学助力“碳达峰”超前发 ——科学助力“碳达峰”超前发 展,为实现“碳中和”赢得时间以及信心  一是适度加快进度、略留余地, 一是适度加快进度、略留余地,避免在二零三零年 出现被动“达峰”局面。按照适度超前、略留余地、提升信 心的要求部署达峰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达 峰。若全国年均经济增速低于5.5%,碳排放量有望在2025年达 到峰值,峰值规模约为108亿吨。在经济增速较高情形下,我 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平台期,峰 值超过111亿吨,给“碳中和”工作带来更大压力。二零三 零年全国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67%以上,一次能源 消费总量控制在58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占比不超过45%。  二是提前规划重点领域排放限额以及“碳达 二是提前规划重点领域排放限额以及“碳达 峰”时间表,引导以及强化市场预期。瞄准二零三零年 前“碳达峰”目标,尽早确定行业碳排放限额以及达峰 时间表,并向全社会公布,以引导排放主体及时采取行 动。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可能的经济复苏进程及我国新发 展格局的建设要求,未来十年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 过1100亿吨。另外,水泥、钢铁、电力行业碳排放率先 达峰。水泥行业仍处于震荡期,谨防其碳排放出现反弹。  三是持续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三是持续推动能源供给革命,进一步加快可再生 能源开发以及储运设施部署。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到二 零三零年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提升至20%。进一步完善 清洁电力消纳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西部以及北部的风、光资 源优势,推动多能互补,加快储能技术以及设施部署,形 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清洁电力智能调度新格局。加速 淘汰落后燃煤机组,结合保障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需求以 及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要求,适度发展灵活调节的超超临界 以及煤气化联合循环等先进燃煤发电技术,以及核电技术。  四是加快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 四是加快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继续大力 挖掘节能增效潜力。推进钢铁、水泥、化工、建筑、 交通等能源密集型部门的低碳技术应用。钢铁行业短 期加速低碳烧结、高炉喷煤、轧钢加热炉蓄热式燃烧 等技术推广,争取“十五五”前实现100%普及;进一 步提高烧结余热回收利用、干式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 等能量再利用技术,争取二零三零年实现大规模渗透。  ——全面推动低碳转型以及固碳 ——全面推动低碳转型以及固碳 布局双轮驱动,稳步推进实现“碳中和”  一是继续强力推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 一是继续强力推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有序 部署固碳技术。统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以及多种固碳 技术有序布局,形成合力,低成本实现“碳中和”。我 国在二零三一至二零六零年的30年内需要实现净碳排放 从108-111亿吨至0吨,其中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仍然是重 点,这不仅影响 “碳中和”的实现,也影响实现“碳 中和”的代价,对于难以消除或降低的碳排放可由碳捕 集、利用以及封存技术、森林碳汇等固碳技术来吸收。  二是谋划重点领域“碳达峰”后的中和 二是谋划重点领域“碳达峰”后的中和 行动,低成本实施碳捕集、利用以及封存技术。 为了从“碳达峰”迈向“碳中和”,电力(含热 力)行业应承担近一半的二氧化“碳中和”量,并 争取在二零五零至二零六零年间实现零排放。  三是持续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加快能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