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坚持问题导向 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坚持问题导 向 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 体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 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 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 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 的突破口。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坚持问题导 向、效果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 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我理解,有没有看到 问题,反映的是立场问题;会不会想到问题,反映的是方法问 题;敢不敢面对问题,反映的是担当问题;去不去解决问 题,反映的是行动问题。这四句话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 关重要论述的思路办法,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层层递 进的有机整体,为指导我们破解难题、做好工作、推动发展提 供了操作手册。 一、坚持问题导向,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初心使命,始 终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这个立场最本质的特 征,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站稳人 民立场,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 题,才会“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在工作中主动想群众 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 众根基。 目光要向下。无论时代怎么进步、资讯怎么发达,下基层这 个发现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都不能丢。群众心里想什 么?基层工作还有哪些困难?光靠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 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我们在人民城 市建设过程中,通过行走芜湖,深入老旧小区、城市公园、重 点项目现场,发现了一批在上面不易看到甚至意想不到的问 题,及时加以解决,受到市民群众广泛好评。事实证明,只有 把身子从会议室凳子上挪开来,把步子从办公室迈出去,多到 基层一线走走看看,特别是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到工作推 不开的地方去,才能真正把问题找准找实。 目光要敏锐。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 这就要求我们对人民群众要怀着深厚感情,把群众当成亲人一 样对待,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一样来办,提高“草摇叶响知鹿 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 力,时刻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和情绪动态,及时回应群众关 切。深刻剖析近年来的各类信访积案,多数都是由于对群众的 初信初访无动于衷,对小诉求小问题不管不问、任由发展,结 果小拖大、大拖炸,变成“骨头案”“钉子案”。这警示我 们,如果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目光迟钝、麻木不仁,对人民 群众的安危冷暖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最终必然要付出沉重的 代价。 目光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对于妨 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短板问题、底板问题,我们必须聚焦用 力、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地方考察 都要看脱贫、问脱贫、抓脱贫,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 区,直接深入贫困户家中看真贫、扶真贫,直接听取贫困地区 干部群众意见,不断完善脱贫思路和脱贫举措,形成了精准扶 贫方略,引领全党全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 对贫困问题。精准扶贫方略的提出,就是一个深入观察、深入 调研、深入思考的过程。我们要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对 于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目光聚焦、持续跟进,通过望闻问切 找到解锁的金钥匙。 二、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广泛倾听各方意 见,始终做到耳听范围想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 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新的征程上,我们要 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底线思维,时刻想到经 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 问题不足,广泛倾听、深入思考、善于谋略,既警惕“黑天 鹅”事件,也防范“灰犀牛”事件,常怀远虑、居安思危。 放低姿态听。现实中,有的同志自以为是,对群众意见不以 为然;有的敷衍应付,听意见只是做做样子;有的只听赞扬的 声音,听不进批评意见;有的名曰听意见,实则对群众发号施 令。领导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放低身段,带着诚意,与群众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交流,对群众掏心窝、讲感情,切忌说官 话、打官腔。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把我们当自己人,跟我们说 真话,才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 放宽胸襟听。无论是党员干部之间交流,还是与群众交 流,都不能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敞开心扉多听不同意 见,甚至是反对意见、批评声音乃至骂声。我们党历史上著名 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就是在群众“骂声”中孕育出来的。正是由 于当时毛泽东没有怪罪于骂他的群众,而是主动从中反思,提 出开展大生产运动,才破解了“粮食征得多,农民有意见;征 得少,部队吃不饱”这个两难问题。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 病,忠言逆耳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