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养成写材料的八个好习惯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养成写材料的八个好习惯 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好的生活习 惯,有助身体健康;好的工作习惯,可以提高效率、受到赏识;同样,好的写作习 惯,对写好材料、个人进步也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好的写作 习惯因人而异,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独到、独特之处,但以下八个习惯,对写材 料是大有裨益的。  一、善于学习积累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来形容写材料同样合适。一份好 的材料,实际上非常考验写作者的能力和水平,而能力水平从哪里来?除了个人的 禀赋外,更多的是靠日常的学习积累,毛主席能写出大量的不朽杰作,实际上与他 爱学习、爱积累是分不开的。材料起草者要写出好文章,必须要把功夫下在平时 ,养成学习积累的习惯。  学以增智,学以立德,学以明志。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聚细流,无以成 江河。毛主席曾对学习积累有过专门的论述,1917年他为萧子升的读书札记《一切 入一》作序中写道:“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 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做学 问、干事业如像筑台,台积而高,学积而博。作为笔杆子,一定要把学习积累作为 一种习惯,坚持不懈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领导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 ,不断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涵养情操。  一是要时时学。工作时,参加会议、交流座谈、聆听报告、集中研讨、学习文 件等是学习。休息时,读读书、看看报、浏览网络也是学习。回到家,看看电视新 闻、翻阅手机信息等等也是学习。在这方面,毛主席可谓是我们的楷模,在他辉煌 的一生中,无论是年少,还是年老;无论是战火硝烟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 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从未放松过学习,即使弥留之际,仍不忘学习。这样 的学习精神,实在令人叹服。因此,一定不要把学习理解为上课的时间、培训的时 间、上班的时间才是学习,而要充分认识到,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都需要学习。   二是要处处学。有的人说,在教室里才学得进去,在办公室里才学得进去,在 书房里才学得进去。还有的人说在学校学才算真的学习,听老师、专家讲才是真的 学习,听领导讲话、指示才是真的学习。其实,这些都是对学习的一种误解,真正 的学习,实际上是不分地点、不择对象的,所谓处处皆学问,只要真的想学,哪里 都可学到东西,哪里都可学习。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常在闹市中、路灯下看书,谓之 “闹中求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红楼梦》里的一副对联 ,意思是说,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这就是指社会生活实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为笔杆子,也要博学而约 取,留意身边的学问,向身边人学,向群众学,正式场合学,非正式场合也学。养 成记笔记、收集素材的习惯,看到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随时记下来,随时收集起 来,不断丰富资料的宝库。  三是要坚持学。“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这充分说明坚持对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所谓“勤学则进,辍学则退”,要真正取 得大的进步和提高,不下一番功夫,不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据有 关研究表明,巨大的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中之一便是累计一万小时的训练 ,这便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实际上,真正的成功,一万小时还远远不够 ,活到老、学到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积累才是不二法门。  四是要全面学。笔杆子要求是多面手,不但要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业务,还 要对其他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和研究。比如,一个大的、综合性的材料,往往涉及 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党建等多个方面,如果写材料的人对这些领域都不了解 ,那怎么去分析、去判断、去形成对策思路、去提出解决措施呢?所以,笔杆子一 定要广泛地涉猎,学政策精神,学专业理论,学业务技能,学思维方法,学为人处 世,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五是要深入学。学习积累切忌囫囵吞枣、浅尝则止,一定要深入进去,刨根究 底、追本溯源,弄清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如果没有深入的学习,就只能浮 于表面,看不透事物的本质,把一些关键的、有用的因素忽略掉,导致材料起草写 不深、写不透,写不专、写不精,甚至在材料中作出错误的判断、形成错误的思路 、提出错误的措施,这样写出来的材料肯定是不合格的。为什么有时候笔杆子所写 的材料给领导看,领导会说研究得还不够、挖掘得还不深、针对性不强呢,实际上 就是学习得不够深入、研究得不够透彻,没有把内在的、隐藏的东西找出来、搞清 楚。  六是要转化学。学习积累不是简单的收集汇总,而是要做好梳理分析、提出有 价值的东西来,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复杂的化学反应,既要进得去,还要消 化得了、吐得出来。