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管理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公文写作诗词宝典——管理篇 目录 一、基层(根本、本质)........................................................................................... 2 二、廉洁(反腐倡廉).............................................................................................21 三、谨慎(谦虚)....................................................................................................42 四、风气................................................................................................................. 59 五、用人(组织、干部)......................................................................................... 76 六、领导(干部)....................................................................................................97 七、团结............................................................................................................... 118 八、气节(情操)..................................................................................................128 一、基层(根本、本质) 1.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出处: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 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释义:即使是州县里的小官吏,只要是老百姓的事 情,一点一滴都要关心。这联诗说的主要是为官的态度。 用法提示:郑板桥沉居下僚数十载,所见所闻,皆是 民生疾苦。所以诗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的切身感受。一 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 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是民生工作要努力的方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民生工作只有一件事情接着一 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在公文写作 中,在讲到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的基层部门探讨做一个什 么样的官、如何做一个好官的时候,可以用到这句话,或 举郑板桥的例子,或直接引出下文。 2.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显学》。 原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 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 职大而愈治。” 释义:宰相都是从基层干部中锻炼上来的,而猛将都 是从军队中摔打出来的。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 层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 拔。 用法提示:这句话很能体现韩非的思想特点,也是他 选拔官员的一贯标准。在公文写作中,说到选拔、提干等 事宜的时候,我们不妨加以佐证,会更有说服力。比 如,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干 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才能更好地树立群众观点,知道 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 3.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原文:“上疏曰:‘治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 安乐,惟在刺史、县令。’”“治天下者”,又作“理天 下者”。 释义:治理天下,要以选择好辅佐的人为根本大事。 这里的“人”指的是用人,而不是人民。 用法提示: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但是这句话里的“以人为本”,不 是以人民为本,而是以用好人为本,说的是干部选拔、培 养的重要性。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大大小小各 级官员负有重大责任,因为众多的事务需要他们具体办 理。所选是贤能之人,就会办善事,给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带来好处;所选为庸人,无所作为,尸位素餐,就会耽误 政事;所选为恶人,就会办恶事,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 害。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官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不能不慎 重。 4.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出处: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 原文:“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 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释义: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 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传达出一种从容无畏、 义无反顾的决心。 用法提示:“纵死犹闻侠骨香”一句尤其著名,据说 楚留香这个名字就是古龙在这里得到的灵感。“边庭 苦”,偏远山区、国家边界又何尝不苦呢?偏远山区的基 层党员干部为改变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打赢脱贫攻 坚战而奔波劳碌;边防战士勇担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践行 精忠报国、铁心戍边的铮铮誓言。这种无私奉献、为国献 身的精神,和曹植《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 归”的英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注意:这联诗的“边 庭”二字,限定了写作对象的身份。 5.官之至难者,令也。 出处:明·海瑞《令箴——示进士奚铭》。 原文:“官之至难者,令也;令之所以难者,政 也。” 释义:最难做的官,就是县官。说明了基层官员的艰 难性和重要性。 用法提示: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工 作是许多领导干部在走上重要岗位之前必经的锻炼过程。 我国现在有几千个县,每一个县的工作都包含了政治、经 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县级官员要负责当地老百姓的衣食 住行、生老病死等大事小情。所以,县级的每一个决 策,看似微不足道,但其所影响的却是十几万甚至上百万 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再者,县级工作承上启下,既要对 上负责,又要与老百姓“亲密接触”。因此,需要非常谨 慎,加以重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至少可以从三个方 面展开来说,一是基层干部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二 是县级领导需要选用有能力的人才,三是脱贫攻坚方面。 6.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出处:东汉·张衡《四愁诗》。 原文:“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 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 心烦劳?” 释义:道路悠远使我徘徊不安,为何我总是不能绝 念,总是心意烦乱呢?形容心有所思,踯躅不安。 用法提示:张衡开创了我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 河,发明了地动仪,而他还是一个文学家。他的《四愁 诗》可以说是七言诗的前身,因为在他以前是没有一句七 字且不带“兮”等语气词的诗的。在公文写作中,“何为 怀忧心烦劳”中的“何为”可以被赋予适当的内容,如人 生的理想、肩上的责任、背负的使命等。因为未来的路还 有很长,所以我们要把它们放在心上。比如,“路远莫致 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社区工作说小不小,更不轻 松,我们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 忧解难。 7.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出处:东汉·荀悦《申鉴·政体》。 原文:“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非礼 也。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释义:脚底受寒,容易惹病上身;百姓贫困,容易导 致国力衰退。比喻:要重视事物的根本。 用法提示:“足寒伤心”只是比喻,“民寒伤国”才 是重点——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尤其是群众基础。任何一 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国家的基础,如果其感情被伤害 了,对国家失望之极,则政权就会有被颠覆的危险,这个 国家就不会稳定。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与群众 路线有关的文章中,形容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寒”,意 味着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这句话也可用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扶贫等方面。比如,“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中 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历来重视群 众基础,并且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8.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出处:北宋·胡宏《知言·好恶》。 原文:“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 穷;气有性,故其运不息;德有本,故其行不穷。” 释义:河流有源头,所以流水不断;树有根,所以不 停生长。比喻:办事要开源固本,才能求得不断发展,看 问题要追根溯源,才能抓住本质。 用法提示:俗语“水有源,树有根”也是这个道理。 在公文写作中,这个道理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坚持可持续 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使社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社会才会良性发展。如扶贫,不能只知道“输 血”,更应该“造血”。如加大环境资源保护,不能以索 取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那种“寅吃卯粮”的索取与破 坏迟早会使地球走向灭亡。