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和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应急管理信息化体 系和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 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号召。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 署,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导向,聚焦 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十项行动”。 未来五年,摆在我市应急管理部门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 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安 全与发展,服务保障“十项行动”。为此,应急管理部门 要聚焦体系建设和重点领域,聚焦公共安全“向事前预防 转型”的能力生成,聚焦制约职能作用发挥、影响应急事 业长远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难点问题,主动顺 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把散落在多元主体内的应急能力串成 线、连成片、形成面,加快构建符合现代化大都市治理需 要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从信息化视角看现阶段应急管理存在的不足 1.“难统筹”。组建应急管理部门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统 筹各类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工 作,但在实际中,应急管理部门无论手段、效力都缺 少“一竿子插到底”的权威力度和全链条盯办以及高频次 督办的量化能力。从横向看,应急管理部门肩负“三委三 部”办公室统筹责任,由于各行业领域均有主管部门,应 急管理部门很难深入行业具体业务中进行安全监管和应急 准备。从纵向看,由于应急管理部门不是垂管部门,市区 两级应急管理业务还需进一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2.“不系统”。应急管理业务多数仍基于改革前原责任 部门的流程链条,新的闭环机制尚不完善。行业主管部门 接受应急管理部门牵头部署的任务后,在本领域层层分 解,最后结果再层层汇总到应急管理部门,业务流程串联 多、并联少、决策链长,并且大多数需人工联动,部门横 向之间缺少统一工作平台。 3.“缺智慧”。智慧应用模式尚未完全建立,“无事不 扰、无处不在”的精准滴灌效果尚未完全建立。“拉网 式”检查、“地毯式”排查、全员上岗“热备”等人海战 术仍是主要手段,导致基层人员疲劳不堪,管理对象疲于 应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往往质量不高,现场处置层层 核报信息。 上述问题实际上是体系构建、机制运行和数字化转型 三个深层次问题在信息化方面的现象层表现。通过深入分 析、坚持问题导向,建设符合新时代治理需要的以信息化 为特点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呼之欲出,其标志性任务是 实现“向事前预防转型”。转变应急管理的事件驱动模 式,将“监测预警”嵌入式融合到“应急指挥”业务 中,实现关口前移、有的放矢,才能使应急管理工作统筹 更加有力,定位更加突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脱虚向实。 目前,应紧抓数字政府建设窗口机遇,坚决贯彻落实习近 平总书记“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讲话精 神,通过全域感知、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 段,深入思考适应现代化体系特征,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的运行模式和实现路径,从理念、原则、目标、路径、方 法和要求等各个方面打破原有认知,加速实现应急管理工 作目标、流程、成效评价向事前预防转型。 二、“量化+主动”是实现“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方法 针对适应现代化体系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市应急管 理局提出“一个理念引领,一个模型搭建,一个平台赋 能”的方法论。 1.一个理念引领。就是用“量化+主动”的理念来引领 应急管理工作。“量化”就是通过确定的数值量化不确定 的风险;“主动”就是主动工作到事件发生之前。因为 能“量化”所以能“主动”,越是现代化就越要强调关口 前移,转变以往只见“救火”风采、不见“防火”价 值,被动接报处理的事件驱动模式。 2.一个模型搭建。用一个几何模型高度概括和诠释新的 理念,据此搭建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可以用一个正四面 体和它的外接球来描述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支撑能力模 型。正四面体的4个顶端分别代表四类突发事件:自然灾 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分别对应 应急管理、公安、卫健三个牵头部门,其中应急管理牵头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两类突发事件。每一类突发事件都需 要从“感、知、行”三个层面形成内生能力开展体系建 设,四类突发事件的“感、知、行”可以整合为与四个顶 点等距的外接球。“感”是城市感知网络,包括物联感 知、视频感知、遥感感知、全民感知;“知”是数据分析 研判,“知”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应急管理现代化尤为重 要,要防止“感多知少”“数多无脑”;“行”是要设法 创建符合应急改革后的业务闭环和责任链条,并为这个链 条搭建信息化的高速通道。 3.一个平台赋能。按照“正四面体模型”,设立统一平 台作为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智慧载 体,在“行”的层面围绕“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