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一、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 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古 人说:‘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 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 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 的‘根’和‘魂’。”其后,在《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 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文 章中,也引用了这段话。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房玄龄所编 《晋书·宣帝纪》所作《论赞》中的第一句话。“黎元”,亦 作“黎玄”,即“黎民”。“黎,众也。”“黎民”就是指百 姓大众。“本,干也。”指事务的基础或主体。这句话的意思是 说,天地之大无所不包,而黎民百姓才是其基础和主体,进一步 引申,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唐太宗执政的23年(627—649)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出 现的一个政治清明、经济文化昂扬发展的繁荣时期,史称“贞 观之治”。这个时期,唐太宗在经济上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 生息、重农安民的政策,同时在各地广设常平仓,增强国家应对 自然灾害和赈济灾民的能力。这些“惠民”“保民”的措施极大 地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和社会经济 的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贞观之 治”的治世局面得以产生,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以唐太宗为代表 的执政者能以民为本,将民本思想作为治国理政和政策制定的指 导思想。这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到唐太宗时期达到了 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调“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 中就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 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 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再次指 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 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 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确定为五条重大原则中的第三条,成为治国理政和政策制定 的依据和原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 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一执 政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成熟,正是以我国政治思想传统中“以人为 本”“以黎元为本”的民本思想为理论源头和思想根基的。 二、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 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古人说:‘为 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推动发展、安居 乐业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 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 安全的发展。”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出自 《淮南子·诠言训》。“安民”,也常写作“安人”,或作“宁 民”。“安,定也。”“安民”就是使人民安定。“用,货 也。”“足用”就是使财物用度充足。“为治之本,务在于安 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根 本,一定在于使老百姓安定;使老百姓安定的根本,在于使财物 用度充足。 《淮南子》是西汉前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一部哲 学著作,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阴阳、儒、墨、法等诸子百家 之说,是继《吕氏春秋》以来会通百家的又一部杂学著作。自 《汉书·艺文志》以来,历代目录书志都将其归入“子部·杂 家类”。《淮南子》编著之时,正是文、景二帝推行休养生息政 策,朝廷上下“好黄帝、老子言”“读《黄帝》《老子》,尊其 术”的时代。所以,总体上主张“淡薄无为,蹈虚守静”是《淮 南子》的立说之本。但正是由于其学说杂糅了各家之说,所以先 秦民本思想中的“安民”“足用”“勿夺民时”等思想均被其吸 收继承,发展成其“安民足用”的民本主张。 在今天看来,《淮南子》中提出的“安民足用”的“为治之 本”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世界政治局势持续动荡,气 候、地质、疫病等灾害风险持续叠加的形势下,维护“粮食安 全”“能源安全”不仅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更直接 关系到每个国家的民生基础和发展命脉。所以,保障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始终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 2021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中指出,“‘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 民之中。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 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 民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原作“为政之道,以顺民 心为本”,出自明代黄淮、杨士奇撰辑的《历代名臣奏议》 中收录的宋代程颐《代吕晦叔应诏疏》。这段话更完整的表述 是:“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 为本。”《代吕晦叔应诏疏》就是程颐代替吕晦叔而著写的应 诏疏,全文1600余字,核心议题就是劝诫宋神宗重视察己用人之 道。其中提出的“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 安而不扰为本”,正是程颐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对民本思想所作 的一次发展,在强调变法要“顺民意”“厚民生”的情况下,还 特别指出要做到“安而不扰”,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实施政策都 要做到不扰民,这在任何变法时期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点,这就对 国家治理、政策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越了原来“安 民”的一般意义,体现出程颐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在治国理 政方面的高度智慧。 关于“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 扰为本”,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关键的字。《说文》:“道,所 行道也。”“道”,是指治理国家正确的“方法”或“政治 举措”。《释名·释言语》:“顺,循也。循其理也。”《广 韵》:“顺,从也。”“顺”就是顺应、依顺之意。《广 韵》:“厚,广也。”“厚”可引申为多、重之意。《尔雅·释 诂》:“安,定也。”《诗经·小雅·常棣》中就有“丧乱既 平,既安且宁”的诗句。《说文》:“扰,烦也。”所以,“为 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的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正确方法,以顺应百姓的心愿、使百姓的 生计富足充裕、使百姓的生活安定不受烦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