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时代成因思考与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躺平主义的群像特 征、时代成因思考与分析 2021年,一篇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网文席卷互联 网,使“躺平主义”一跃成为现象级流行语。“躺平主义”以 其喜感的调侃方式、动态的叙事风格和悲情的心理构境,一经 网络媒介的发酵与传播,迅速拨动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一时 间燃爆公共舆论场。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角度来看,“躺平主 义”传承了“佛系主义”的“丧文化”基因,但却拥有更加清 晰的身份标识和更为明确的实践指向。 “躺平主义”主要关涉“80后”、“90后”两代已经参与 社会劳动的青年群体。“躺平主义”者声称他们的实践动机 是要对抗社会的高度“内卷化”。所谓“内卷化”如今被泛 指社会某些领域的劳动边际效应持续锐减,劳动主体被迫卷 入“恶性竞争”和“高度内耗”状态,从而造成“个体‘收 益努力比’呈现某种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为此,部分青 年人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他们不再积极渴求成功与 奋进,而是宁愿主动降低自身欲求,通过贯彻“断舍离”的生 活理念和“丧佛躺”的生活方式,使自身实现“超然物外”的 生活状态。然而,在工作压力与生活成本双重叠加的现代社 会,真正具备“躺平”资格并选择“躺平”生活的青年人毕 竟是少数。《**》锐评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声称要 躺平的年轻人,总是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叫醒”。正因如 此,“躺平主义”更像是蛰伏于青年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镜像 人格”,是当代青年在面对社会高度竞争压力之下,能够借此 获得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的一种标签化、符号化的话语狂欢与 文化表征。本文试图在勾勒“躺平主义”群像特征基础上,分 析其社会成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一、“躺平主义”的群像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 跃升意味着当代年轻人尽管仍需要倚靠劳动来维持生计,但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加期望通过创造性劳动来实现更加美好 的生活和更有意义的人生。尤其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们 最初充满着对职场生活的炽热、激情与渴望,社会劳动几乎承 载着他们全部的理想、抱负和未来。然而,全力以赴的结果如 果是满足感的频频“缺席”,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便会沦为强 制性的、束缚个性发展的铰链,呈现为一种非创造性的劳动形 态。“躺平主义”正是当代青年对非创造性劳动表现出的一种 消极抵触和软性抵抗。对此,我们可以透过心理表征、价值构 境、话语叙事和形象定位等维度加以窥探“躺平主义”的群像 特征。 1.心理表征:集体记忆里的“劳动创伤” 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指外界事物在主 体心里的主观反映和存在方式。“躺平主义”者的心理表征 主要表现为主体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创伤记忆”。 这种“创伤记忆”最初来源于劳动主体所亲历的某些伤害性 事件(如工作中的失败经历、同事间的紧张关系、被领导责 备等),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主体在认知、情感甚至价 值层面的消极反应(如心理疲惫、情绪衰竭、精神焦虑等)。 这些消极体验和负面情绪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释放与疏 解,就极易在青年人的潜意识里持续累积,最终形成对工作 本身(劳动)的负面记忆。“创伤记忆”最初以碎片化和个体 化的形式留存在主体心里。由于每个人对创伤的感受和体验不 同,个体表达创伤的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创伤在个体化 的话语叙事中就难以被集体反思而成为一种公共性话语表达。 但是,“创伤记忆”一旦借助媒介技术的“言说”与传播,就 会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再现,唤醒人们的深层负面记忆,从而 获得集体的情感认同。事实上,“躺平主义”的话语叙事恰恰 是由于网络媒体的煽动与渲染,并与部分青年群体的“劳动创 伤”记忆形成深度互契,才能够被即时性地转化为一种“集体 情绪”和社会话题。 2.价值构境:高度“内卷”下的“劳动无用” “躺平主义”的价值构境承载着当代青年对社会“内卷 化”的不满,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愤慨,以及对自身无能 为力的无奈。“躺平主义”者声称在社会高度“内卷化”面 前,再多努力也是徒劳,唯有“躺平”才是正道。在某种 意义上,“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 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 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他们通过“欲望降级”和“消费 抑制”来降低自身“难以企及”的价值期待,借助“反消费主 义”和“为自己而活”的话语策略来彰显自身“超越凡俗”的 价值境界。