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隐喻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呈现与调整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隐喻在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呈现与调整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中包含多种类型的隐喻,这些隐 喻不仅建构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知,也起到了增强文字美感的修 辞效果。梳理意识形态话语中隐喻的主要类型,阐明这些隐喻在 结构上的“主导-从属”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特性,说明它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分析意识形态话语中隐喻 的转变,会发现随着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有意 识地进行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新的理论总是伴随新的话语,新的 实践也要求我们敢于说前人未曾说过的话。因此,透过隐喻分析 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有利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新征程中,维护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话语 权。 一、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隐喻视角 学界在研究意识形态问题时普遍更重视“内容”而非“形 式”,比如各种意识形态的具体主张、意识形态代表的阶级利 益、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的运行机制等,研究这些“内容”更多是 为了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但我们也会发现,意识形态话语 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仅表达形式来看就比较耐人寻味。 (一)研究现状回顾与评析 学界从隐喻角度出发对意识形态进行的相关研究为深入理解 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参考,相关方面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也有 一定量的成果,梳理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如下三个类别。 第一类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运用的隐 喻。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普遍从语言哲学中的隐喻理论 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深入阐释,其中最具启发的观点 是指出科学论证和修辞并不是对立关系,隐喻作为修辞往往在 论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等建筑隐喻是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的思想基础,尽管 这种隐喻会更加突出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在不改变隐喻的情 况下其实也可以理解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还有学者指 出,马克思运用“头足倒置”这一隐喻表达了他对黑格尔辩证法 的评价,隐喻在哲学性论述中起着构建内容的实质性作用。也有 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作品中除了有从建筑隐喻出发理解意识形 态的观点,还包含“社会大气层”的隐喻,意识形态作为大气层 是一种虚体,既有独立存在的领域,也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在社 会生活中发挥多种作用。 第二类是研究隐喻修辞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实现政治传 播、争夺话语权、有效进行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等。有学者 指出,中西方古代的修辞传统具有一致性,都关注口语交流和政 治法律问题,随着社会变迁,政治修辞也会发生变化。“大规模 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革命运动已经远去,社会政治生活已逐步常规 化,政治治理已日益科层化,直面群众的政治动员稀少了,或日 益程式化、仪式化了。”这类研究的贡献是提醒我们随着政治的 中心任务从革命、建设转换到改革,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修辞也会 相应发生转变,研究者应该具有一种历史眼光。在这个类别的 研究中,不少学者运用特定语料库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党和 政府以及主流媒体运用隐喻实现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社会动 员的功能,如运用19*-20*年《人民日报》“七一”社论分析共 产党的角色转型与“建设”隐喻的不同用法,研究《人民日报》 《财新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如何运用战争隐喻主导议题框 架,进而借由家庭隐喻和身体隐喻联结“国家身体”观念与家国 想象,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类研究的视角更加微观,能 够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宏观研究提供经验支撑。 第三类是研究中国共产党运用意识形态隐喻的方式和案例。 比如在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中有大量运用比喻修辞的场景,引起学 界较多的注意,“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的隐 喻,借助钙的特性说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有学者从 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角度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指 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图像隐喻的方式形塑人 民群众的价值观念,用英雄人物形象来隐喻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 主义精神,用反面人物形象来隐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等落后思 想,“以具象化的图像传达抽象化的意识形态内容,在化抽象为 具体、化理性为感性的过程中弘扬主流价值观”。上述研究主要 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成果侧重从 修辞角度来研究隐喻,旨在探究通过话语创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上述三类成果基本反映了从隐喻角度研究意识形态话语的现 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现有研究往往没有兼顾隐喻 的认知和修辞两个维度,即要么侧重透过修辞理解马克思、恩格 斯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思想,要么突出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如何提升话语的感染力,未能充分讨论二者的关系,这给后续研 究留下了较大的延展空间。 (二)隐喻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 的理论基础。第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具有互动关系。隐喻 的建构作用一定是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发挥出 来的。“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以一定的语言为载体的。也就是 说,既不存在无语言载体的意识形态,也不存在无意识形态导 向的空洞的语言形式。”