比如,“水有源,故其流不 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对于扶贫而言,不应该给救 济款了事,而应当精准扶贫,找准项目使贫困者走永久脱 贫之路。 9.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 原文:“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 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 不安乐乎?” 释义:治国就像种树一样,只有树根稳固,不易动 摇,才会枝繁叶茂。形容根基稳固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如果场合很大、参会人的 级别也很高,则可以用此二句就“治国理政”论述一番。 实际上,“治国”二字可用可不用。因为很多事情其实都 像种树,需要根基,如治学、治企,家庭、事业等,无不 可用。比如,“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 荣。”根本不动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 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就能不断推进,发展就能更上台阶。 10.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 而》。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 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释义: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 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强调根本、基础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道,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名词,道 家用,儒家也用,兵家还用。在公文写作中,它可以解释 为“根本之上的一切”。根本就是“1”,其他一切都 是“0”。只有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才会有价 值;如果前面的“1”没了,那么后面的“0”再多,也毫 无意义。比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凡事必须先 立本,先把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下来,才可能建 立起相应的执行规范、制度和体系。 1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源。 出处: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释义: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 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比喻:要想事物生长繁 盛,必须注重根本。 用法提示:《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最为著名的上疏 之一,他的本意是为了劝说逐渐追求享受的唐太宗必 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看完还给他写了回 信,即《答魏徵手诏》。在公文写作中,这个道理可以用 到的地方就太广了,它的对象可以是学习、事业、党建、 外交等,一切需要夯实基础的事情。比如,“求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国关系 如大树,不断成长,枝繁叶茂,达到今天的高度是以双方 遵循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为基础的。 12.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出处:南北朝·庾信《周五声调曲·徵调曲》。原 曲:“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黎人耕植于义 圃,君子翶翔于礼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 源。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羣盗奔。” 释义:吃到树上结的果实,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 了河中的水,想到了河水的来源。比喻:不忘根本。成 语“饮水思源”就来源于此。 用法提示:庾信是南朝与北朝的集大成者,他先在南 梁,后入西魏,又入北周,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 酸,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一篇《哀江南 赋》,不知让多少后世文人为之辗转反侧。至于这两句骈 文,庾信以生动贴切的文学语言表达了至为深刻的思想文 化内涵,又以审美的方式将这些思想文化积淀入人们的心 灵,塑造着人们的人格境界,让我们在吸收外来知识、面 向未来的时候,时刻不忘本来、感恩本来。在公文写作 中,在说到本源、感恩等内容的时候,别忘了庾信的这 句“金玉良言”。 13.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出处:南朝宋·鲍照《梅花落》。 原文:“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 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 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释义:(杂树)纷纷随风飘落净尽,徒有抗寒霜的外 表,却没有抗寒霜的本质。比喻:虚有其表,外强中 干。“飚”,即飙,指暴风。 用法提示:梅花历来都是文人墨客争相歌颂的对 象,鲍照也不能免“俗”:中庭杂树林立,偏偏咏叹梅 花。为什么呢?诗人在后面给出了答案。表面真实与本质 真实的关系是复杂的,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表面现象非 常明显,但它们并非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两种 能力,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二 是要像梅花一样,有抵抗艰难恶劣的环境的本质。做人也 好,做事也好,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处: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释义: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 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比 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 明。有成语“源头活水”。 用法提示:朱熹是一位文学修养深厚、学识渊博的学 者。他不仅善于考证,长于研究,而且能诗会词,具有文 艺创作才能。据黄宗羲所说,当时以及后世对朱熹及其思 想的崇拜,已经达到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空 前盛况。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学习,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每次读书总有新 领悟,就像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激励人们要博学知 书,精深学问。二是根本,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找 到问题的根本源头。毕竟,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做好 任何研究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15.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 出处:清·沈德潜辑录《古诗源·古诗》,作者不 详。 原文:“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 贫交不成。” 释义:采葵菜的时候不要伤了它的根,伤了它的 根,就长不出新的葵苗来。比喻:做事要把握好分寸,不 能伤及根本,要顾及长远利益。 用法提示:有了根本,才会有后续的发展;相应 地,根本都没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呢?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则是根本。所以,在公文 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民本”方面,内容可以是民 生、扶贫等。 16.川流溃决,必问为防之人;比户延烧,必罪失火之 主。 出处:清·唐甄《潜书·远谏》。 原文:“川流溃决,必问为防之人;比户延烧,必罪 失火之主。至于破家亡国,流毒无穷,孰为之而孰主 之?非君其谁乎!” 释义:长江大河决堤,一定要问罪于修筑堤防的 人;一户连着一户地被火焚烧,一定要问罪于造成火灾的 那个人。比喻:发现问题就要寻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才会有质的飞跃。 用法提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弊端沉渣泛起,很 多有识之士著书立说、口诛笔伐,而他们又往往会给这种 作品起一个“低调”的名字,如李贽的《藏书》,唐甄的 《潜书》。《潜书》原名为《衡书》,意在“权衡天 下”,后改为《潜书》,意即“潜存待用”。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名言属于生僻用典,用之非常能给文章增色,尤 其是在说到承担主要责任、寻找根本原因的时候,引用更 佳。比如,“川流溃决,必问为防之人;比户延烧,必罪 失火之主。”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抓惩治和抓责任相统 一,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执纪必严,同时要落实主 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督促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强化责 任担当。 17.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 出处: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 原文:“治天下者,不使利遗一孔,亦必致败,岂惟 名爵独然?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 本。” 释义:水流最后衰竭的原因是水的源头没有了,树木 的枝叶枯萎了,肯定是树根出现了问题。比喻:凡事应从 根本上找原因。 用法提示:《草木子》是“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之 一,这本书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在明人的笔记中,颇为 特殊。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所强调的“根本”主要是说 发现问题之后,要深入探求其根本原因,力求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所以,这句话可以用在文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部分。比如,“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 在根本。”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 题,就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 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18.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出处:唐·李商隐《富平少侯》。 