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南泥湾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思想伟力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南泥湾精神,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思想伟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旺。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为了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朱德亲自指 导南泥湾的开发工作,推动大生产运动,培育和倡导‘南泥湾 精神’。”80多年来,南泥湾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并作 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 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一、南泥湾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 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这个论 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作为观察和分析南泥湾精神形成 与发展内在逻辑的视镜。即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 然的,不仅是革命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的需要。正是这一特 定历史时期,孕育和培育了伟大的南泥湾精神。 ——面临着新的军事斗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 发,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将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全 面侵华战争的开始。由于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 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出现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 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同时,也由于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 日根据地的扩大,使得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 和一些大城市,而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 中国军队手中。随着形势的变化,一方面,日本把作战的主要 目标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解放区,敌 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另一方面,日本对国民 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妄想通 过“以华制华”的手段来统治中国。特别是,日本为了摆脱太 平洋战争失败的阴霾,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调集75%的侵 华部队疯狂进攻八路军、新四军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 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企图通过军事扫荡 消灭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抗日斗争面临 十分严峻的形势。 ——面临着新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 民党设立“防共委员会”,调整内外政策,制定了“溶 共”、“防共”、“限共”、“反共”和“剿共”的方针,先 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使得国共两党关系日趋复杂。在这种复 杂形势下,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成斗争中的合作。在打退国民 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代表在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 时,虽然围绕的是“作战地区划分”这一个中心问题,但蒋介 石却始终坚持所谓的《中央提示案》,结果引起了第二次反共 高潮。到第二次谈判时,由于国民党缺乏改善两党关系的诚 意,因而使谈判拖了八个月,结果拖出来一本反动的《中国之 命运》,拖出来一个第三次反共高潮”。在第三次反共高潮过 后,虽然毛泽东表示,“在国民党愿意的条件下,我们愿随时 恢复两党的谈判。”但蒋介石却仍表示中共问题为“政治问 题,应用政治方法解决”。于是,围绕“边区问题”和“党的 问题”,国共两党又进行了第三次谈判,而且谈了半年都没有 成效。至此,又面临着开展新一轮的继续谈判。 ——面临着新的思想斗争。皖南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国共两 党之间的统一战线彻底破裂。其表现不只是国共两党关系的持 续恶化,而且还表现在国民党政府彻底停止对八路军的军饷、 弹药等一切供给,甚至叫嚣“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 区”,因而使边区遭遇了抗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 边区“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 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其“困难真是大极了”。 面对困难,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更没有选择坐以待 毙,而是在边区发起了一场覆盖全社会的生产自救运动。但这 种生产自救运动,在1938年底以前,除了一部分军队开始了以 改善生活为目的的生产劳动以外,还没有普遍地开展起来。甚 至到1939年毛泽东在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时,多 数老百姓和战士对外援仍抱有极强的依赖感,幻想外援不会完 全中断,甚至发出不同声音,产生抵触情绪,没有真正意识到 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把1939年的热潮坚 持下去,普遍推广到农村中去”,在思想上表现得“有些消 沉”,因而导致1940年的大生产运动没能积极地推动起来,直 止受到事实的反复教训后,边区才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生产运 动。 二、南泥湾精神中蕴含的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 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 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正是为了中国人民更好 地“生活”,为了中华民族更好地“生存”,在中国抗战进入 战略相持阶段之时,面对着敌我各方矛盾交织的严酷形势,毛 泽东发起旨在自救的“大生产运动”,号召边区党政军民学开 展一个“伟大的经济战线上的斗争”,“用实际行动作为全国 的榜样”,并调派“发展经济的前锋”——359旅进驻南泥 湾,执行“南泥湾政策”,推进“南泥湾运动”,开辟“南泥 湾道路”,形成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南泥湾 精神”,并强调“要把它发扬起来”,其蕴含的初心与使 命,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品 格。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南泥湾精神蕴含着 中国共产党的如磐初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 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认为远大理想。延安时 期,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 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也为了“提 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觉悟程度”,从而“担负 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的任务”,党中央发出了 《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非战斗 机关是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并将财政经济问题 提到政治的高度,认为“三者合一”就能战胜一切。作为在抗 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由王震率领的359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 召,一踏进南泥湾,就提出“变兵营为学校”和“创造模范学 习”的口号,并建立“半日学习制”,在边区掀起了一股学习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在此期间,359旅除开展生产外,其余 时间都在阅读文件。在整风运动期间,他们工作学习非常积 极,“不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 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最终把当年的“烂泥湾”建设 成了陕北“好江南”,将党“所实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纲 领”变成“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边缘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和共产主义革命最富有创造性的纲领之一”。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南泥湾精神蕴含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自成立之后,就将“推翻黑暗统 治”“建立光明中国”,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把这个奋 斗目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