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市乡村振兴推进问题探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 重大战略部署。为了解*市乡村振兴进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为党委政府推 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近期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在全市开展了调研。结果显 示:当前*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 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良好,乡村振兴成效开始显现。 一、乡村振兴推进成效显著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市深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依托资源优 势,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 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努力在“规模”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优 质”上下功夫,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强则百业强。*市将 实施乡村振兴作为破解“三农”困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稳 面积、稳产量”思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延长粮食产业链条等措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 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压舱石”作用明显。 粮食面积稳步增长。*市按照“稳面积、稳产量”的思路,牢牢守住土地红线,坚 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全市划定耕地184.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49.9万 亩。20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2.42万亩,比上年增加0.52万亩,增长0.6%。 粮食总量相对稳定。*市粮食总产量相对稳定,坚决扛稳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的政治责任。2022年粮食总产量为48.65万吨,比上年增加1.16万吨,增长2.4%。 粮食单产稳步上升。*市依托优势特色资源,推广特色鲜明、优势 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跑出了“加速 度”。2022年全市粮食亩产为526.4公斤,比上年增加9.62公斤,增长1.86%。 (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 础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努力在“规模”上求发 展,在“特色”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 加大投入,政策拉动。加快推进现代丝路寒旱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 动计划,培育壮大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设立1亿 元农业特色产业投资基金,近三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3.8亿元,落实财政衔 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4亿元,用于特色产业发展2.8亿元,为推动现代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市13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 到5万元以上,13个村级光伏电站运维管理规范,累计实现收益123.83万元。 因地制宜,统筹推动。坚持育产业提质效,着力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 展,江楠市场、和鑫源等企业在祁连山冷凉灌区、城郊区域一带着重发展具有市 场竞争力的大宗蔬菜品种;波杜产业、三杰牧草等企业在*东河灌区、水源等适宜 地区布局优质饲草种植基地;依托*县国家级制种大县金字招牌,在清河灌区着重 发展现代种业;以天康农牧、元生农牧、天牧乳业等企业为依托,推动草、畜一 体化,突出发展肉奶产业。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持续推进生猪产能调 控,扩大牛羊肉和奶产品生产,提高蔬菜保供能力,确保肉蛋奶和蔬菜有效供给。 扶持典型,龙头带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引 培提升行动培育计划,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市 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合作社198家,家庭农场168家。达盛新业等多家农民合 作社入驻*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园区创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吸纳周 边3.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代表的 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初步构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交出满意答卷。中央部署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市坚定不移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 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和省 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要求,聚焦“六个精准”,整合资源精准帮扶,综合施策破解 难题,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2018年,*县“插花 型”贫困县经省政府批准摘帽,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2019年,全 市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 入达到14051元,同比增长21.6%,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个百 分点左右,彻底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2022年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1.95亿元,同比增长5.9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到19647元,增长6.2%;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57元,增长11.5%。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厕所建设、 美丽乡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成8100座农村户用 卫生厕所改建、46个“清洁村庄”创建和1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大 力推进环境治理全域化、村容镇貌品质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扎 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发动干部群众8.33万人次,清理各类垃圾和废弃 物13667吨,清理河坝沟渠1803公里,清理乱搭乱建等4808处,新改建农村 卫生户厕1737座,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建立起常态化长效机制。 持续深化拓展帮扶工作。认真落实市级领导联系乡镇和市县单位定 点帮扶行政村机制,333个市、县帮扶单位联系帮扶全市139个行政村。 扎实推进驻村帮扶工作,调整轮换驻村帮扶干部18名,开展驻村帮扶培 训9期989人次,常态化督促驻村帮扶干部履职尽责,持续推动政策、工 作、责任落细落实。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47家民营企业 与10个乡镇112个行政村结对帮扶,落实“万企兴万村”县级实验项目15个。 (四)产业融合发展亮点纷呈。扎实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制定印发了 《*市实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协调县、区按照发展类、管控类、 搬迁或撤并类三种类型排出优先序,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先行开展试点,因 村施策,县区及试点村建设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全市12个乡村建设试点村 已全部开工建设。同时,*市被省上确定为整市推进乡村建设的5个市州之 一,*县列为省级重点帮扶县,全市共有30个村确定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 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产业优势起到了引领作用,推 动*高原夏菜申报为“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元生爱特”绵羊奶等7个 品牌为“甘味”知名企业商标品牌,同时在*县、*区确定17个村开展“村社一体、 合股联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积极整合各种力量,创新探索多种 发展模式,持续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为农业产业兴旺奠定 了坚实基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正在加速形成。 着力实施兴业带富工程。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聚力打造高品 质菜草畜百亿产业链,制定了兴业带富工程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 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高品质菜草畜百亿产业链2021年行动计划,分 产业开展抓点示范,*县被省上确定为全省三年倍增计划肉羊优势产区、奶 山(绵)羊产业优势特色区域,*区被确定为三年倍增计划奶牛产业优势产区。 狠抓涉农重点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区双湾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整体形象 进度达85%,*县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完成核心示范区建设,全 市47个新(续)建涉农重点项目已开工(复工)39个,完成投资6.25亿元。 (五)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有效促进。抓政策,强保障,创 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着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市新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3所,累 计建成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18所,覆盖率达到85%;农村养老保险参保 率达98.3%,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33元,发放率达100%。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 长及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交流轮岗教师314人。投资2496.8万元改造提升乡村小规 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发放脱贫家庭学生各类补助344.81万 元,组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育联盟8个,实行中小学区域联盟教学研讨、送教下 乡、教师走教制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用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将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并通过广播平台 及电子屏、宣传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