原文:“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 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 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释义:不识金弹的贵重,把它掉落在林子里不知道收 回;倒偏偏中意起井上的辘轳架来,对它偏有几分爱惜。 比喻轻重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形,意同“捡了芝麻丢了西 瓜”。 用法提示: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用词也 多华美艳丽,金、银、彩、绣、玉,令人应接不暇。不 过,“却惜银床在井头”中的“银床”并不是指用白银做 的床,而是指井上的辘轳架,只是用来比喻轻贱的事物。 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的独特性在于强调:做事要抓根 本,抓重要的部分,尤其不能轻重不分、本末倒置。比 如,若想做好工作方案,首先要摸清情况,搞深入调查研 究,善于解剖麻雀,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不收金弹抛 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这种轻重不分、本末倒置的情 况一定要坚决杜绝。 二、廉洁(反腐倡廉) 1.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出处:北宋·苏轼《范增论》。 原文:“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 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释义:世上的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会寄 生于其上。比喻:自己先有弱点而后才会为外物所侵害。 用法提示: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 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问题是一 个很重要的原因。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能有 片刻松懈。还需要注意的是,“物必先腐”才是原文,而 不是“物必自腐”。在公文写作中,此句诗可用于表达反 腐决心的文章中。 2.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出处:前句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 语·子路》。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 大事不成。”后句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二 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 释义:心灵不能被些许的蝇头小利所诱惑,不然会失 去操守、坏了大事;眼睛不能被外界的五光十色所诱 惑,不然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这句话是后人拼接而成 的,主要表达了我国古代“慎微”“节欲”的思想。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在强调廉洁自律的 时候用再好不过了。比如,党员干部要培养、强化自我约 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 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出处:清·林则徐两广总督府对联之下联。 原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 刚。”“壁立千仞”出自西晋·张载《剑阁铭》:“惟蜀 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无欲则 刚”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吾未见刚 者。’”“子曰:‘(申)枨也欲,焉得刚?’” 释义: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 俗的欲望。比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 大义凛然的境界。 用法提示:刚是指坚硬、坚定、坚强。林则徐用这句 话来告诫自己,官宦要像岿然不动、高耸壁立的山峰那 样,杜绝私欲,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才能做仁人清 官。“无欲”不是禁欲,人是有种种欲望的,但是凡事都 有个限度,“度”的把握至关重要。欲望多了、高了、大 了,就要滋生贪鄙之心,就走向了反面,被欲羁绊,被欲 拖住,被欲迷惑,被欲淹没。比如行贿受贿,如果一个人 连腐败的欲望都没有了,哪里还有腐败的事呢?这种“釜 底抽薪”的观点、办法,或者说要求,必是党风廉政建设 的不二选句。 4.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与其 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也。” 释义:治理国家不以财富为利,应该以仁义为利。有 成语“以义为利”。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既可对外,说国际 合作;也可对内,说治理国家,治理国家不应以财富为利 益出发点,应该以仁义为着眼点。领导干部,共产党 员,事事都应该“以义为利”,那样才会走得更远,路也 更宽。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述 而》。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义: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 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 义得之,则没有价值。 用法提示:义利之辩,是贯穿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 问题。在公文写作中,此句诗可用于表述国际关系的文章 中。我国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 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释义: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 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比喻:通过 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时机成熟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用法提示:《诫子书》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他八 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而那一年,也是诸葛亮离开这个世界 的时候。纵观全篇,诸葛亮反复强调的就是一 个“静”字。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养成定力,有了定 力,才能明确志向,安心学习,增长才干。现代社会,物 质极大丰富,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助长了享乐主义 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浮躁的 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 7.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 油。 出处:明·李开先辑录《一笑散》,作者为元人,姓 名不详。 原文:“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 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 脂油,亏老先生下手。”原题作“讥贪狠小取者”。 释义:在鹌鹑的喉囊里找豌豆,在鹭鸶的腿上劈些精 肉,在蚊子的肚子里刳脂油。概括了贪婪之徒穷凶极恶、 贪得无厌的可憎嘴脸。 用法提示:这话说得可算是相当狠辣了,却给我们提 供了做官的反面典型。曾经有位弓箭师傅对李世民 说:“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做人做事,贵在心直、 心正。官心不正,必然败坏党风政风,伤害党心民心。党 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要有恭敬之心、恪守之心、敬 畏之心,慎独、慎微、慎初、慎权、慎好、慎言、慎行。 远离乌烟瘴气,摒弃市侩世俗,不搞投机取巧,更不能蝇 营狗苟利欲熏心、结党营私包藏祸心。在公文写作中,说 完反面典型,后面可以接“八项规定”等内容。 8.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 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 独伤心。” 释义:单薄的帏帐照出一轮明月,清风吹拂着我的衣 襟。形容一种孑然一身、清风两袖的气质。 用法提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辟“清风时评”栏 目,针对中央重要反腐倡廉法规条例出台、重大典型案件 查处、作风突出问题纠正、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撰写评论 文章,用事实说话、让理性交锋,通过鞭辟入里的分 析,针砭时弊,助力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 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败、纠“四风”,激浊扬清,使 清廉、清爽、清新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新境界,一种触手 可及的新感觉,一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在公文写作 中,将这联诗放于一文之首,可以起到“起兴”的作用。 9.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出处:明·于谦《入京》。 原文:“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 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释义:两手空空进京而去,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表 现了诗人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铁骨。成语“两 袖清风”最早见于此诗。 用法提示: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 风,贿赂公行,所以他的很多诗作都为此而发。在那攀龙 附凤、趋炎附势的世道里,于谦能做到“两袖清风”,的 确难能可贵,很是值得我们学习。人民公仆不只是一个汉 语词语,它更是指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排忧 解难的党政干部,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和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是应有的优秀品质。无论是在本地工作,还是去 外地交流,都要行得正、坐得端,正如那句俗语所 说:“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影子斜。” 10.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出处:清·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原文:“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 要义,而其本在于养廉。” 释义:要兴国安邦正百官,首先必须除恶扬善,扶正 祛邪,弘扬正气。“激浊扬清”是一个成语,出自刘劭 《人物志》:“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 用法提示:这封信是顾炎武写给他的外甥徐元文的。 