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经验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经验  同志们: 厚重的耕读文明、社会的转型趋向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渐进调适,一致形塑了乡 村这一基础性场域在中国共产党施政话语关怀和战略擘画中的重要角色。乡村治理是 国家治理的有机构成和基础保障。历经一百多年的艰苦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 导下,压在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被彻底革除;决定中 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改革浪潮首先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兴起;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各 类治理手段融合互促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得以探索;统领未来“三农”工作的乡村振兴战 略被提出;中国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千百年来未有之巨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深刻总结党波澜壮阔乡村治理实践的鲜活经验,无疑具有鲜明的 理论与现实意义,能够为走好乡村善治之路提供启示镜鉴。 一、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答乡村发展难题 我国是典型的三元一体(农业、农村、农民)架构,“人”“物”并存的问题决定了中 国农村问题更具综合性与复杂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其研究视域的整体性特 征,进而确证了其解答中国“三农”问题的天然优势,能够从根本上为化解“三农”痼疾提 供兼具时代理据的理论指导。具体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在一个饱经战争摧 残、落后传统的农业大国建立新生国家政权,实现百年民族独立解放之夙愿,以毛泽 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反思大革命惨败的历史教训并根据世界革命形 势的整体变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和阶级理论为具体指导,并在考量中国具体实 际的基础上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火 种,为乡村社会的发展甚至新生国家政权的诞生奠定了必要的革命基础。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面对工农、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邓小平果断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起点,探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事实上,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土地产权分离理论在中国的现实应用。通过将土地使用权从所有 权中解放出来给付农民,不仅激活了几亿农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创造力,也使我国农业 农村发展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十九大以来,对标第一个百年奋 斗目标,农业农村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习近平深刻把握马克思 主义乡村发展思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乡村振兴的远景战略规划,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乡村发展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三农”事业发生了千百年来未有之巨变。因 此,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答乡村发展难题,是被实践证明的符合中国乡村 发展规律的重要经验。 二、始终发挥党与各方力量齐抓共管的协同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保证。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优 良传统,乡村实现的深刻变革和长足发展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社会主义革命 与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彻 底地推翻了根植于中国农村数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理顺了农民与土地间的深层关 系,并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以较低的外部资源投入大幅改善了农村医疗、水利、 教育、五保供养等基本民生公共服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始终把 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从政党政治的逻辑层面指出,农村基层党 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代表,“是整个政党组织体系的基础与末端”,决定 着党和国家治村方略、政策在村一级的具体落实与推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 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但展望未来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不难发现,乡村治理必 然是一项艰巨繁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且面临系列风险挑战,仅依靠党的一元力量不足以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凝聚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 自治组织为主体、以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其他各类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多方力 量,在齐抓共管的协同治理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三、始终锚定农民群众切身权益保障的不渝使命 从农业人口大国的历史与国情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群众切身权益,矫正农民在历 史演进过程中的弱势地位,进而实现包括亿万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一开 始便是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进行乡村治理的使命和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通过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帮助亿万农民从封建地主的 虎口中夺回了土地,奠定了革命胜利的必要群众基础,迎来了农民“站起来”的伟大时 刻。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为了使农民能够完全摆脱贫困仍旧 不遗余力地接续奋斗。其中,中国共产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的全盘改造、对农民与 土地关系的调整理顺、对村民自我治理的赋权予能、对两千余年农业税费的彻底废 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谋篇布局,一致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农民利益的 有效兼容。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农民又实现了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历史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