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探索的基本特征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历史探索的基本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 性的认同意识,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聚而不散、历久弥坚 的重要助推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A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篇章,更是关乎中国国家共同体 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开启了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历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面 貌和前途命运。探究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特 征对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代各民族、全国人民和全体中华 儿女的大团结,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全面领导与多元主体协同相结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伟 大工程,中国共产党在开展这项工程中既注重发挥自身的 领导核心作用,又注重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使之兼 具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深厚的社会根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是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中华民族先锋 队的标准要求和建设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党带领广大人 民始终坚持积极抗战,广泛团结各民族共同打败了日本侵 略者,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党力挽狂 澜,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完整性最坚定的政治力量。新中国 成立后,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积极探索,是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党带 领各族人民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了共同繁荣发展,成为 引领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奇迹最成功的设计师和组织者。新 时代,A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命 题,并将相关理论和实践不断向前推进,各族人民在党的 领导下团结拼搏,“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继续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近代以来的 历史向我们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 团结,她以强大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成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关键性、主导性建设力量。因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障,只有党能将全体 中华儿女凝聚成万众一心、坚不可摧的共同体。推进多元 主体协同是必然要求。长征途中,党积极争取少数民族上 层和宗教界代表人士,留下了“彝海结盟”“单家集夜 话”“牦牛革命”“兴盛番族”等民族团结佳话。延安时 期,党聚集一批专家学者从历史学、民族学、哲学等方面 展开研究以重塑中华民族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派 出由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文艺工作者等组成的中央民族 访问团到各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帮助各民族 化解矛盾、疏通关系。新时代,A在论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时多次提到“各族人民”“全国人民”“全体中华 儿女”,他们既是对象更是主体,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界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予以极大关注并积极参 与,“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不 断形成和巩固。 二、坚守人民立场与立足时代主题相结合 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和民族在各时期 的奋斗目标、具体任务相结合,与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 适应,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立场,又重视围绕时代 主题讲求科学性,实现铸牢工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 机统一。坚守人民立场是凝聚合力的关键。我们党从创立 之日起就确立了人民立场和群众观点,并在革命、建设和 改革过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抗日战争时期,党将唤醒 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作为抗日救亡的必要前提,并 最终以强大的民众力量战胜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解放战 争时期,党以优良的作风和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解放 的使命担当赢得了广泛支持。抗美援朝时期,广大人民群 众踊跃报名参军赴朝作战,国内民众广泛开展生产建 设,以人民的力量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新时 代,共产党人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着眼于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中始终锚 定“人民”这个关键因素和终极目标,始终坚守人民立 场,始终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为了 人民又依靠人民,既领导人民又完全融入人民。立足时代 主题是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 社会跳动的脉搏,立足各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 主题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在成立之初根据近代以来中 华民族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客观实际,提出“达到中华民族 完全独立”的奋斗目标,根据少数民族受帝国主义和封建 军阀双重压迫的现实,提出实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 联合成一个整体一致对外。抗日战争时期,党顺应“抗日 救亡”的历史主题构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 族空前的大团结。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以“解放全中 国”的旗帜凝聚人民力量,并带领各族人民共创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家一穷二白的境况,党带领各族 人民奋发建设,快速恢复了国民经济,逐步建立起了现代 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 期,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 民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新时代,党围绕民族 复兴的主题,凝聚起共襄复兴梦的磅礴伟力,以复兴大业 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高涨。党 在其奋斗历程中始终根据中华民族的发展阶段、抓住各时 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汲取传统滋养与注重现实利益相结合 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既重视从优 秀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滋养,又重视满足各族人民的现实 利益需求,使之兼具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扎实的物质基础。 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 格,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优秀 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各民族通性和共性,是民族自尊心、自 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涵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宝贵资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国共公祭仪式撰写 《祭黄帝陵文》,呼吁建立“民族阵线”,我们党在延安 多次举办公祭成吉思汗的仪式,都是以共同历史记忆和文 化认同为纽带进行全民族抗日动员的举措。新中国成立 后,党和国家在国庆纪念日举办庆典活动,在南京大屠杀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在重要会议和活动 时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等,都是通过唤起中华民族的 集体历史记忆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活动,是以共同的文化 传统深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党大力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 求大同”的价值观,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致力于 推动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则是通过发挥共同价值观的强大 凝聚力和引领力实现社会意识的有效整合。A提出“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以“四个共同”揭示多 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 化追求“大一统”价值取向的继承和创新。党始终注重从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传统中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