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11年河南省事业单位招聘申论真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11年河南省事业单位招聘申论真题 材料1 2011年2月,科技部和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 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经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 金。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通告,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 李某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 中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2006年以来,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接连身 陷“造假门”事件,国内顶尖高等学府的学术风气遭遇信任危机。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 助理刘某,因在个人履历、学术成果材料中把他人论文作为自己的成绩,涉嫌学术造 假,被撤销教授职务。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某,因申报评奖材料中将他人 论文列入自己的成果清单,被免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职务,6月,又被免除教授 资格,终止聘用合同。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某,因“汉芯”系列芯片造假骗取国家上亿元经 费,被撤消学院院长职务,教授聘用合同也被解除。据调查,陈某负责的汉芯团队所 研制的成果,其实结构简单,并不能单独实现指纹识别和MP3播放等复杂演示功能。 韩国胚胎干细胞研究带头人黄禹锡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被调查有涉 嫌造假。首尔大学决定撤销他的首尔大学教授职务。韩国政府决定,取消黄禹锡“最高 科学家”称号。检察部门以诈骗、侵吞研究经费、非法买卖卵子等罪名向黄禹锡提出指 控。韩国最高人民法院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一年6个月,缓期2年执行。 王某于上世纪90年代就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被公认为是最能不顾其他杂事只管 埋头做科研的人,因为要做意义非常重大的课题,到青年基金三年期结束的时候,这 位年轻的数学家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他用这三年的全部精力做了一项非常杰出的研 究,但当杰出青年基金三年期验收的时候,因为没有论文,很难通过。最后,迫于验 收的压力,他把本可以发表的长达100多页的关于他三年里所做的那项杰出研究的论文 生生拆成了五篇来发表,就为了能凑够论文数量以通过验收。 有权威机构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60%的人承 认他们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当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 果。 材料2 某报记者小S,就最近几年我国学术浮躁,采访了一位教育界的评论家刘某。刘某 说:“近几年来,我国学术浮躁事件曝光日益频繁,民众对学术浮躁的质疑、举报和批 评之声日益激烈。”刘某认为目前学术浮躁呈现多样化,他举例说:“请人代劳抄袭造 假是中国大专院校中流行的学术造假手段。大专院校的领导干部平时工作繁忙,自然 要请人代劳。让研究生代劳抄袭,成为各科专业有些导师、教授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潜 规则。在学校里大学生帮助主管老师撰写学术论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刘某还说,拼 凑编辑造假也是当今常用的手段。一篇用拼凑编辑手段造假完成的文章或者著作表面 看上非常完整,也非常有条理,有数据案例,还有历史上名人名家的经典思想观点佐 证,文笔文法基本上也没有大的错误。可是仔细阅读研究就可以清楚发现,作者根本 没有自己创新的思想观点,所有看上去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不是引用历史名人的,就 是抄袭民间大众的。 刘某告诉记者小S,几年前一位回国的朋友揭露,曾经在中国畅销的欧美名家撰写 的经营管理著作,绝大部分是中国内地的编辑出版机构杜撰造假的。就连所谓欧美名 家的姓名、个人履历、所在机构名称等都是假的。 在今年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记者听到委员们最多的发言就是:目前,科技界 浮躁虚假之风大肆盛行,学术腐败、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现象泛滥,许多科技工作 者不能够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浮躁虚假之风已经严重地侵蚀了整个科技界,更成为 阻碍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绊脚石。 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出现的学位论文抄袭事件,共同的原因是在平时培养 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很少,在审阅学生的论文时,导师放宽要求,甚至有的老师根 本就没认真审阅。现行制度下的中期答辩、论文盲审等,都很难真正避免论文质量不 高、学术不端问题。不改革制度想避免学术不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防治学生论 文抄袭,导师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某大学副校长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导师 不仅要在知识传授和方法训练上指导学生,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同 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诚信素质和学术品德。 某省人大代表、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赵某分析,现在的职称评定体制存在问 题,很多行业评聘都要求发表论文,这就给造假“行业”的存在提供了土壤。目前造假 团伙已成行成市,只要愿意出钱,可以包写论文,还可以包发表,不同级别的杂志都 可以,只要你愿意出钱。他建议,政府应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背后的“造假产业”。 某省人大代表也是大学校长的胡某表示,对学术造假,法律上很难界定,国内也 曾有几例因学术造假告到法院的,但论文毕竟不是专利,怎么算造假不好说,也没对 他人造成直接的危害,最终都不了了之。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是越来越多,而且是越来越长;书 越出越多,而且越来越厚。但在重要科技领域具有开拓性和原创的成果却很少很 少,科研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大量存在。 材料3 前不久,湖南岳阳市人民政府宣布,经过当地有关部门两个多月的奋战,成功破 获一起涉及福建、湖南、浙江三省的瘦肉精生产、销售案件。采访发现,与以往类似 事件不同的是,这次竟从饲料中检测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苯乙醇胺A。