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隐喻同中 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形势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联系,隐喻话语 的演进历程有其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根 本上的决定作用,人们不能够通过随意地改变隐喻方式来改变意 识形态话语。“如前所说,要真正地、实际地消灭这些词句,从 人们意识中消除这些观念,就要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靠理论上 的演绎来实现。对于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来说,这些理论观念并 不存在,因而也不用去消灭它们。”意识形态话语又有它的独立 性,话语方式的转变可以起到引领现实的作用。当意识形态传播 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意识形态工作者应该积极顺应现实的变 化,通过话语创新来提升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第二,隐喻总是和 权力关系联系在一起,即谁有权力生产某种隐喻,谁就更有可能 让自己塑造的隐喻模式成为普遍运用的话语、掌握意识形态话语 权。不能仅仅从修辞技术的角度理解隐喻,运用某种隐喻并赋予 这种形式以特定的用法,其实也是意识形态权力的体现。 意识形态话语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话语产生的效果比话语本 身的含义更为重要。话语分析方法把话语看作一种“使用中的语 言”,这种方法对本文的启发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论述意识 形态的重要文本出发,考察他们在何种语境下、使用何种隐喻来 说明意识形态。在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看来,人们思想 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基础的,比如当我们说“你攻击了 我的所有论点”时,就意味着在使用“辩论是战争”这种隐喻。 隐喻建构认知的基本原理是凸显事物的一个方面同时遮蔽事物的 另一个方面。比如当我们以建筑隐喻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时,特 别能够理解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理解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则相 对困难。隐喻不仅塑造人们的认识,还影响实际的行动,“正因 为如此,这一隐喻就能产生一种反馈作用,指导我们在今后的行 为中与这一隐喻保持一致”。特定的思想具有实践力量,这要求 我们从话语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隐喻。在很多表述中,不同的隐喻 之间存在交叉使用的状况,本文关注那些相对集中、多次使用的 隐喻,并结合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重 要部署对不同话语进行分析。 运用话语分析方法还需要兼收内容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内 容分析方法侧重文本中出现的某种明显的标示,词频统计是通常 采用的研究方法。这方面已经有不少学者通过统计中国共产党的 党代会文本、政府工作报告等文本中特定词汇的出现频率,研 究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规律。这类研究给本文带来一些 证据,如一些学者已经做过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词频分析,能 够作为本次研究的借鉴资源。但是,内容分析方法也有明显的 不足,“因为重要的政治文本不仅字字珠玑,而且‘功夫在诗 外’。其文字、论点论据以及各类修辞手法,不仅本身意义丰富 多变,而且常常与文本之外的政治知识和文化环境遥相呼应”。 针对这种不足,本文在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讲话时会更注重 结合讲话的特定语境和时代背景。 二、隐喻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主要类型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隐喻,可以大 体划分为战争隐喻、建筑隐喻、生命隐喻和容器隐喻四种。战争 隐喻包括战斗、堡垒、前沿、阵地、敌对势力、亮剑,等等;建 筑隐喻包括建设、奠基、抓、夯实、巩固、基础、框架,等 等;生命隐喻包括拔节孕穗期、一茬庄稼、钙、盐、扣扣子,等 等;容器隐喻包括主渠道、灌输等。每种隐喻都突出了意识形态 的某方面特点,同时也隐藏了其他特点。使用单一的隐喻可能会 造成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片面认识,但通过对不同类型隐喻的综合 分析,可以形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完整图景。 (一)突出阶级利益斗争本质的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中占据非常突出的位 置。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用“战线”来称呼文化领 域,“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 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邓小 平用“袭击”来形容敌对势力对坚持党的坚强领导的挑战,“如 果这种骄傲不及时改正,让其发展下去,我们就经不起敌对阶级 和敌对思想的任何袭击”。江泽民用“阵地”指代思想文化领 域,“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 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 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胡锦涛使用“战斗堡垒”说 明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 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习 近平特别关注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变化,指出互联网是 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主战场”。“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 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 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 权。”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中的战争隐喻既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传统有关,又是中国革命斗争实际在话语上的反映。在《〈黑格 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 器的批判,这种经典的隐喻方式一直在革命传统中流传。在《共 产党宣言》的开篇,马克思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 斗争的历史,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最终导向无产 阶级的革命斗争。列宁则在很多场合提到唯物主义的战斗性,甚 至直接以《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为题论述思想领域的斗争形 势。战争隐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解释。 一定时代的统治阶级不仅占据着物质生产资料,还占据着精神生 产资料,一部分人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家从事这个时代的思 想生产和分配,造成的结果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 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促进工人形 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帮助无产阶级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革 命的胜利前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建立新政权、建设社 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疾风骤雨的革命历程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战争 隐喻交相呼应。 