因此,作为笔杆子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加强学习积累与搞好吸收 转化的关系。在加强学习积累的同时,要注重消化吸收,下大力气做好转化,努力 把学到的知识、经验、技巧、方法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正确思路、推动工作的有效措 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实际能力。只有这样,所写的材料才 有实际价值,才不是素材的堆砌。  二、善于领悟琢磨   善于领悟琢磨对笔杆子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是榆木疙瘩,对事情不敏感、不 开窍,对上级的要求、领导的意图不明白,那写文章就可能背道而驰,甚至南辕北 辙,所写的根本就不对路,不是领导想说的,结果不但白费功夫,而且给领导的印 象也不好,严重的甚至连岗位都丢掉。  既然领悟琢磨这么重要,那么现实中应该如何去做呢?个人认为需要做到以下 几点:  一是要增强敏感性。认识和对待事情一定要有高度的敏感,比如对政策精神的 理解,对领导的行事风格、讲话风格的熟悉,对一些微妙关系的处理,对一些细节 问题的关注,等等,都要求要非常敏感,不能麻木不仁,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毫不 上心。要能够听出“话外之音”“弦外之声”,善于“察言观色”,从眼神的变化 、语气的变化之中窥出领导是怎么想的。要能从领导、同事、他人的谈话中洞察出 背后隐藏的东西,从中悟出相应的事理。要能够从领导的一些零碎观点或者初步想 法中,去体现、丰富、深化和完善其意图,最终成为完整的、体系性的材料。要善 于从工作、生活点滴中去体悟道理,正如著名作家叶圣陶所言“语感的敏感,不能 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从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这实际上就是说的文 字工作者要保持对日常生活的敏感性,从细微琐事中发现万事万物的大义。  二是要把握规律性。为什么牛顿能从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可绝大多数 人却对这一现象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万 事万物皆有规律可循,皆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笔杆子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练就火眼金睛,善于去发现、去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工作的自觉性、 主动性和预见性,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根源,抓住最本质、 最核心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写作中顺藤摸瓜、庖丁解牛。比如,在写党的建设方面 的材料,除了学习领会中央的精神、上级的部署、领导的要求外,还要领悟琢磨党 建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党建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主要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主 、客观原因是什么,党建面临的形势是什么,党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党建工作的 规律是什么,今后党建工作要把握的关键是什么,等等,把这些问题一层层展开、 一层层追问,抽丝剥茧,领悟透了、琢磨透了,就知道该怎么写了。  三是要注重发散性。在领悟琢磨中,发散性思维十分重要。发散性思维就是不 拘泥于现有条件、现有模式,能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路径去思考、去设 想,寻找各种办法,探求多种可能,最终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作为笔杆字,在领 悟琢磨时,绝不能将视野、思维局限于一隅,一定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充 分发挥想象力,大担设想、小心求证,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敢于尝试,做到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很多时候,我们写作中遇到瓶颈,怎么都 突不破,往往就是由于思维没有打开,在固有的框框里打转转,有点当局者迷的感 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人一点拨,往 往幡然醒悟、豁然开朗。别人的点拨为什么有这样的功效?实际上就是其视角、思 维不受材料的影响,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所以,写作中遇到困境的时候,不妨完 全放开,“跳出五行看五行”,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于沟通协作  不要单打独斗,而要发挥团队作用。有句话说得好: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 团队。还有一句话叫“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团队的重要,很有道 理。古往今来,无论是军事、政治、商业,还是科学、文化、体育、艺术,各个领 域取得的非凡成就无一不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写材料同样如此,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之所以写材料特别是大的材料,需要团队协同作战,是因为完全靠个人来完成既 没必要,而且效率低、风险大。相反,有了团队,写作的思路就更加开阔,信息源 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加大,准备更充分,错误出现得更少,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当然,不是说有了团队就一定高效,就一定能成功。如果团队大多数都是职场 新手,知识面比较单一、雷同,彼此互不买账、相互拆台,想不到一块、写不到一 块,可能效果反而不如一个经验丰富的笔杆子独自完成的好。要想在材料起草过程 中充分发挥好团队的作用,还要求做到人员搭配合理,组织调度有方,团队精干协 作,作风顽强过硬,这样才可能打造一支写材料的“铁军”,产生1+1>2的效果。   