大人物的外甥也是大人物,这位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的状 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其实“其本在 于养廉”这句也很重要——其根本在于培养并保持廉洁的 美德。只是三句全用未免太长,不过还要视文章篇幅大小 决定。“激浊”和“扬清”是两个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动 词,可以看到,和不良风气与恶势力做斗争,绝不是吹吹 风、挠挠痒,必须有敢作敢为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冲劲、 舍我其谁的担当。党员干部是否能做到正字当头、一心为 民、秉公办事,是很多场合都会讨论的热点问题,“激浊 扬清”“养廉”都是很好用的词。 11.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出处: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原文:“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 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 不染心。” 释义: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 的心境。形容我们的心也应该如同这莲花一般,不染尘 埃。 用法提示: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其声势曾一度压过 儒家和道家。而唐代诗人和僧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尤其 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这首诗就是孟浩 然游大禹寺义公禅房后,写给义公的。诗中不仅有自然风 光,也有如莲之心。在公文写作中,说到廉洁自律的时候 一般都会用莲花作喻,而且这联诗不算常见,很有“追 新”的效果。比如,“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自然 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 12.时人谩把廉名道,此水由来不为名。 出处:明·祁顺《廉泉亭》。 原文:“山下流泉自古清,百年华构几经营。时人谩 把廉名道,此水由来不为名。” 释义:当时的人都说这井水清澈,有廉洁之姿;殊不 知,这井水从来就不在乎这些虚名。比喻:廉洁是发自本 心的,是没有功利色彩和求名心思的。 用法提示:廉泉亭确有其亭,就在安徽合肥包公祠。 明朝的时候,有人在祠中的古井上盖了一座六角攒尖亭。 据说,曾经有个太守喝了这口井里的水之后,头痛不 止,因为他是一个贪官,所以人们就把这口井叫作“廉 泉”,把那座亭叫作“廉泉亭”。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 可以用来阐释廉洁问题的两个方面——心与名。比 如,“时人谩把廉名道,此水由来不为名。”真正的廉洁 是发自内心的,倘若追求廉洁之名,则变了味道。 13.男儿欲到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出处:明·杨继盛《言志》。 原文:“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 到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释义:大丈夫若想芳名永传,第一就是要建立功名而 不应该贪图钱财。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为金钱所动的 清高傲骨。 用法提示:凌烟阁是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 像的高阁,有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可惜毁于战 乱。发起的是李世民,画像的是阎立本,题字的是褚遂 良。到了后来,凌烟阁已经变成了一种功成名就、流芳千 古的意象,如李贺的“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 侯”。杨继盛则强调,“第一功名不爱钱”。在公文写作 中,这联诗可以看作成为领导干部的必要条件、底线。比 如,“男儿欲到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廉洁自律是 为官从政的底线。 14.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出处:东晋·吴隐之《酌贪泉》。 原文:“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 当不易心。” 释义: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贪 泉水),也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比喻:贪与廉 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与外界环境无关。 用法提示:这里有一个关于“贪泉”的传说。晋安帝 时,吴隐之被派到广州去当刺史,路过石门(今广东省南 海区西北)时,遇到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当地人说,这 泓泉水名叫“贪泉”,因为即使是清廉之士,只要一饮此 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吴隐之不信,他喝了贪泉的 水,表示自己清廉为政的决心。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重 在强调个人清廉方面,尤其是个人与外界的对比,用的时 候需要注意。比如,“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无论 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 事,清清白白为官,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党,无愧于人 民。 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处: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释义: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 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现在多用来强调自律。 用法提示:这篇文章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成为后世无数人的座右铭。 作为一位资深的理学家,周敦颐能够写出如此“小清 新”的文字实属不易,更值得我们品读和珍视。在公文写 作中,这两句并不一定要一起出现,相比之下,“出淤泥 而不染”用的频率比较高。而且可放段首,也可放句中。 比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心有定见、行不 越矩,始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自省和自律。再比 如,古人多能始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的清廉操守。 16.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原文:“勿谓无知,居高听卑;勿谓何害,积小成 大。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释义:享乐不可极度,极度就变成悲哀;人欲不可放 纵,放纵就变成灾难。强调凡事不能过度。 用法提示: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成语“乐极则悲”。 《淮南子·道应训》载:“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根 据事物的发展转化规律,一件事物一旦发展到了巅峰,必 然要向相反方向转化。一个人的欲望不能太过于放纵 了,纵情声色,则疾病缠身;纵欲贪财,则要受牢狱之 苦。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无疑要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 面,用“过犹不及”的道理来告诉领导干部不可寻欢作 乐、恣情纵欲。比如,“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 纵,纵欲成灾。”不能太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要学会克 制自己,收敛自己的心性。 17.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原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 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 而生怨。” 释义:贤能之人,财产多了就会损害他们的意志;愚 庸之人,财产多了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比喻:过多的财 产,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用法提示:司马光曾写过一本家训,名叫《家 范》,基本都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德的精华所在。在公文写 作中,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提倡大家树 立正确的“财富观”,不要为财而做出一些越线出格的事 情。比如,“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 过。”在金钱、权力的诱惑下,党员干部要自觉、自警、 自重,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18.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出处: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二)。 原文:“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此地果摧轮,全 身以为宝。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但勖冰壶心,无为 叹衰老。” 释义:心中一定想着冰清玉洁、努力工作,不要为年 老而哀叹。比喻:为官要清正廉洁。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对那类到老无为、 不能善始善终、破罐子破摔等问题倒是很有针对性的,写 文章的时候不妨谈谈。比如,“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 老。”“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 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 着、得实惠的实事。 19.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出处:北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 原文:“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 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 释义: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 人民的盗贼。比喻:廉洁与贪赃势不两立。 用法提示:包拯一生廉洁公正、秉直刚毅,不附权 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疾恶如仇,与贪官污吏更是势 不两立,由“贪者,民之贼也”一句便可窥知一二。在公 文写作中,这两句话最适合用来褒廉贬贪,后面的内容可 以是廉洁的好处、贪赃的坏处,党内生活、社会风气等。 比如,“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腐败之风 盛行,必将影响社会风气、影响经济发展、影响整个大 局。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共产党员必须清 正廉洁。 20.