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重拾优秀传统文化 凝聚现代国家认同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重拾优秀传统文化 凝聚现代国家认同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是:重拾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现代国家认同。教学 目的是:理解现代国家认同的属性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的学习理 解。主要讲三个方面内容:一、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二、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 道路与挑战;三、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两个结 合”,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任何一种结合,它都一定意味着 改变,意味着一个东西加入新的要素、获得了新的内容,这一前一后的“两个结合”是 不一样的。 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个是理论,一个 是实践,结合的两者是不一样的。所以第一个结合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体 系,不断根据现实的反馈适应现实需要的过程,但第二个结合不是这样,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它也是一套完备的思想体系,所以相结合的两者它们是样的,都是理论,它 们结合的深度与第一个结合就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这就好比第一个结合是拿锤子打 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铁,中国具体实际是锤子。一顿敲打后,铁的形状确实是 改变了,但锤子依然是锤子铁依然是铁。第二个结合不是这样,它是拿着两块烧红的 铁放在一起熔铸,将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的根基更加牢固,使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地位进一步提升,在更大的空间发扬光大,使全国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感更加牢 固。 要知道100年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消灭吃人的礼 教”,传统文化是被彻底批判的对象。后来毛泽东同志针对传统文化,提出要“剔除其 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被概括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其实我们 也能感受到,这话里面积极弘扬的意味其实并不浓,主要还是说,传统文化咱不能给 一棍子打死了,而且在实践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也确实是批判的比较多,继承的 比较少,改革开放后80年代兴起了文化热,它的主题依然是“批判传统文化,拥抱现代 文明”。到我上大学那会,我学的是政治学专业,当时我们的课表,从周一到周五,清 一色的西方理论,完全看不到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内容。可以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像 今天这样热切地拥抱传统文化,是最近十年才有的深刻转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 我们要重拾传统文化? 为什么如此鲜明的转向会在今天发生?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 来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一)国家认同的概念 所谓国家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认同自己属于某个国家,并对这个国家的政权、 制度和行为的自愿认可及服从,它是国家政权正当性的根基。用最简单的话讲,国家 认同就是得人心,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国家要持续地存在需要两大支柱,分别是有 效治理和国家认同,有效治理它负责力量,国家认同负责人心。力量的重要性好理 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但对于人心,我们的理解很容易感情化,似乎不残暴、受 人爱戴就是得人心,历史故事经常这么写,但真实的国家认同要远比这复杂。去年年 初,俄乌军事冲突突然爆发,虽然冲突在发生之前已有征兆、但其规模、烈度和持续 时间还是超出预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无视俄罗斯的火警红线,坚持在乌克兰入约 问题上危险玩火;在引燃大火之后,又置身隔离带外火上浇油,牺牲乌克兰作为烧灼 俄罗斯的火场。冲突使得乌克兰民众成为了最大受害者,并将殃及全世界。俄乌冲突 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乌克兰这个国家在国家认同上出了问题。乌克兰独立之 后,共产党被取缔,国内失去了强有力的执政党,各党派忙于权力争夺,总统和议会 之间权力划分不明,对于国家民主建设道路缺少规划,再加上国内经济危机严重,错 过了实现国家体制平稳过渡的战略时机。失去了国家认同,国家必然在错误的道路上 越走越远。尤其是顿巴斯地区,亲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以至于通过全民公投进行独 立。由于缺乏国家认同,给俄乌之间的冲突埋下了巨大隐患。现在我们要问了,是什 么原因导致乌克兰没能构建起国家认同呢?他们具体做错了什么?这就要讲到: (二)国家认同的基础 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共识系统。其实我们只需稍加反思就不难发现,在这个客观的 物理世界中,并没有一个作为实体存在的国家,真实存在的只有一个一个的散落在大 地上的具体的个人,而国家呢,它只是以概念、符号、叙事的形式存在于个人的头脑 之中,通过共有的想象构筑起国家认同,而这些共有的想象就是共识系统。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了国家的这种虚幻性质,他们把国家称作“虚幻的共 同体”。当代著名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此进行了更加精细化的阐释,他通过 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民族国家都是想象的共同体,不是先有国家然后有对国家的认 同,而是恰恰相反,是先有共识系统构建起来的国家认同,然后才有国家。所以我们 去看乌克兰,当执政的共产党被取缔、马克思主义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后,他们旧的 共识被彻底撕毁,新的共识却迟迟无法建立,人们脑中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共同想 象。虽然乌克兰政府也积极采取了措施,如增加公共开支、移植西方民主,但这些举 措都不具备国家认同的核心特质—#超越性。 (三)国家认同的核心特质 所谓超越性,就是超越了当下具体的、实用性的应用场景,获得一般性的意义。 通俗的讲啊,就是不能是眼前的苟且,得是诗和远方。 看几组例子。“迎闯王、不纳粮”是李自成起义的口号,不需要解释,非常直 白,很实用,但不具备超越性,所以很不稳定,打天下的时候不纳粮可以,坐天下的 时候还这样能行吗? 政权靠什么养活自己?我们再看朱元璋北伐的口号,“驱逐胡 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恢复中原华夏族的政权,确立正统的纲纪伦 常。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到一些大的、抽象的概念,比如说中华、纲、纪,它的超越性 就强了很多,稳定性也强了很多。再看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这 一下就变得高度抽象,都是哲学的大词,什么叫自由? 从柏拉图到密尔到哈耶克,哲 学家们争了几千年也没个定论,解放巴士底狱叫自由,罗伯斯比尔的断头台也可以叫 自由,用卢梭的话叫强迫你自由。所以“自由、平等、博爱”它的阐释空间很大、超越 性很强,适应力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直到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法国国家精神的内 核。事实上,只有具备了超越性,共识系统才可能将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利益 诉求的人大规模地、持续地凝聚在一起。总之,有了超越性才有共识系统,有了共识 系统才有国家认同。讲完国家认同,下面我们将视线拉回到中国,看看中国建构现代 国家认同的道路与挑战。 二、中国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道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