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老 虎”“苍蝇”一起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系 列重大成效,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 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但从基层情 况来看,一些基层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量大面 广的现象较为突出,基层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探索构建 基层“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是推动全面从 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过程中亟待深入思考的重要内容和课题。 一、主要特点。一是危害影响巨大。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感触最深,也最是痛恨。基层腐败使集 体资产流失、群众负担加重、百姓利益受损,直接影响了群众 的反腐“获得感”。而且,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一定程度 上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如果这类腐败问题得不到有效治 理,势必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割裂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危及执政根基。二是遍布权力各岗位。基层腐败的主体覆 盖基层管钱、管事、管物的重要岗位,从“一把手”到关键岗 位、从县直职能部门到基层站所、从乡镇干部到村干部都有涉 及,只要权力有利可图,都可能诱发腐败风险。往往还拔出萝 卜带出泥,出现集团式腐败特征。为了顺利“作案”,有些基 层干部相互勾结,逐渐由单纯的个人腐败向集体“抱团”腐 败演变。三是涉及领域范围广。基层腐败问题涵盖集体资金、 资产、资源,遍及各类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渗透在权力运行 各个环节。涉农资金成为了“重灾区”,一些干部“雁过拔 毛”,对国家下拨的粮食补贴、林业补贴、乡村振兴、危房 改造、低保、救灾救助、征地拆迁补偿等专项资金大肆侵占。 集体“三资”变成“囊中物”,部分基层干部将集体资金、 资产、资源视为“香饽饽”,一些地方征地拆迁案件高发频 发,出现“蚁贪巨腐”。视群众为“砧上鱼”,有的基层干 部利用行政审批、执法监管、事务管理等职权,吃拿卡要,甚 至勒索盘剥。如x县2021年通报的x起侵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 件,就涉及到粮食补贴、自然灾害补助款、“一事一议”项目 款等多个民生领域。四是案件总量居高不下。近年来x县的信 访举报、执纪审查统计数据显示,基层腐败问题总量大、存量 多,腐败案件数、处分总人数逐年上升态势明显,涉案金额总 体呈增长趋势。x县纪检监察机关2022年截止10月查处的违纪 案件共x件,其中查处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就 有x件。 二、制约因素。一是压力传导降低。“上面九级风浪,下 面纹丝不动”。越往基层管党治党的力度越薄弱,县级要好于 乡镇,县直部门要好于村(社区),机关单位要好于企业和社 会组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没有真正落到 实处,一些基层党委仍然把党风廉政建设看作纪委的事,混淆 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的关系,不把党风廉政建设当回事,或者 只停留在口头纸面上,措施不多,缺乏符合实际的硬招实招。 问责追责力度太轻,有的干部奉行“好人主义”,多栽花、少 拔刺,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执纪太宽太软,无形中损害 了党纪国法的威严。“一把手”监督比较难,“一把手”权力 过大过于集中,“一言堂”“一支笔”现象仍然存在,上级监 督太远、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同时,强的腐败收益 和低的腐败成本是诱发腐败的直接原因,监督缺位,部分干部 心存侥幸,认为反腐过一阵就松了,查不到自己头上。二是制 度虚化泛化。基层腐败易发多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不健全 不规范,牛栏关猫现象突出,存在监管盲区。一些单位重制度 制定,轻制度执行,把制定制度当成最终成果,缺少对制度落 实情况有效的检查反馈。如对各类专项惠农资金,主管部门重 视资金的下拨,而对下拨后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就很少 过问。通过调查还发现个别单位部门,甚至将制度挂在墙上当 摆设,在现实中又另搞一套,制度成了“稻草人”。迷信制度 权威。把制度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无论何种问题把 制订制度当“挡箭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陷于“制度陷 阱”,造成制度多而杂、前后不一致、与纪法冲突等问题,可 操作性、执行性差,制度作用的发挥打了折扣。三是党的领导 弱化。一些基层党的建设缺失,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 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党内生活没有正常开展,组织学习 走过场、流于形式,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弱化,理想信念口号 化、空洞化问题突出,宗旨意识不牢。教育与制度、监督存在 相互脱节,就教育抓教育,没有用制度规范堵塞漏洞和薄弱环 节开展教育,也没有很好地运用监督的成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