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出处: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原文:“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 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 以言,弗贻以财。” 释义:贤明者与有智之士对于子孙,留给他们有教益 的话,而不是留给他们财产。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大 程度上会影响下一代,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用法提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有的官员为了 给子孙积攒钱财而身败名裂,有的商人为了给子孙积累财 富而劳累致死,王符便对这一现象提出质疑。以前那些书 香门第、名流世家,都会有自己的家训,如颜之推的《颜 氏家训》,注重家教而不在意财物。在公文写作中,“为 了后代”也是官员收受贿赂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说到 反腐倡廉的时候,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贻之以 言”的观点。比如,“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 言,弗贻以财。”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积极地为子女创 造精神财富,而不是努力为子女留下过多的物质财富,致 使子女滋生懒惰心理,坐享其成。 21.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王昙首传》。 原文:“(王)昙首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闺门内 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亦不得以为饰玩。自非禄 赐,一毫不受于人。” 释义:只要不是俸禄或者赏赐,一分一毫都不会接受 别人的。形容清廉之德。 用法提示:唐代前期是修史的“黄金时期”,相继问 世了八部断代史书,号称“唐修八史”,而且全部在“二 十四史”中。其中,六部官修,两部私修——李大师和李 延寿父子所修的《北史》和《南史》。在公文写作中,这 句话可以作为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的一条要求,后面 的内容可以是关于自律的,也可以是强调“防微杜 渐”的。比如,“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一个人能 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 己。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 造。 三、谨慎(谦虚) 1.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 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 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严重的事都是以轻微的事为开端的,重大的事 都是以微小的事为源头的。比喻:忽视小处可能会酿成大 祸,要谨言慎行。 用法提示:从来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 一到二”“从浅到深”……反过来就不成了。一个人、一 个单位、一个国家都要防微杜渐,在发现问题的苗头 后,都应该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防止小问题酿成大祸 患。这句话对当前党员的个人修养具有重要的启迪。加强 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必须要从细 微之处开始,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 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然后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 政治清明。在公文写作中,在说到严肃党内生活、扭转党 内风气的时候,可以用此句来起兴,引出下文。 2.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 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 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 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比喻:不注意小事细节,可能会 出大乱子。 用法提示:小小的蚁穴、细细的针尖都能“兴风作 浪”,乍听起来,还真有些匪夷所思。不过,也正是这种 略带夸张的手法,深刻地告诫了后世之人,事物微小的渐 变中往往孕育着巨大的质的飞跃,要对小事小节保持足够 的清醒认识,虑于微,防于小;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 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 杜渐。无论是处理工作还是个人作风,都要谨小慎微。在 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要求,比如,要牢记“堤溃 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在一 点一滴中完善自己,谨慎做人做事,时刻保持公仆本色。 3.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 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 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明智的人,能够注意到细微之处,善于发现事 物的根本。“几”,通“机”,指事物变化的因由、征兆 等。 用法提示:有人说“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以 及“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堤溃蚁孔,气泄针 芒”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陈列传》,这也没什 么问题,因为范晔在《陈忠传》中收录了他的《清盗源 疏》。但是,陈在前,范在后,所谓“出处”,应取前 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从反面说的,用于警 戒;“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是从正面说的,用于引导。 不过,两者的“用武之地”是一样的。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 其大。” 释义: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从细微处着手。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把简单的事情弄得 复杂,有的人会因为忽视细节而功败垂成。就拿反腐倡廉 来说吧,只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 不足,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 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 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果篇幅允许的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一句也 可以加上。 5.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原文:“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 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 魏。”西汉·刘向等《战国策·魏策一》也有收录,先后 未定。 释义: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东西虽 轻,积攒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 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用法提示:文中的“臣”是张仪自谓,这是张仪对魏 哀王说的话。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 成大问题。“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也是这个意思。无 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 抓”都是一以贯之的治理思路。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 击会所歪风,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 动展示出共产党人不弃微末的决心。在公文写作中,这句 话提醒我们要注意苗头,尤其是不好的苗头,可以用于客 观说理,或者对一系列的现象进行总结,后面可以是举例 子,也可以是正面的解决办法。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 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 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释义: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 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比喻:不良的 嗜好、习惯一旦养成,日后可能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用法提示: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良细节积 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的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 沉溺于某种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于困顿。这是欧 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对五代兴衰发出的感慨。在公 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忽视小的 细节,二是不要不注意平时。“忽微”提醒我们要做到慎 独慎微,不要以为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通往腐败的 不归路往往就是从细节开始的。“所溺”提醒我们要 勤“正衣冠”,一天一次是不够的,需要“每日三 省”,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就能收到防微杜渐之 效。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小 雅·小旻》。 原文:“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 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释义: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 样,如若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 谨慎。 用法提示:这一段中就有两个成语,“暴虎冯 河”和“战战兢兢”。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多用于权力 使用、廉政建设等党建方面,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习惯、 一种要求。比如,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实为人民所赋 予,为官者实为人民公仆,要做到“战战兢兢,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在其位、谋其政,时刻警惕,处处小 心。 8.