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治理主题民心民意古语集锦(15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治理主题民心民意古语集锦(15条) 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原 文:“(商)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 不?’” 释义: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 看出国家治理的状况。比喻:国家治理得好不好,要看民 众满不满意。“不”,通“否”。 用法提示:人民常常被比作载舟的水,喻为种子生长 的土壤,视为树木枝叶的根本。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尤 其适用于政府部门的公文,因为一个政策制定得好不 好,一个方针执行得好不好,都要用事实来说话——而这 句话,便是用来引出“论据”的。比如,“人视水见 形,视民知治不”既是提醒,更是鞭策,xx方针、制度、 政策等试行得如何。 2.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出处: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王涣之传》。原 文:“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 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 释义:要谦虚诚心地听取公众的意见,不论言辞是逆 耳的,还是恭顺有礼貌的,只要是正确的都应当听从。比 喻:要以虚心的态度,公正地听取不同的意见,无论是什 么样的意见和建议,都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态度去对 待。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站位就比较高 了,而且不算易懂,属于生僻用典。比如,“虚心公 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应有的 胸襟,我们应该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党内外人士的意见和 建议。 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魏徵传》。原 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 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释义: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优缺点与得失 处。另有,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魏徵 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即镜子。这两 句话的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前者常见,后者不常见。 用法提示:“以人为镜”,(帝王)任用一个贤良的 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帝王)就可以了解他 所有的政策的得与失,进而去修正过失。唐太宗说他有这 三面镜子,魏徵死了,也就坏了一面镜子。从这里我们也 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领导者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 的,他才能够赢得下面的人对他的信任。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可以用在“群众路线”上。 4.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出处:清·张廷玉等《明史·骆问礼传》。原 文:“士习倾危,稍或异同,辄加排陷。自今,凡议国 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众人言未必得,一人言未必 非,则公论日明,士气可振。” 释义:在讨论国事时,只根据言论的正确与否来决 定,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喜恶来决定。形容领导在处理大事 时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或者态度。 用法提示:这是明代人骆问礼上给明穆宗朱载坖奏书 中的一段文字,这封奏书在当时及其后能够引起较大反 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奏疏中敢于讲真话,而且提倡讲 真话、建诤言。在公文写作中,能用到这句话的时候太多 了,比如,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广大知识分子要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做贡献,对国家大事 要树立起“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的担当精 神。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上》。原文:“防 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释义: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 水患还要严重。比喻: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这也是 一个成语。 用法提示:这是发生在西周时期的一段故事。周厉王 实施暴政,任用小人,而且禁止国人批评朝政。召穆公听 说了,便对周厉王说了上面那段话。但是周厉王并没有 听,后来国人真的发起暴动,他则客死异乡。无论是在封 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民群众归根到底还是起决定性 作用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及其后面的故事可以作为 一个反面的警醒,正面来说就是“广开言路”。比 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历史的发展一再告诉我 们:那些不把人民群众放在眼里的领导者,人民群众也不 会把他们放在心里!所以我们需要听得更多、做得更好。 6.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聪,天下之心为心。 出处:东汉·马融《忠经》。原文:“古者圣人以天 下之耳目为视聪,天下之心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 有,斯可谓至理也已矣。” 释义:古时候的圣人以天下所有人的所见所闻,作为 自己的闻知;利用天下所有的人所想到的,作为自己所想 到的。比喻:听百姓的声音,思百姓的诉求。 用法提示:“视聪”,指的就是目耳,看到的和听到 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 的生活中的运用。在公文写作中,凡是涉及民主集中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内容的时候,都可以用到这句话。比 如,“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聪,天下之心为 心。”我们还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听民 声、顺民意。 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书解》。原文:“知屋漏 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诸子尺 书,文明实是。” 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 的人在民间。启示: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人民当中去观 察、听取意见。 用法提示:王充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无神论者之一,《论衡》更是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 文献。所以他的很多观点,都很适用于今天的情况。广大 群众既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又是有些政策不落实或方向走 偏的受害者,可谓地道的政策得失的亲历者、知情者、评 判者。一个有作为的为政者应当懂得,从群众那里可以听 到真实的舆情、为政的得失、不打折扣的批评。得悉了真 实可靠的社情民意,才能知晓哪些政策是符合大多数人的 利益的,哪些政策是不受老百姓欢迎的。所以要常听、广 听“草野”之声,并将其作为制定政策、完善工作的重要 依据。 8.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原文:“大凡物不 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 鸣。” 释义: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的状态就会发出声 音。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善于倾听,多看多想。成语“不 平则鸣”即出于此处。 用法提示:韩愈不仅诗歌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现 在很多成语都出自他的散文。除了“不平则鸣”,还 有“焚膏继晷”“佶屈聱牙”等。“不平”是常有的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