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研讨发言: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文艺高峰的行动指南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研讨发言:铸就属于我们这 个时代文艺高峰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 入系统阐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 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 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非凡十年,让我国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为 坚实、制度保证更为完善、精神力量更为主动,我们比历史上 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目标。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 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 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 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 命。实现这一伟大使命,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举精神之旗、立 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铸 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 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加强理论武装,在“两个结合”指引下奋力铸就新时代文艺 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 最大法宝。”怎么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 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优秀传统文 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 断了精神命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 的灿烂文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 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 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 珍贵的遗产”。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 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和弘扬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 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专门的章节论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新境界”,对“两个结合”作出深刻阐发。在文化传承发 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从文化使命和文明创 造的高度,对“两个结合”作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论述,系统阐 明了“结合”的前提、结果、价值和意义,雄辩地揭示了“两个 结合”的逻辑必然、实践规律和成果形态,特别是明确了“第 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 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 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 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 度,从而为开拓文化创造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铸就文艺新 辉煌提供了根本指引。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推进“两个结合”尤其 是“第二个结合”的过程。创作推出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标识中 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秀作品,是“第二个结合”在文艺领域是否 得到落实的重要衡量依据。近年来,电视剧《觉醒年代》、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民族歌剧《沂蒙山》等作品既深度开掘红 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具有的美学内涵,又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 韵味,以既现代又传统的交融性美学风格征服了无数观众。文明 的根脉延续得多么深远,艺术创造的前景就会有多么辽阔。文化 的传承发展多么深刻,艺术创新的成果就会有多么丰硕。“两个 结合”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密钥。创作是文艺工作的 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生 命线。对于文艺工作而言,践行“两个结合”最根本的就是铸牢 思想之魂、深植文化之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 重要源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铸就新时代文艺新辉 煌。 聚焦创作生产,推出更多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精品佳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 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明深植文化自信之根,文艺点 亮文明传承之灯。一个国家的制度形态、社会形态离不开文化形 态的支撑彰显。文化文明因国家制度、治理体系而有所依托,制 度体系因文化文明而得到彰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相得 益彰。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 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也离不开文艺所提供的精神引领、支撑和滋 养。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从 《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五千余年中华 文明史上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 品,犹如一座座高峰,矗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地之上,给人以 思想启迪和心灵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准确描绘 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文明坐标,鲜明揭示了我国文艺根之所在、 魂之所系,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更深远的根脉源流、确立了 更宏阔的发展前景。从中华文明的整体特性看,突出的连续性为 新时代文艺创作夯实了深厚的历史根基,突出的创新性为新时代 文艺创作提供了充沛的生机活力,突出的统一性为新时代文艺创 作确立了多元一体的稳定格局,突出的包容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 开拓了交流融合的文化空间,突出的和平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赋 予了深邃博大的人类情怀。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规律看,中 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 脉络,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文艺创作不能割断血脉、虚无历史,更 不用以洋为美、以洋为尊,而必须植根中华文明传统,紧跟时代 奋进步伐,秉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坚持守正不守 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做到知所从来、有所依归,兼收并 蓄、海纳百川,交流交融、和而不同,不断开辟新境界、铸就新 辉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任何文明创造都无法脱离具体 的时代条件。文艺只有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回答时代提出的课 题,遵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