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赵策二》。 原文:“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 轻敌。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释义:贤良的人,责任重大而做事谨慎;聪明的 人,功劳伟大而态度谦让。这是在告诉我们一种为人处世 的道理。 用法提示:这是秦攻赵前,苏秦对秦惠文王嬴驷说的 话,他希望嬴驷能够做个贤者,做个智者。可惜,后来苏 秦坚持“合纵”策略,反过头来对抗秦国。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个人的修养上,也可以用在成绩取得 之后的勉励上。比如,“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 顺。”越是身居高位,越要在心里装着一个“谦”字,做 到欲有所止,行有所忌。 9.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出处: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原文:“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 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 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释义: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大道本来就在身 上,还去何处求?比喻:目不见睫,人之无识;有道在 身,不必向别处追求。 用法提示:这首诗的背后是四位大诗人之间的公案。 长庆年间,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争夺“首荐”名额。时 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出了一道试题,二人进入决赛。结 果,徐凝被评为第一,位居第二的张祜就气鼓鼓地去了池 州,向正担任刺史的杜牧抱怨。杜牧一听,便写下这首诗 安慰张祜,顺便表达对白居易的不满。在公文写作中,颈 联的这句反问最有价值,它可以是对现状的逼问,也可以 是对自己的反省。比如,“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 何求?”在地方工作中,不能忽视最简单的规律,忘记最 根本的原则,在大步朝前走的时候,我们始终要保持自己 的初心。 10.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出处:《孝经·诸侯》。 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 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 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释义:居于上位而不骄横,虽然位高却没有危险;控 制礼节谨守法度,虽然满盈也不会漫溢。比喻:谨慎有 度,谦虚有节,可以避免灾祸。 用法提示:《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不详,似 非一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写道,该书是孔 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这种说法是 目前大家都比较认同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 要求为人处世要谨慎有度、谦虚有节,还可以用在廉政教 育方面。比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 不溢。”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 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加倍付出努 力,努力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1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九十二回《陈敬 济被陷严州府吴月娘大闹授官厅》。 原文:“月娘听见大姐吊死了,敬济娶唱的在家,正 是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率领家人小厮、丫鬟媳妇七 八口,往他家来。”所以也作“冰厚三尺,非一日之 寒。” 释义: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 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 的。 用法提示:平心而论,《金瓶梅》中不乏名言警 句,很多我们现在都还在用。不过,这句话却不是兰陵笑 笑生的原创,他也是改自东汉王充《论衡·状留》:“河 冰结合,非一日之寒。”在公文写作中,按照一般习 惯,这句话多是贬义,用来形容不好的事情。比如,“冰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对 于“四风”问题,我们要态度鲜明,必须抓常、抓细、抓 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12.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出处: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枯鱼过 河泣》。 原文:“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 教慎出入。” 释义:写封书信给鲂鱼和鱮鱼,告诫它们出入都要小 心谨慎,别再大意。比喻:万事小心,免得遭遇祸难。 用法提示:《枯鱼过河泣》是一首作于东汉末年的汉 乐府古诗。汉乐府古诗很少有诗题,一般都以第一句作为 诗题,就像这首。这首诗以鱼拟人,警告人们行动要小心 谨慎,以免招来祸患。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尤其适用于 那些身居高位之人,提醒他们谨慎用权、小心用钱。比 如,“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反面典型是最有力的 警示,可以让党员领导干部知敬畏、明底线、受警醒。 1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 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成语“君子慎独”即出自 于此。 用法提示: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 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而 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对 象多是领导干部,多用在有关修身、党建方面的文章 中,侧重于谨慎和反省,就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 愧。比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很多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 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 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 14.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 出处: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十三年》。 原文:“臣(公孙圣)闻:‘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 亡。’臣好直言,不顾于命,愿主图之。” 释义:善于撑船的人定会淹死,善于作战的人定会阵 亡。比喻:有本领的人会因疏忽大意而招致灾祸。 用法提示:公孙圣,不是《水浒传》中的公孙胜,他 是夫差的谋臣之一。不过他的“直言”并没有唤醒夫 差,反而被夫差处死,尸体扔在胥山之下。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可以作为“艺高人胆大”的补充,即技艺越是 高超,就越需要谨慎,环境越好,越需要小心。比 如,“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在工作中敢作敢为、 锐意进取的同时,在做人上也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另 外,“好战者必亡”一句还可以用于提倡和平发展等方 面。 15.好船者溺,好骑者堕。 出处: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 梦》。 原文:“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 祸。谀谗申者,师道不明。正言切谏,身死无功。” 释义:喜欢乘船的人往往会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 会摔伤。比喻:擅长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 意,遭到意外的失败。 用法提示:这段话也是公孙圣对夫差说的话,那为什 么和《吴越春秋》中的不一样呢?因为两本书的作者不一 样,虽然都是记录几乎同地方、同时期的历史,却也会在 文字上稍有不同。毕竟,“史记”不是照片。在公文写作 中,“好船者溺,好骑者堕”与“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 亡”意思相同,用法也相同,当然,后者还可以用于和平 方面。比如,“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在现实生活 中,如不引起重视、防微杜渐,这样的问题就会不断出 现。 16.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 原文:“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 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 细,以致其大。” 释义:禁止事情于开端时容易,抢救事情于终结时困 难。比喻:小节易制,大错难救。 用法提示:这是东汉太常丁鸿写给汉和帝奏疏中的 话,同时也告诫我们,小节易制,大错难救,任何事物都 有一个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从事情小的量变开始阶 段就入手矫正,才不会酿成不可救药的质变后果。这句话 的意思有点儿像“扼杀在摇篮里”,就是还没等某种事情 发生或者某种势力发展起来,就把它消灭掉,使它消灭在 萌芽的状态。所以,在公文写作中,它的应用对象也可以 是作风等问题。 17.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经解》。 原文:“《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 里。’此之谓也。” 释义:君子开始时就应特别仔细谨慎,因为开头相差 虽仅有毫厘,结果就会相差千里。比喻:开始时虽然相差 很微小,结果也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用法提示:《礼记》说是“《易》曰”,但是现存的 《周易》中并没有这句话。千年沧桑而过,不知道我们到 底错过了多少。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陈述防微 杜渐的道理,警告大家防贪、防腐、防滥用权。比 如,“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党员干部要自 架“高压线”、自设“防火墙”,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 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 怀律己之心。 四、风气 1.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出处: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原文:“虽复体元立教,眚灾耀知远之书;顺时宰 物,宥罪发精微之典。而况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释义:轻薄浮靡的风气很容易蔓延,淳厚质朴的习尚 很难恢复。意在提醒:对浮薄的风尚应防微杜渐,在轻薄 浮靡之风刚开始时就将其刹住。 