“躺平主义”者将“内卷化”视为“失败”的根本 因由,通过夸大外部环境的制约效应来增强“无论多努力,都 不可能成功”的心理暗示,其目的无非是要为自己寻求一份心 理慰藉和自我接纳。然而,“躺平主义”对外因的强化,同时 也是对主体价值的矮化和对劳动意义的弱化。“躺平主义”者 以“躺平不干”和“先躺为敬”的行为表征,预设“拼搏奋 斗”的不可能性,消解“勤奋努力”的实践价值,这不仅抹杀 了自身作为劳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否定了劳动作为“个人 存在的积极实现”的创造可能性,从而展现出“躺平主义”的 文化叙事背后所隐匿的“劳动无用”的底层价值逻辑。 3.话语叙事:弱者权利里的“劳动自由” 劳动自由是劳动主体依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劳动的权 利。“躺平主义”者声称“躺平”是一种“劳动自由”。因 为在他们看来,“躺平”不是拒绝劳动,而是拒绝超出自己能 力负荷的劳动,其目的是要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自己热 爱的事情中去。对于“躺平主义”者而言,幸福就是珍惜每时 每刻的“小确幸”,快乐就是享受一点一滴的“小美好”。然 而,这两种劳动自由具有本质区别,需要我们加以甄别。以塞 亚#伯林认为自由有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之分。积极自由是“有 能力去做某件事的自由”,消极自由是“免于被干扰做某件事 的自由”。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是人们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社会里从必要劳动中解脱出来以后,主动追求有意义的劳动 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积极自由。反观“躺平主义”者所谋求的 相对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是主动创造的结果,只是逃避现实的 选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自由。 4.形象定位:“智者运动”下的“劳动解放” 在一般性意义上,劳动解放就是将人从强迫性劳动中解放 出来,实现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躺平主义”者强调,“躺 平”不是一味地消极怠惰,只是借助“丧”的方式来反抗裹 挟,其最终目的是要“改造丧,以低姿态进行冷静、理性并 勇敢地面对新事物”。也就是说,“躺平主义”所宣示的“躺 平”,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也是一种“经过反思 的生活”。“躺平主义”不是鼓励逃避劳动和放弃劳动,而是 期望通过一种看似“最无所作为”的“奋斗姿态”来争取“劳 动解放”。然而,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不存在脱离社会的 个人,更不存在超越社会发展的个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真 正意义上的劳动解放需要社会的制度条件(共产主义制度的创 建)和社会的经济条件(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 双重实现。“躺平主义”消极应付劳动的结果,只会导致社 会发展的停滞不前。因此,“躺平主义”所谋求的“劳动解 放”尽管看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味,但本质上却是一种不可能 实现的“虚无主义”。 二、“躺平主义”的时代成因 “躺平主义”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时代困境的群像反 映,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利益动因和广泛的现实缘由。尤其 是当代青年所面临的非创造性劳动困境,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 转型所带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症候。这种社会文化症候根 源于劳动功利化倾向的纵深蔓延,表现为以功利化劳动为轴心 所形成的社会不良氛围,通过影响人们的劳动观念、劳动环境 和劳动技能,进而制约当代青年创造性劳动的实现。对于“躺 平”者而言,“躺平”不仅是应对劳动焦虑的一种行为反应模 式,也是对抗功利化劳动趋势的一种被动防御机制。 1.劳动目的庸俗化是“躺平主义”生成的思想性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工 具理性主导下的功利化劳动价值观泛滥。部分青年人对于参与 某项社会劳动的现实考量不再是对意义世界的价值衡量,而更 多的是对作为能否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的利益计算。工具 理性使个人私欲逐渐膨胀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个人精神领 域的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从而使部分人的思 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面临趋向单向度、庸俗化发展的风险。工具 理性作为一种功利性的生存体验形式,对于部分年轻人的职业 发展而言,往往意味着劳动意义的贬值和劳动目的的物化。根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xx年中国高考热门本科专业类排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