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3年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党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3年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党课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自然是人 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 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高度谋划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千 秋伟业和世界民生福祉战略全局,“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 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 战略”,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回应了“人与自然应如何相 处,人类文明应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相处规律,创造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之路,形成 了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中国式生 态现代化发展新道路,促进中国和世界不断迈向生态文明新时 代,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溯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 践中,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 展观的理论集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实践孕育而 成,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 情怀,对民生福祉的关切,以及建设美丽、清洁世界的大国担 当。 (一)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18—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引发的大气、水体污染 等,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密切关注。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 人与自然纳入关系范畴,对生态环境进行了辩证思考,形成了关 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诸多重要论 断。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寻求 人类解放道路上的逻辑起点,亦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 论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资产阶级政 治经济学的批判考察,剖析了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统一性、一致性 和共生性关系。“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 分”,自然界于人类而言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这就告诫人类不 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只有认识自然界、了解自然界,把握自然 界运行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界,合理利用自然界,造福 子孙后代。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 通过劳动这一手段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维持 生存与自我发展。“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 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 在改造自然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恩 格斯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阐 发了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割裂、 对抗的根本缘由,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过度追求导致人类无视自 然规律,肆意攫取自然资源,使自然界沦为对象性的有用物,彻 底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形成“人奴役自然”的窘境。所以在资 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状态无法得到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 基于历史和现实层面指出规避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变革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人 奴役自然的现状,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彻底消灭私有 制,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这些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 深厚哲学根基。 (二)历史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源远流 长的中华文明,不仅承载着每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更是孕育了 丰富的生态智慧,诉说着人与自然真切的爱与依存。儒家“天人 合一”的良性发展理念是贯穿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鲜明主 线,《周易·序卦》中“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 后有男女”,认为万物都源于天地,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人、 天、地三者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要“与四时合其 序”,强调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合时宜地利用、改 造自然。孔子还主张坚持“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仁爱原 则,强调用道德和仁义来约束自己,对自然万物要充满关怀,此 外对待大自然更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实现人与自然持久、和 谐发展。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从哲学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 关系。“道”是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世界的本源,也是人们改造 自然获取生存所需物质资料时所遵循的法则与理念。道家认 为,人不能成为衡量其他事物的尺度,万物自身就是它存在与否 的尺度。其“自然无为”的生存状态被庄子视作道家的最高价值 取向,“无为”并不是“不为”,它反对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 为,要求人类不以主观欲望破坏自然的发展,提倡人与自然平等 友好相处,顺应自然万物的本质规律,尊重各种生命的本性,重 新恢复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此外,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 由“道”派生的,因此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老子说:“道 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即天地万物 都有相同的价值,无贵贱之分,人与自然也应如此,二者是平等 存在的,不应被区别对待。这些传统生态智慧体现了古人对大自 然的尊重与敬畏,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浓厚的文化底色。 (三)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社会主 义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和面临的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提 出许多治理理念,采取了许多可行的措施,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的形成提供了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充分阐明人与自然相互依 存的关系,明确“不对抗自然”的原则,号召实现“绿化祖 国”梦想,指出:“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 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 由。”一方面,毛泽东要求人民群众要充分尊重自然、保护环 境,在生产、生活中保护植被,开展“增产节约、植树造林”等 实践,确定“32字保护环境方针”,出台保护环境相关法规制 度,设置专业环保部门,推动生态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 面,毛泽东要求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预防水 患,兴修水利”为目标开展江河整治和水利兴修工程,充分发挥 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的主动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坚持“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注重环境绿化问题,强调“植树造林,绿 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国家层 面相继颁布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为我国生态环境保 护筑牢法律保障。江泽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经 济、人口、资源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面对新世纪、新问题,胡锦涛指明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 和规定落实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相关工作,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即推动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 之间的协调发展。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中国共产党人生态实践成 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严峻的生态实际,明确要求“必须牢固树 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发展与保护并 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并站在世界生态发展的角度,提出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让人类拥有美好的宜居家 园。正是遵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发展轨迹,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将生态治理经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出与 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先进秉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蕴 (一)科学自然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关系,也直接决定 生态文明的存在形式与发展样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也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发展的新 形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水污染、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相应而生,习近平总书记 深知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采取革命 性的行动举措,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 地宣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 人类。”我们必须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 文明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在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实践 中履行人类主体责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空间,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资 料,但是拥有高度生态自觉的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人类作为自然界 的一部分,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发展的 历史也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人与自然是 一种共生关系,这一规律是无法抗拒的。自然界在给予人类丰富 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被人类的活动所影响。当人类肆意攫取自 然资源,违反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时,会自食其果,遭受大自然的 报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大自然 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也是习近 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尊重自然要求人类对自然有敬畏之 心、感恩之情,将大自然当作自己生存的家园,而不是当作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有用性对象;顺应自然即是人类要在遵循自然 万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生产生活,对自然要保持取之以时、取之 有度的思想;保护自然是人类在具备前两种意识的前提下,自觉 将自己与大自然归为一体,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荣的 关系,积极主动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世纪难题,无论 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将人类与自然置 于矛盾对立的位置,这无益于解决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 国家发展实际,从“生产力”的视角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的经济 价值,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阐 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 系,重新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终结了生态环境与 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关系的讨论,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 南。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特征的深刻认识,体 现了党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 对于如何实现“两山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 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 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 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指明了 经济效益与生态优化之间的动态性统一,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又 不能损害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两山论”要求新时代中国发展 要两手抓,一手抓生态效益,一手抓经济发展,两手都要发挥作 用。要突破以往生态环境束缚生产发展,经济发展破坏生态平衡 的局面,积极寻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途径,通过 人化自然的实践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的矛盾。一方 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久、健康发展的助推剂,要树 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发展中实现 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通过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生态产业 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增加绿色生态产品供给,积极稳妥推 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另一方面,发 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 中产生,必然要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 观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资源节约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升级,确保经济发展的能力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之内,同时要加 快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充 分实现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 (三)基本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 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初心和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跨越了重重难关,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实 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然而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所造成的一系 列生态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 影响,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 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老百姓过去盼温 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习近平总 书记始终心系人民,想人民所想,盼人民所盼,急人民所急,高 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民生福祉的实现的 战略高度,将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 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乡村生态振兴战略、水污染防 治行动、厕所革命等工程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 关切与重视。面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众多生态问题,如果置之 不理,不重视、不解决,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 水平,进而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共治共享,则是实现良好 生态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 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一方面,倡导社会监督,人 人都是监督员,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 理体系,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另一方面,人民 群众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将低碳出行、绿色消费体现到日常生 活中,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 求,保障每位公民享受良好生活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权利,持 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在风清气爽、蓝天白云的 生态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 值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改善和发展民生的重要位置,指引 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建设天蓝、水绿、山青的美丽家园。 (四)严密法治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