用法提示:好风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共同努 力、长期作用的结果。这个道理众所周知,但是如果平铺 直叙地说出来,印象不够深刻,也没有多少美感。在公文 写作中,用这句话“起兴”,除了一箭双雕,还能体现作 者的真情实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原文:“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 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 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释义: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 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 里,就能得到健康成长;处在污秽的环境里,就会随着污 秽环境而变坏。 用法提示:这句话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 相近,但范围不同。“蓬生麻中”一句是讲大环境,讲整 体风气、氛围。一般来说,大环境好了,人自然也就好 了;相应地,大环境的塑造,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 力——这句话,可以从这两方面去运用。 3.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 渊》。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 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释义:为政者行为端正做出了表率,谁还敢不端正 呢?比喻:好的风气需要上面带动下面。 用法提示:正,是一种当政者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为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一个“正”字。在 上者必须“正”字当头,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以上率 下,形成良好的作风。 4.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杂言》。 原文:“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 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亦与之化矣。” 释义: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香草 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已经和 香味融为一体了。比喻:好的环境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好。 有成语“兰芷之室”,或作“芝兰之室”。 用法提示:兰草与白芷,都属于香草,是屈原的最 爱。《离骚》中有:“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 茅。”兰草与白芷也是好人、善人、贤人的代名词,这种 人多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相应地,政治生态好,人心 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 生。一个地方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的 政治生态。而且,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 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的代 价。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杂言》。 原文:“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 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臭,亦与之化矣。” 释义:和素质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渍鱼 的店铺,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渍鱼是 臭的了。比喻:坏的环境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坏。成语“鲍 鱼之肆”便是由此而来。 用法提示:“鲍鱼之肆”有多臭呢?据说秦始皇在巡 游的路上去世,赵高、李斯等人心怀鬼胎,秘不发丧。但 是当时正值夏天,他们怕被人闻到尸体腐烂之后的臭 味,便买了许多咸渍鱼堆在车里,以掩盖尸体的味道。在 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于时下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是 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是“兰芷之室”,用不好就 是“鲍鱼之肆”。站在监管的角度,要对那些乌烟瘴气、 不健康的信息进行及时屏蔽,要对散播不利于未成年人身 心健康内容的平台进行严加打击。站在供给方的角度,要 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推送内容。 6.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原文:“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 也,独设刑法以守之。” 释义: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圆政令贯通划 一。形容国家万众一心。 用法提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 心,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六合同风,九州共 贯”是做不到的。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 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 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各方面党 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向党委报告工作。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可以用于坚定信心、展望未来。 7.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出处:元·王冕《白梅》。 原文:“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 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释义: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开放,不与 桃李凡花相混同。比喻:不同流俗。 用法提示:王冕对于梅花可谓是“情深似海”,不是 墨梅,就是白梅,因此被后世称为“梅痴”。在公文写作 中,这联诗可以与“出淤泥而不染”相互替换着用,都表 示:好的风气我们要积极接受,坏的风气我们要坚决抵 制,不管别人如何,先管好自己。比如,“冰雪林中著此 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党 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使我们党自 身“硬起来”。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出处: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原文:“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释义: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比喻:安贫乐道。 用法提示:黔娄是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道家 学,曾著书四篇,取名《黔娄子》。他虽家徒四壁,但洁 身一世,正是陶渊明的偶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富贵”的不仅是黔娄,也是陶渊明。在公文写作中,这句 话可以作为党员干部和那些身在重要岗位上的工作者们的 一条标准或者要求,要求他们不怕物质上的贫困,只怕自 己信念不坚,只怕社会风气不好。比如,知识分子需要不 断完善人格与精神操守,只有秉承古人“不戚戚于贫 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洁,才能不为利益所惑,坚守自 己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滕文 公上》。 原文:“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 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 子。” 释义: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 且往往搞得更厉害。形容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用法提示:这个道理是孟子前后很多人的共识,《礼 记》中说过,《墨子》中说过,《资治通鉴》中也说过。 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也常被写作“上有所好,下必甚 焉”,对象当然是“在上”之人,领导干部自不必说,也 可以是家长、教师等对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人。比如,“上 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加强作风建设,各级领导机 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带头意识,时时 处处严要求、作表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0.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 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 出处:北宋·苏辙《论台谏封事留中不行状》。 原文:“然臣闻帝王之治,必先正风俗。风俗既 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 自弃而为恶。” 释义:风俗环境已经充满正气,那么即使是中等以下 的人也会自勉向好的靠近;周围环境败坏了,就算是中等 以上的人也会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形容风气对人的影响。 用法提示:苏辙远没有他的哥哥苏轼的名气大,但是 他谨慎持重,在政治这条路上,却比苏轼走得远,最后成 了副宰相。苏辙的文章写得还是相当不错的,不然也不会 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 的重点不在于风气是如何形成的,而是说风气对于大多数 人的重要性。比如,“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 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所以,管理 国家,“必先正风俗”,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 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1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 仁》。 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 释义: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 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形容君 子爱财,取之有道。 用法提示:由此可见,孔子并不反对追求财富,他认 为“欲富恶贫”是人的一种共同的普遍的倾向,他考虑到 了“欲富恶贫”的人性前提,承认人们追求财富的必然性 和合理性。