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治理主题预备(忧患意识、提前谋划)古语集锦(20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治理主题预备(忧患意识、 提前谋划)古语集锦(20条)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原 文:“《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 患,敢以此规。” 释义:即使处在安乐的环境中,也要想到可能有的危 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才可以避免 祸患。强调:无论何时都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用法提示:《书》即《尚书》。《尚书·商书·说命 中》有载:“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左丘明对 其进行了加工整理,就变成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 备无患”。安全,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生存和 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是个人幸福、社会稳定、国家繁 荣的重要前提。在公文写作中,凡是涉及安全的问题都能 用到这句话。比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 患。”我们要树立“大安全观”。另外,在一些规章制度 出台之前,也可以用到这句话。比如,“居安思危,思则 有备,有备无患。”为有效防止xx情况发生,特制定此制 度。 2.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出处:商·姬昌《周易·既济》。原文:“水在火 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释义:君子会提前思虑祸患的发生,然后事先采取预 防措施。“豫”,通“预”。类似还有《乐府诗集·相和 歌辞·君子行》和曹植《君子行》中的“君子防未然”。 用法提示:这一句后来变成“防患于未然”,更为家 喻户晓。“防患于未然”出自清石玉昆《龙图耳录》第六 十二回:“他是单身行人,怀内又揣着四封银子,自 古‘君子防患于未然’。”在公文写作中,安全问题,再 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尤其是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更 要“思患而豫防之”。 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原文:“凡事豫 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 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释义: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 功,不然就会失败。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 系,今指事先做好计划或准备。 用法提示:这句话现在一般都写作“凡事预则立,不 预则废”,因为古代“预”“豫”有时是不分的。这是古 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底线思维”一词在公 文写作时也可以用。虽然这样的“因果关系”说得未免有 些绝对,但是事先做好计划或准备总是好的,起码成功的 概率会大一些。在公文写作中,要注意这句话中的两个着 力点。着力点不同,后面接的内容自然就不一样。所 谓“预”,就是预知、预见、预防、预备,后面可以接事 前准备的想法、措施;所谓“立”,就是立住、站起、成 功、胜利,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对事情的详细展 开,“预”会如何,“不预”又会如何。 4.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出处:唐·白居易《太平乐词二首》(其一)。原 文:“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 平。” 释义:丰收年景也要节俭,太平时期更要防范战争。 比喻:提前预备,早做防范。 用法提示:治国理政和上班工作不一样,上班工作还 有个双休呢,治国理政却是一刻也不能懈怠。这联诗主要 说了“俭”和“兵”两个方面,但是在公文写作中,我们 仍然可以由此回归到那个问题——忧患意识。比如,“岁 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但是不能忘记,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 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资 源,每一分财力、物力。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强军的重要 性自不待言。 5.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出处:北宋·苏轼《晁错论》。原文:“天下之 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 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释义: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 不安定因素。比喻: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及时解决问题。 用法提示:晁错是西汉景帝时期的一位政治改革 家,因力主“削藩”而直接导致“七国之乱”,后来被 杀。苏轼博学多才,除了诗词歌赋,尤其喜欢写人物评 传,《晁错论》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篇。一个国家、一个 社会、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威胁,往往不是突 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觉、缓慢 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提 醒广大党员干部,时刻擦亮眼睛,保持警惕。比如,最糟 糕的情况就是:“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 忧。”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 灵活应对。 6.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出处:战国·商鞅《商君书·更法》。原文:“语 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 可与乐成。’”西汉·刘向等《战国策·赵策二》中也有 相同的话。 释义:愚昧的人在事情已经成功之时仍然不知道事情 已经结束了,而有智慧的人未雨绸缪,在事情还没有发生 之前就能预测到结果,从而成功。多用于强调人对事要有 预见。 用法提示:“知”在古代可以说是“身兼二职”:一 是作“知道”讲,二是通“智”字。这句话的道理是:有 的人懵懵懂懂,办事时糊糊涂涂,事情结束了也不知事情 是什么时候做完的、是怎么做完的;就算是成功,也是侥 幸的。而有的人,则虑事深远,在事先就已预见到事情将 会如何发展,从而制定出方略,这样的人更可靠,办事成 功的希望也更大。在公文写作中,无论是为人还是处 事,无疑都要选择第二种,深谋远虑、治于未病、经略将 来。比如,“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什么时候 都比别人早想一些,什么事情都比别人多想一步,或许就 能在问题出现之前将其解决,用更少的成本换来更大的成 绩。 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 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 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强调:要有忧 患意识,凡是提前做准备。 用法提示:中国的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之一便是时间 的哲学。古人主张,要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 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 未得之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就已经晚了。推而广之,处理 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可以描述当今经济形势,也可以描述党建。比 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 各种问题,我们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另 外,“下先手棋”这四个字也是经常用到的词汇。 8.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出处:商·姬昌《周易·系辞下》。原文:“是 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 安而国家可保也。” 释义: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 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 乱。强调:当政者要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 运的困难和危险时刻保持警惕。有成语“安不忘危”。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应用对象应该具 有一定的高度或者普遍性,最好是那种稍有疏忽差池就可 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比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 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我们的态度,更是我们的价值 观。而推动国家发展,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 量。 9.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尽心 上》。原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 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 也。” 释义:一是君子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比喻:防患于 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君子 要远离危险的地方,比喻: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 地,要及时离开。 用法提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对“知命者不立 乎岩墙之下”的改写,意思是一样的,而且更通用了。在 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也有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事发前的 预防。比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消防安全一定要得 到重视,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能敏 锐发现问题的苗头。二是发现危险后的应对。比如,“君 子不立危墙之下。”不要忽视日常的“礼尚往来”,廉洁 自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10.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出处: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原文:“君子防未 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 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更早的还 有西汉·刘向《列女传·齐威虞姬》:“经瓜田不蹑 履,过李园不正冠。” 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 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比 喻: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成 语“瓜田李下”即出于此处。 用法提示:曹植似乎是那种“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我 自己不会去做”的人。他告诉别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 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