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公文里的那些“逻辑”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公文里的那些“逻辑” “这部分不通,再顺一顺。”这是审稿过程中常听到的话。  什么是“顺”,如何才能“顺”?  我感觉,一篇文章顺不顺,关键看脉络清不清,而脉络的实质 则是逻辑,所以,顺与不顺,说到底,还是逻辑问题。  在美国著名认知科学家、语言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看来,写作的本质就是 :“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 。”   把网状的事物线性地展开,靠什么?当然靠逻辑。这里所谓“逻辑 ”,不全是逻辑学范畴里的逻辑,而是特指行文的脉络和串联 文字的线索,是带引号的逻辑。  在我看来,“逻辑”犹如文章的经络,“逻辑”不通则经络不 畅、气血不活,文章也就不顺,唯有理顺“逻辑”,才能舒筋 活血,让文脉畅通起来,让杂乱无章的事物“线性”地呈现出 来。  写作中,有哪些“逻辑”可循呢?  1.时间“逻辑”   什么时间逻辑?  说白了,就是事物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来的先后关系。  为什么要讲时间逻辑?  因为自然界中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从开始、发展到 结束,从过去、现在到将来渐次递进,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公文写作要善于用时间顺序来铺展观点和事实,以时间为线索来串联文字,才 最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例如: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 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 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 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 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 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 个目标。”  这三个段落结构严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铺展,从昨天讲到今天,展望了明 天,一线贯穿,层次递进,让思绪沿着一条明晰的线索穿越古今、直达未来,很容 易记得住。  2.空间“逻辑”  什么是空间逻辑?  我的理解就是,事物在空间里呈现出来的位置关系。  为什么要讲空间逻辑?  因为任何事物不仅存在于时间维度里,也同样存在于空间维度里。在空间维度 里,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位置坐标,相互之间有位置关系,比如远近、上下、内外 、前后、左右等。  那么,一篇文章要想客观、准确地描述事物,就得按空间的变化规律来铺陈观 点。  例如: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 年,也是我省工业经济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 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市场需求普遍减弱,国际贸易 陷入低迷,经济增长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受“三期叠加”、结构性矛盾和外部环境影 响……  从省内看,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交汇叠加,我省将从边缘地区和“末梢 ”变成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  这段文字按空间范围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的顺序来铺排,就像给人 一个望远镜,通过调整焦距,很顺畅地就把风景一览无遗。  3.事理“逻辑”  什么是事理逻辑?  我的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客观事物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另一个是人为解决某 个问题所设立的规定、程序。  为什么要讲事理逻辑?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化都有其规律,比如一个人从出生、成长到死亡,自 然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另外,任何一个行政机关,处理公务都得依法依规办事 ,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都有特定的规范,不是 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  正因为有事理的存在,所以写公文时得按照“常理”来铺排内容,不能天马行 空,语无伦次。  例如:某领导在全市城市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三个问题:  1.落实规划设计“三高”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2.落实建设施工“三化”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3.落实管理经营“三精”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内行都知道,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个环节有前后逻辑关系。从理论上讲,没 有规划,建设便无法进行,没有建设,管理便是无本之木,本文的结构正是遵循了 这个逻辑,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地进行的。  再如:一篇名为《紧盯三个环节,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的文稿讲了三个问题:  一要强化教育的引导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要强化监督的制衡力,规范权力的运行。  三要强化惩治的震慑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这三个问题也是有内在逻辑的,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教育、监督和惩治是三个 重要的环节,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一般为事前教育,事中监督和事后惩治,所以在 表述时必须按这个逻辑来展开。  4.体例“逻辑”  什么是体例逻辑?  即不同文种所特有的框架结构、表述范式。  为什么要讲体例逻辑?  因为公文是一种规范性文稿,什么文种干什么?对上还是对下?都有明确规定 ,甚至具体内容由几个板块组成,每个版块写什么?也都是有讲究的。所以在公文 写作里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镣铐,我想肯定有体例的规定性在里面,显然,只有遵循了文种的特定体 例、范式,才能写出所谓通顺的文章来。  比如,写总结类的文章,不是说拿起笔来把成绩罗列一大堆就完事了,而是有 特定的行文逻辑。  逻辑一般是:先写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然后再写还存在哪些困 难和问题,最后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  如果只写成绩,不写问题、对策,那么行文“逻辑”是不全的,甚至把次序颠 倒过来写也不行,那样会让人不知所云。  写计划类文稿,也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措施在哪里,因为计划在理论上是对工 作进行预想性的安排部署  逻辑一般是:这是一个什么问题(事物、工作)?先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 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回答必要性或重要性,最后再来回答怎么办?提出解 决问题的思路、原则、目标、任务、措施等。  而写调研报告的逻辑则有所不同,完整的逻辑是:先对工作现状进行描述,然 后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必要时可以分析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么一个过程。  5.推理“逻辑”  什么是推理逻辑?  就是在文字表述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安排内容的先后秩序。  为什么要讲推理逻辑?  因为任何文章都要表述观点,并让读者真心接受。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最好 的方式就是论证,在论证方式中,逻辑推理显然是一种说服力极强的论证方式。  在逻辑推理中,“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较为常用。什么是“三段论”?就是 先讲一个大前提,再讲一个小前提,然后推演出一个结论。  这样说起来太抽象,举个例子来说吧。  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为例,他在论证张思德同志牺牲的重要意义时 ,就用了“三段论”的推理方法。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 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 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 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一开始就立了一个大前提:“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 古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