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 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 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 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 面系统深入的阐述,突出强调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 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 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 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战 略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坚 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创造属于我们这 个时代的新文化,让中华文明的熠熠光辉继续闪耀在世界 东方。 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凝聚 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文化自信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 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 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 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作为人类历史上唯 一未曾间断过的文明传统,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首先来自 文明“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 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 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是强国建设的精神基因、民族复兴的志气 底蕴,其所蕴含的独特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更是今日中 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中华文明 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 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 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 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 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对世界文明兼 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 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和事实表明,只有传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历史自信和文 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 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 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 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 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 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 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坚守中华文化 立场,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 中超越,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保护好、传承好、利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 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 神标识以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 出来、展示出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使中 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 调,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 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 由“结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 的文化形态,以利于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 神,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 充分地展示出来。 秉持开放包容,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 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引。 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在 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 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 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 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一方面,中华文明是开放 的,因开放而得以交流互鉴。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 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 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 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 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世界历史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 明的开放性及其因开放而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不可避免且 十分必要。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 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开放性比过去 任何时代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文化上的相互联系和彼 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频繁、更紧密,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