在公文写作中,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很人性化的 道理:我不是反对你获取钱财,要求你一直过着“苦行 僧”式的生活,而是说钱财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比 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必须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 12.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出处: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岳飞传》。 原文:“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 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释义:文官尽心国事,不贪财物,武将保卫江山,不 怕牺牲,天下就太平了。形容文武官员能达到这种境 界,天下自然太平。 用法提示:岳飞不仅会行军打仗,而且他对整个宋朝 的弊端也有深刻的认识。在公文写作中,在说到一个地方 各级、各部门的整体官员的时候,引用这句话最为合 适,要求大家各司其职、忠于职守。比如,“文臣不爱 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要把不同改革责任主体 的责任划分清楚,落实到位,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又相互协作配合。 13.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至公》。 原文:“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 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 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 也。’” 释义:办理公事的时候,不考虑经营家里的私事;在 办公的地方,不谈论生意经。比喻:给公家做事,不能考 虑个人的事,不能讲私利。 用法提示:《说苑》也叫《新苑》,是一部古代杂史 小说集,里面有的是刘向写的,有的是他收集整理的。后 来渐渐散佚,又由北宋曾巩再次搜辑。在公文写作中,这 句话可以用来要求公职人员恪尽职守、公私分明,不能公 私不分,甚至中饱私囊、以权谋私。比如,“治官事则不 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 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坚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绝不能越 雷池一步,否则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14.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 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出处: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 原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 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 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 来?” 释义:一根丝,一粒米,都关系到我的名誉节操;一 厘钱,一毫争,都是民脂民膏。少收一分,老百姓受惠就 不止一分;多取一文,我的为人就不值一文。 用法提示:张伯行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谥号 为“清恪”,是后世官员理应学习的楷模。在公文写作 中,这段话可以用到“民之脂膏”一句,也可以全用,重 在提醒党员干部,不要在“小节”上疏于防范,一丝一 粒、一厘一毫积攒得多了,便是贪;还可用以提醒领导干 部“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因小失大。比如,“一丝一 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 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贪腐思想的口子一 旦打开,那就可能一泻千里。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 到慎独、慎初、慎微。 1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出处:北宋·苏轼《赤壁赋》。 原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 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释义: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 求取。形容一种觉悟,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用法提示:这是宋神宗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谪到黄州时所作,记叙了他与朋友们月夜泛舟、畅游赤壁 时的所见所感。因为后来苏轼又游赤壁,写了一首《后赤 壁赋》,所以《赤壁赋》也叫《前赤壁赋》。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条规定,即不是自己的,就不要伸 手,就连一毫的东西都不要拿,不然积少成多,悔之晚 矣。比如,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 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而这样的滑坡和动摇,往往是从小 事开始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 16.进则天下仰,已之能晏然。 出处:唐·陶翰《赠房侍御(时房公在新安)》。 原文:“志士固不羁,与道常周旋。进则天下仰,已 之能晏然。褐衣东府召,执简南台先。雄义每特立,犯颜 岂图全。” 释义:当他身处高位时,能够受到人民的敬仰;退位 之后,也能心平气和。形容一种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 用法提示:陶翰这个人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他的边 塞诗写得非常好,一句“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为他 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作为一条 要求,希望能够形成这样的一种风气:在其位时,便谋其 政,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不在位时,便两袖清 风,晏然处之,不留遗憾。比如,“进则天下仰,已之能 晏然。”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 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 17.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出处:商·姬昌《周易·家人》。 原文:“象传:‘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 物,而行有恒。’” 释义:君子说话有根据,有实在东西;做事有恒 心,不半途而废。比喻:言行有明确的目标,以诚信为 本,坚定忠实地履行诺言,使自己的言行相统一。 用法提示:说话要有实际内容而不能假、大、空,要 有实际内容就必须实实在在地对事物做一番调查研究;做 事应该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就必须意志 坚强,心志专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批评那 种言之无物、行动无常的人或者现象,也可以作为一条标 准、一条要求,用来教育青少年或严肃党内生活。比 如,“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领导干部作为“关键 少数”,理应是社会的楷模,其德行善举具有示范带动作 用,所以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物,行止有常. 五、用人(组织、干部) 1.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出处:北宋·欧阳修《乞补馆职札子》。 原文:“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 谋。” 释义:善于用人的人,一定要使有才能的人竭尽自己 的力量,使有见识的人竭尽自己的智谋。 用法提示:欧阳修一生注重提携后进,曾做过礼部贡 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相当 一部分人才:苏轼、苏辙、曾巩等人,都是他的门生。在 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强调的主要是如何用人,如何做 到“善用人”,即用人导向的问题。对象应该是领导干部 或组织部等与人才有关的部门。比如,“善用人者,必使 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对干事的干部要及时大 胆用起来,让干部看到只要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组 织上是不会埋没的。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出处:唐·魏徴《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 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释义:选拔有才能的人并加以任用,选择正确的意见 并加以听取采纳。强调要选贤任能,从善如流。 用法提示:每个人的特点不同、特长各异,领导者用 人的关键在于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 拙。在用人中,还有一个“特殊人才”的问题。曹操曾在 《推恩令》中表达了他“唯才是举”的观点,并列举了十 二种“偏才”。当时的“偏才”与现在的虽然相差甚 远,但是对特殊人才的重视和任用,应该是一样的。在公 文写作中,常说到人才就是人才的意义、人才的作用,但 也可以写一下其他的内容,如“如何对待‘特殊人 才’”等,也能体现领导的认知。比如,“简能而任 之,择善而从之。”给“特殊人才”们一个发挥和施展的 舞台,既有利于这些个体的发育成熟,用人单位和社会也 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3.瞻山识璞,临川知珠。 出处:东晋·葛洪《抱朴子·行品》。 原文:“夫惟大明,玄鉴幽微,灵铨揣物,思灼沉 昧,瞻山识璞,临川知珠。” 释义:远望高山能够认出璞玉,临近河流能够知晓珍 珠。形容人要有识人之明。 用法提示:“抱朴子”不仅是一部书名,还是葛洪的 道号。葛洪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学家,后来隐居罗浮山炼 丹,留下不少珍贵的药方,所以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在公 文写作中,这句话中的“璞”和“珠”可以用来指代人 才,所以可以用作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不要浪费人才方 面的要求。比如,“瞻山识璞,临川知珠。”培养忠诚干 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体系,组织部门 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知事识人、知人善任的专业能力、 专业精神。 4.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 欲专。 出处:北宋·司马光《稽古录》。 原文:“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 适,任之欲专。采之博者,无求备于一人也,收其所 长,弃其所短,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矣。” 释义:用人的方法,在于广泛地收纳选拔,精准地辨 别甄选,委派合适的任务,根据各自的专长任用。这是选 人用人方面的四条标准。 用法提示:早在北宋,司马光就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