不要闭门造车,而要吸取多种营养。有的喜欢封闭自己、关起门来埋头写,不 管懂与不懂,不管问题有多难,不与他人讨论,不向他人请教,不向领导汇报,只 管自顾自地写,结果完全是自说自话,或者走了错路、弯路、偏路,或者陷在里面 出不来,结果不但出不了活,还耽误了时间,严重者甚至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人的智慧、认识都 是有限的。闭门造车,实际上是把自己和外界封闭、隔绝,缺乏团队意识、协作意 识,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外界信息,不能得到好的意见建议,不能及时纠正存在的问 题,不能拓展视野和思维,导致一条道走到黑,不但效果差,甚至前功尽弃、白费 功夫,给领导带来不好的印象。  杜绝闭门造车,就要做到开门写稿,多沟通交流。要多向同事请教,对于一件 事情,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往往可以开阔思路、提供启发,自己原本不熟悉、 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可能就通过交流迎刃而解。特别是对于写作新手,更需要多 向同事请教,同事的一席话、一个指点或许就可以帮助你解决大问题。要多向领导 沟通汇报。很多同志害怕向领导汇报,担心领导批评。其实,遇到问题,如果靠自 己实在无法解决,向领导汇报,寻求支持和帮助也是可以的。当然,领导如果比较 忙就不要去打扰,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去。要积极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必要 时寻求专家帮助。有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靠内部的力量解决不了,也可以邀请专 家,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听专家意见。  四、善于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研究就没有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 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传家宝。调查研究可以 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制胜法宝。笔杆子要想写出好材料,也要养成善于调查研究的 习惯。毛主席对此曾说过: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 的态度。这对笔杆子来讲真的是说到了心坎上。  要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一线,是最 原始、最新鲜、最营养的资料,是材料起草最可靠、最直接的信息来源。深入调研 ,就是要深入到最底层,走进社区,走进街道,走进乡村,走进车间,直接与群众 交流、谈心,从访谈中获得需要的信息。那种旅游观光式的调研绝对不可取,不但 掌握不到真实的、可靠的、有用的信息,收获不大,而且还给干部群众留下不好的 印象。在这方面,中央专门出台了相关规定,对调研进行了规范,那种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的调研是很难行得通了。  要科学调研,达到预期的效果。调研,绝不是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这么简 单,而是有其科学的方法。事前的准备,调研对象的选取,调研方式的确定,调研 方案的设计,调研过程中,如何让调研对象说出真情,调研结束后,如何写出高质 量的调研报告,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要讲方法的。调研中,最重要的是做到客 观、真实、全面,摸到实情,取得真经。既要听取成绩、亮点,又要听取问题不足 、矛盾困难;既要听取干部意见,也要听取群众意见;既要到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 和单位去总结经验,又要到矛盾困难多、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和单位去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对调研获取的信息,要科学地甄别、辩证地分析,哪些 是真实的,哪些是不真实的,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哪些是片面的 ,要筛选出来之后再写入到调研报告之中。  要经常调研,善于发现新情况。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调研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不能这次调研了,以后就很长时间不调研。也不要以为调研过几次就对情况很熟 悉了,不用再调研了。作为笔杆子,要坚持调研,把调研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 ,常态性地开展。要制定调研计划,一年开展几次定期性的调研,同时遇到紧急、 特殊任务,随时开展专项调研。当然,经常调研,要以不影响、不干扰基层干部群 众的正常工作、生活为前提,三天两头去一个地方,过于频繁了也不好,要把握好 调研的节奏。总之,通过经常性的调研,使笔杆子能够及时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 题、找到新办法、解决新矛盾,为材料起草提供鲜活的素材。  要问题导向,开展针对性调研。调研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为调研而调研 。要以正在开展的工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为中心,带着目的去调研,带着任务去调 研,带着思考去调研。要注重调研的实效性,通过调研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获 取第一手资料,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写出有价值的材料,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指 导工作提供支撑。  要深入研究,形成高质量成果。笔杆子不光要会写,还要会研究,为领导在决 策方面提供服务支撑,当好参谋助手的作用。通常,笔杆子需要开展软课题研究 ,既能够自己独立地进行,又能够组织别人共同研究。与专业课题相比,软课题更 侧重宏观层面,侧重于研究一些意义重大、影响广泛而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