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13年陕西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13年陕西省直机关遴 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 简述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成就。(100字以内,10分) 【深度解读】 2013年正直改革开放35周年,中央开了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的专题会议,一方面 对改革予以纪念,另一方面,为深化改革做好舆论宣传动员作用,考生在此类问题上 一定要有政治敏感度,因为,这种题型不仅涉及政治问题,还涉及改善民生等系列问 题。但,回答本题,要结合材料的意图,主要讲述改革开放给国家、个人、社会这三 层带来的变化,我们的答案也是据此回答了三点。 【背景链接】根据参加过13年遴选的考生会议,我们下面提供一篇与遴选真题材 料极为相似的文章供考生予以参考,以便打开思维,进行深度归纳与总结。 改革开放35年的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 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 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 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 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 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 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 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 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 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 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 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 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 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 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 越。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1元,1987年达到1112元,1992年达 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至10542元,2007年突破2万元至20169元,2010年再次 突破3万元大关至30015元,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扣除价格因 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根 据世界银行[微博]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 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 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 确实难能可贵。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1978年国 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近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 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元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7年超过5万亿元,达 到51322亿元,2011年再次超过10万亿元,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117254亿 元,比1978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4.6%。财力的增加对我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 会保障、减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类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 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十八位,人均只有0.17美 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 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 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 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2012年达到33116亿美元,连 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 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5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 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12年,第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4.6%、11.3%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 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12年的10.1#45.3#44.6。 与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 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0.7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 程度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波动较大,需求结构很不稳定。1981年甚至出 现了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的局面,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 拉动也经常为负值。但随着经济实力提高,融资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和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大幅提高,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 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42.4%和18.0%。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 带动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中,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 键的作用。201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 献率分别为55.0%、47.1%和-2.1%。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 展起来。2000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比1985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西 部仅上升0.4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则分别下降4.2和4.5个百分点。新世纪(行情,问 诊)(13.53,0.01,0.07%)以来,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近年 来,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 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12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5%、24.1%和11.1%,分别比2000年提高6.0、5.0和2.7个百 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 了34.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1586万人,乡村总人口 年均减少435万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结 构升级,并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随着城镇化和工 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 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乡村就业人员占比从76.3%下降51.6%。 三、供给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的35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的35年,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 界前列的35年。 农产品(行情,问诊)(8.66,-0.11,-1.25%)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 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 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 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 丰富的原料。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2011年以来实 现“九连增”,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棉花产量684万吨,比1978年增 长2.2倍;油料产量3437万吨,增长5.6倍;糖料产量13485万吨,增长4.7倍;水果产 量24057万吨,增长35.6倍;水产品产量5908万吨,增长11.7倍;肉类产量8387万 吨,比1979年增长6.9倍。2011年,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 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粮 食产量达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长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 达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别增长1.2倍、3.7倍、3.0倍 和8.0倍。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 长。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6.5亿吨,比1978年增长4.9倍;粗钢7.2亿吨,增 长21.8倍;水泥22.1亿吨,增长32.9倍;汽车1928万辆,增长128.3倍;家用电冰箱 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1.3亿台。 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年产量分别达到11.8亿台和3.5亿 台。35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 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17.6%。按照国 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 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迅速成长起 来。2013年大陆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达89家(含香港),比2002年增加78家,总 数位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带动下,新能源、新材 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978年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水 平偏低,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随着国家对发展服务业重要 性、紧迫性的认识逐渐深化,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 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31407亿元,1979—2012年年均实际增 长10.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均实际增长9.5%,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实际增 长10.5%。在传统行业持续增长的同时,金融、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 务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23亿元,年均 实际增长12.8%;房地产业由80亿元增加到2900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1.3%。近年 来,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和带动作用增强。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的35年,是 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 基础产业体系并形成比较优势的35年。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与此 同时,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 经济安全。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 均增长5.0%。同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 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 的10.3%。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35年来,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 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 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万公里,增 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28万公里,增长21.0倍;输油(气)管道里程9万公里,增 长9.9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6.5亿吨,增长32.5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一 些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无高速公 路,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6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飞速发 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2012年,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35年来,我国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 富,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邮政营业网点由1978年的5.0万处扩张到2012年 的9.6万处,增长92.6%;邮路总长度由1985年的142万公里提高到586万公里,增 长3.1倍;2012年,全国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9.1%。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 由1978年的0.2万路端提高到2012年的1580万路端,增长8479倍;局用交换机容量 由406万门提高到43749万门,增长106.8倍。固定电话用户由192.5万户提高到2.8亿 户,增长143.5倍;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每百人0.38部提高到2012年的每百 人103.10部;移动电话业务从无到有,手机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奢侈品变为现在的生 活必需品,2012年普及率达到每百人82.50部,几乎达到了所有成年人人手一部的水 平。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五、对外经济大飞跃,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 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 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再加 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 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十九位,198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1994年突破 了2000亿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亿美元,2011年又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 关,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867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 长16.6%,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货物出口总额20487亿美元,增长209倍,年 均增长17.0%,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18184亿美元,增长166倍,年均增 长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世界 的11.2%和9.8%。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 改革开放的推进,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出口总额中初 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 由49.7%上升到95.1%。同时,进口商品构成也随国力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工业 制成品进口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 后直到2003年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此后,国内 产业体系的升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口额比重,2003年以来制成品进口额比重呈现明 显的下降走势,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综合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方 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1980年初级产品净出口21.6亿美元,制成品净进 口40.5亿美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制成品换初级产品的格局逐渐定 型,2012年,初级产品净进口5344亿美元,制成品净出口7647亿美元。 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资源、劳动 力等要素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 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 量。1979—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761亿美元,1984—2012年以年 均18.0%的高速度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 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开始 加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由2007年的265亿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亿美 元,2012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 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 的35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35年,也是 社会保障事业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35年。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进入 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后,根据人口结构和就业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实施了就业优先的 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了就业矛盾。1978—2012年,我国就业人员 从40152万人增加到76704万人,年均增加10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 定。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 达到2.6亿人。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 平兼顾,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 城乡居民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