战争隐喻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斗争性。“阵地”“战 线”的对面是敌人,敌人的存在让我们意识到目前一切危险的 根源主要是敌人的破坏,也能够让“防线”这一侧的人们保持团 结、携手制敌。将隐喻放置到系统概念和具体情境中去,能够体 会到隐喻话语想传达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结构。“袭击”“战 斗堡垒”“阵地”“占领”“打好主动仗”等隐喻突出显示了敌 我双方的对立,这些意识形态话语依赖着总体隐喻框架——意识 形态工作是战争。使用战争隐喻强调“输与赢”的情境,旨在树 立起人们对政治局势的正确认识。对此,习近平特别强调:“在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 取得全胜。”意识形态本身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根据以上隐喻 话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立 场,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战争隐喻中不仅有斗争,还有斗争中的合作。随着互联网的 发展,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等新兴力量在舆论引导上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 上提出,“要把这些人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建 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 点,增进其政治认同”。“统一战线”这个隐喻生动地反映了意 识形态领域斗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斗争是根本任务,合作是斗 争的方法。 (二)强调体系化理性化特性的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广泛存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讲话中,“基 础”“攻坚”“巩固”等是典型表现。“领导我们事业的核 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 期,是落实改革任务的攻坚期,抓谋划、抓统筹、抓落实的任 务依然艰巨繁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 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 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 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建筑类隐喻不仅 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中,在日常工作中更是多见,如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五个一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打 造一批人才队伍,等等。建筑内部包含复杂的结构,既需要按照 科学的规律来构造,又需要发挥建造者的创造性,用建筑隐喻形 容意识形态工作正是突出规律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既具有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普遍 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从意识形态政治的一般性来看,意识 形态政治是一种现代性政治,只有在现代社会的主客体关系、以 科学理性改造自然、社会和人心的思维方式中,才会有意识形态 话语中的建筑隐喻。“古典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变,其实是人们 关于政治的观念由一种具有客观或自然目的的‘生物体’转向人 工意志的‘机械体或建筑体’的过程。”由此可知,运用建筑话 语来隐喻意识形态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普遍特征。建筑隐喻具有 明确的人为属性,即认为通过意识形态工作能够构建起改造世界 的理论体系。通常人们引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隐喻用来说 明建筑隐喻的决定论色彩,但其实不然,建筑隐喻也能够显示出 人的主体性的一面,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最蹩脚 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 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当前中国共 产党意识形态建设重点工作中的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打造思政“金课”,其中“构 建”和“打造”都体现了建筑隐喻背后意识形态建设主体的能动 性。 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特殊性来看,建筑隐喻与战争 隐喻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当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从革命斗争 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意识形态话语也会相应地做出调整。有 学者分析党代会报告文本时发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 代会文本中使用的工程话语频率呈升高的趋势,并且主要是在隐 喻意义上使用的。“‘工程’一词的这种用法,一方面反映了某 种专家治国取向;另一方面,其暗含的政治动员逻辑,又与早年 的‘运动’存在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工程话语和建筑隐喻基本 可以等同视之。当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夺取革命胜利时,意 识形态斗争的目标就是打破既存秩序、开辟新的世界,而当中心 任务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就是维 护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阶级斗争话语转向国家治 理话语。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包含很多具体的工作,其核 心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此,多年来宣传思想工作 通过政策支持等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集 中发力,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干部培训、面向群众的大众化宣传等各方面工作的效果都有了很 大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意 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做出部署,“我国意识形态 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 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 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三)展现意识形态育人功能的生命隐喻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中包含非常多的生命隐 喻,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红色基因”“立德树人”,等 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 国误民。”“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 肉联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 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