同时,从浙江大 学教授邹某处查获含苯乙醇胺A的饲料1500公斤,并对其实施刑事拘留。 如果说此前的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抓抓利欲熏心的销售商家源头,问责一下 管理不严的监管部门,尚还算一种对食品安全的把控。可此次冒头的新型瘦肉精事件 背后,竟赫然站着个浙大教授的身影,这又让对科学怀着无比景仰之情的公众情何以 堪?原来,这些严重损伤公共利益与公众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竟还有所谓 专家学者与之共谋的魅影。这些“天才的发明”让人叩问,究竟是什么让学界人士堕落 如斯? 浙大教授究竟在这起瘦肉精事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仔细分析,不难想象。早 在几年前,就曾有报道揭示,绵延多年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本可在源头上避免。在西 方早已发现瘦肉精的危害,并禁止使用时,国内一些学者却因为课题经费、职称、地 位、技术转让费等利益诱惑,集体屏蔽瘦肉精负面信息,最终造成后期一系列瘦肉精 中毒事件。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与利益靠得太近,又缺少相关规范制约。当学者将科研建立 在贪婪的基础上,则公众安全必然被科技反噬;当科研成果缺乏监管,则“科学无禁 区”就必然演变成“科学道德无禁区”。科研精神最核心的理念理应是公共精神与社会责 任。倘若科学研究无视公共道德,藐视法律与科学伦理,则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可怕的 伤害,更会让科学工作者个体陷入道德与法律的挞伐漩涡。有鉴于此,浙大教授涉案 瘦肉精事件,理应成为公众乃至学界反思科研道德与科学伦理的契机,不仅需建立详 细的规范与细则来规范科研,更要让食品监管深入科研领域,让科研走在合乎道德伦 理与法律的轨道上。 材料4 有学者指出,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普遍存在着急 功近利的倾向。高校扩招本来是为了通过普及高等教育来提高民族的竞争力,但片面 追求规模和数量增长、急于求成的扩招是一种高等教育的“虚胖”,各高校的软硬件配 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突然拥进校园的膨胀数倍的莘莘学子们的需要。扩招使师资大量 缺乏,高校不得不以降低招聘“门槛”来充实老师队伍。一些大学教授把赚钱当作正 业,而把教学和科研当作副业。另外,学校把学术成果作为了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绝 对标准,教师如果在2~3年内没有发表文章或者申请到课题,便要被解聘或者降级。 这导致许多教师不潜心研究,而是抄袭他人论文予以发表;有的则在别人的研究成果 中挂个名;有的则出钱请别人写文章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有的靠胡拼乱凑,学术垃圾 成批从这些人手中生产出来。 某报曾经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门的调查,在采访中记者发 现,求职仿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学业似乎沦为副业。目前很多高校的专 业课出勤率很低,而学生们对此早已就习以为常。一位大四学生说:“我们可不是玩 儿,好多人都是参加实习或是找工作去了,老师也都是支持的。说实话,现在学费这 么贵,上大学还不是为了找工作,这些专业课可以不上,找工作才最重要。”在谈到毕 业论文时,另一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正忙着面试、实习,刚“东拼西凑”了一篇 开题报告,“论文到下学期再说吧,写论文不仅对找工作没有帮助,还要花费不少精 力,我看不少学长一周就能搞定论文,这已经算认真的了。”大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对 做学问、搞研究我一点没有需求感,考试嘛,“60分万岁”,平时自己拿谈恋爱来消磨 时光。 材料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 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 破解。 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至今,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改革开放、国家 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者。但放眼当下中国教育界,的确如钱老所发的感慨:“回过头来 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由“钱学森之问”,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当前高校教育质量日趋下降的 矛盾,还有当前存在的学术造假等教育界乱象,我们不难看出,无法培养出创造性、 发明型杰出人才已成为一大社会难题,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学 校校长为给学术更大自由而主动退出学术委员会,教授治校、高校去行政化已在社会 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的教育家朱清时,在2009年接 受凤凰网访谈时说:未来十年应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十年,去除行政化、让教授治 校、恢复学术至上是中国大学的必由之路。2010年6月张清杰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他 在就职演讲中表示要营造学校“学术至上”的浓厚氛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 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这也说明了从国家到学者对学术自 由、教授治校的思索。 材料6 2004年中国科学院完成《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对中国科 学界许多违背科学道德规范、败坏学风的学术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进 行全面评估。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科技工作者科学道 德规范(试行)》,第三章列述了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与共同体惯 例”的“学术不端行为”。2010年10月31日,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论坛在福州 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就科技团体在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学术不端行为的 源头治理,提升学术机构科学道德和诚信的办法等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材料7 2011年5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 学精神的实质。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具有科学精 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大力加强 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机 遇,顽强拼搏,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材料8 2011年1月26日,由我国热心科普事业的两院院士和科学专家学者共同评出 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