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实践论》全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 毛泽东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 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 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 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 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 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 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 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 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 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 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 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 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 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 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 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 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 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 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 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 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 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 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 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 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 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 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 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 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 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 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 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 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 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 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 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2]。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 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 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 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 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 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 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 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 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 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 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 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 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 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 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 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 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 “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 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 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 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 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末 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 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 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 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 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 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 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 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 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 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 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 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 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 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 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3]马克思列 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 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 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 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 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 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 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 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 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 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 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 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 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 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 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 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 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 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 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 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4]”,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 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 的虚伪和骄做,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 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 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 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 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 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 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 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 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 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 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 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 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 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认识运 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 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 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 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 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 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 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 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 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 上[5]。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 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 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6]前后才开始的。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 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 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 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 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 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 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 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 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 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 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 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 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 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 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 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 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 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 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 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 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 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 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 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 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 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 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 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 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 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 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7]。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