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及启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 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及启示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 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的命题以来,党不断深化 对“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并将其列为百年奋斗的 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着 重强调了“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紧密 联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初步形成了推进“第二 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并将其运用于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 体系的实践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 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总结和学习延安 时期党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深刻把握和推进“第二个 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借鉴意义。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 探索 1.目标设立: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 重大命题,认识到需要建立起文明先进的中国,从而更好 建设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第一,打破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文化形态。毛泽东指出,彼时中国阶段性的革命任 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必须坚持以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革除传统文化中的反动部分,在思 想文化领域推进社会形态的革新。第二,批驳非马克思主 义文化思潮。面对国内存在的不少反对曲解马克思主义、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以及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 和经验主义问题,毛泽东指出,应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总 结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 第三,发挥统一战线的凝聚力量。毛泽东非常重视党员干 部学习历史文化,并鼓励先进知识分子研究民族史,以此 凝聚民心。张闻天也认为马克思主义要求认识中国历史文 化的传统与特点,他指出“对于动员全国最大多数的人民 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定有很大的帮助。”改造与利 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团结抗战的局面、争取抗 日战争全面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2.样态创新:彰显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 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新文化应是将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有民族特点的、民族形式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 第一,新文化的民族性。毛泽东指出,新文化不应是割断 历史的文化,既要建立起同其他进步文化的相互吸收、相 互发展关系,又要注重与中华民族的特性相结合。整风运 动期间,毛泽东批评了部分党员干部“言必称希腊”的作 风,号召全党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 史文化,更加深入地认识和解决革命实际问题。第二,新 文化的科学性。党中央开展了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 传播工作,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并出版了党报党 刊、学习材料、领导人著述、社论文章、历史文化以及自 然科学类著作等出版物。第三,新文化的大众性。党中央 开展扫盲识字运动,利用传统经典作品让人民群众理解马 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党的政策方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 治觉悟和革命热情。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社团组织,改造和 利用深受人民喜爱的传统文化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 刻画革命抗战和人民劳动生产生活面貌的诗歌、小说、戏 剧等文艺作品。 3.内容转化: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延安时期,中 国共产党人构想了新民族文化体系的蓝图,力图建立起一 个适应中国革命历史特点和新范畴的民主主义的文化体 系。第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 合。例如,毛泽东、张闻天、艾思奇等人关注到中国传统 哲学中的“中庸”“知行观”等思想具有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共通点,通过重释和建构哲学观、本体论、辩证法等 范畴,形成了《大众哲学》《实践论》《矛盾论》等理论 成果。第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传统伦理道德观 相结合。扬弃与创新传统文化中的个人道德、家庭道德、 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增强了人民群众从思想上建立起与 国家、民族、革命等观念的联系。第三,推动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传统社会民俗文化相结合。摒弃陈规陋习,改 革婚姻制度,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推行新文字运 动,以半日校、夜校、冬学等形式进行新文字普及教育工 作;开展“二流子”改造运动,反对好吃懒做、为非作歹 等堕落价值观,宣扬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等纯良风俗等。 4.价值形塑:凝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核 心理念。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凝练了实事求是、群众 路线、独立自主的核心理念。第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与“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思想相结 合,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上,毛泽东运用“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等典故提出共 产党员应当做到“实事求是”。在延安干部会上,毛泽东 运用“有的放矢”的典故解释了“实事求是”态度的科学 内涵,并强调,共产党靠实事求是吃饭。第二,将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相 结合,形成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 上,毛泽东运用“草木皆兵”“宋襄之仁”等典故强调要 发动民众的力量获得优势、争取胜利。在党的七大上,毛 泽东运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 作待挖掘的“两座大山”,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提振人 民群众信心,鼓励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抗战工作。第三,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自作主 宰”等主体精神和德性精神相结合,形成独立自主的基本 原则。卢沟桥事变后,毛泽东和张闻天提出“独立自 主”的作战方针。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面对党内出现的 右倾机会主义思想,毛泽东等人坚持实行“统一战线中的 独立自主”原则。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坚持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方针后,毛泽东指出,还必须保持党在思想 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相对独立性。这为党在统一战线中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动员人民争取胜利奠定了思想基 础。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本 经验 1.逻辑向度:“第二个结合”驱动新的文化生命体发 展。“第二个结合”是造就和推动新的文化生命体发展的 内在驱动力。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把 以“第二个结合”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作为延安 时期的战略性课题,意图建设先进的新文化以服务于反帝 反封建的伟大事业。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挖掘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色资源,形成了新文化的精神标识和 独特优势。第二,打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隔 阂,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为党推动新的文 化生命体建设提供了方向引领。第三,“第二个结合”极 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还为新民主主义文 化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2.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领导与人民本 位。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领导与人民本位是推动“第二 个结合”的重要原则。第一,马克思主义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