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读懂悟透“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读懂悟透“两个结 合”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历史经 验,“两个结合”被再次提出。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 书记再次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 平总书记再次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 和精髓要义。“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 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深邃思考,深刻阐 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之间的辩证关系。“两个 结合”的科学论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史的科学总结,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时代创新提供重要遵循,是在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准则。 一、“两个结合”符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张力的本 质要求,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的必然 要求。出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两 个结合”,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高度。探 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贯穿百年党 史实践进程的内在机理,也是赋予其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题 中应有之义。 (一)历史逻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百年进程的历史必然 历史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揭示了历史 发展过程的必然性特征,即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蕴含着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历史逻辑以理论 逻辑为学理支撑,检验理论逻辑的科学性、真理性,推动 理论逻辑的发展。“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从“一 个结合”发展到“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 为何能在广袤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关键就在 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孕育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 壤中,成长于奋斗、牺牲、创造的百年党史中,是中国共 产党人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条件进行思考的结果。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 结合”的历史起点。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难,英勇的 中国人民纷纷走上救亡图存之路,但由于缺乏革命理论和 革命力量,最终导致革命失败。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 先进知识分子们看到了曙光。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这段 历史时期,留学日本的李大钊、留学法国的蔡和森、留学 俄国的瞿秋白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洞察到马克思主义对 中国具有巨大价值,纷纷传播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如,李 大钊先生曾提出“理想应用于实境”的思想,这里虽未明 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说法,但已经蕴含了这层深 意。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初步开 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实现“两个结合”具有开创意义。 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我 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好的真理”“最好的武 器”。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有的放 矢”的著名论断,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在中共六届六 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探索出 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革命道路。其次,对“第二个结 合”作出了开创性探索。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 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 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指出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这一时期,“两个结合”的思想已经形 成,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阻 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 合”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一系列马克思 主义理论创新成果。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 飞跃。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 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对“第二个结合”进行 了深入探索。我们党也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结合,譬如,邓小平同志赋予《诗经》中“民亦劳 止,汔可小康”以“小康社会”的时代新意;江泽民同志 将马克思主义德法结合思想融入中国传统德治文化之 中,作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正确决策;胡锦 涛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相结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进程继续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与“两个结合”的凝练升华。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首次提 出“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时代跃迁。首 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 列治国理政新理念,使得党和国家的事业上了一个新台 阶,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 次,对“第二个结合”作出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将文化发 展提升至战略高度,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强调其之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性地位,“两个结合”的提 出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四个历史时期的实践历程表明,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 段都对“两个结合”进行持续探索推进。唯有从中国实际 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才能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进程。 (二)理论逻辑:“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在 发展特质的深刻把握 理论逻辑作为理论自洽性和科学性的逻辑设定,是对 理论体系本然状态的内在要求,表征出理论发展的应然性 特征,即事物的发展本就应当如此。理论逻辑反映着历史 逻辑,并在扎根历史实践的土壤中得以不断发展。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出场,是“两个结 合”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时代升华,也是对“两个结 合”的科学真理性及其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揭示。百余年 来,党取得一系列历史成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始终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 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 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 彰显”,这样的科学阐述和全面概括,涵盖马克思主义得 以在中国发展的理论逻辑。 首先,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与仅仅停留于美 好设想之中的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严密 论证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系统总结欧洲工人运 动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提供 了极为丰富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则。另一方 面,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的理论。时至今日,“马克思的 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 和解放的康庄大道。正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张力吸引 着近代中国向其靠拢。其次,理论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 国得到充分贯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 克思主义并非为少数精英传话,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发 声,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人民性,这里的革命性是建立在 科学性基础之上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的革命。自 私有制产生以来,人民大众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 位,其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被湮没,直至马克思主义诞 生,创造了三大理论武器,才使得人类实现了有史以来最 彻底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给近代处于被压迫 境地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为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 标追求提供本质要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 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 征”,这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并非机械的重复的教条,而 是在实践中产生又指导实践发展,不断实践、不断创 新,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的理论。脱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具体实践,只会虚假地、抽象地、空想地发展马克思 主义,断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与灵魂。坚持人民性 和实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缘起的重要 理论品质。再次,理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 彰显。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 在充分汲取世界性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理论的 基础上形成的,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是顺应时代发展需 要的开放理论,是属于全世界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对 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具有全球适用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时 代性的理论。虽然马克思主义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来 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不能将其教条式 地指导各国实践,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 为转移”。因此,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首先要解决的就 是落地生根的问题,寻求与中华民族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充分贯彻和充分彰 显,实质上就是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 行,就在于它的内源性动力与中国具体实际相契合、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相契合,从而被用以指导实 践。 (三)实践逻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实践的客观需要 实践逻辑是对实践过程中蕴含的客观关系的学理表 达,凸显出实践过程的实然性特征,即历史实践、当下实 践中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事实状态。实践逻辑是历史 逻辑的实质性内容,更是理论逻辑得以建构的主要来 源,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只有与实践逻辑相结合,才能更 好地发挥作用。“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 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两个结合”的提 出,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形成于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现实 生活之中,凸显出理论如何照进现实的问题。 “两个结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近代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鸦片战争拉 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近代中国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就 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尝试种种 救国方案未果,逐渐意识到中国迫切需要一整套革命理 论。为何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思想中脱颖而出?毛泽东对 其进行了回答,即“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 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 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 是不起作用的”。正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话语场之 内,与中国客观社会条件具有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理论才 得以落地生根。 “两个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出现了“左”倾、右倾错 误,这些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毛泽东最早提 出“一个结合”,就是针对党内高级干部中存在的对待马 克思主义问题上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其指导下,中 国逐渐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 信奉苏联经验,导致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一度面临较大困 难。毛泽东深刻反思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弊端,强 调“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出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 路,顺利完成“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 人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 略,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两个结合”是新阶段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 代需要。百余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走出了一条有别 于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带领中国人民朝 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但是,我们依然要警惕“百 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的诸多不确定性,认识到新的赶考 之路上要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同志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作出一系列原创 性理论贡献。与此同时,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 国具体实际中单列出来,更加突出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中 国特性,“两个结合”被正式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 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即是对“两个结 合”的充分表达。 客观需要与历史使命的共同发力,实现了从“一个结 合”到“两个结合”的成功转型。我们必须坚持做好“两 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在实际应用层面和思想 文化层面的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 法来解决中国现阶段的实际问题,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力量,回答好理论如何照进现实的问 题。 二、新时代“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新进程的重要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的基本路 向,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过去很长 一段历史时期,“一个结合”占据主流地位,经过中国共 产党长达百余年的深入实践,才得以实现从“一个结 合”到“两个结合”的时代跃进。“两个结合”的提 出,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理论形态,具 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真 理,不是教条,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力 量。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紧抓“两 个结合”的着力点,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 时代之变,领导人民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只有做好“两 个结合”工作,才能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中引领时代之 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拓展。以“两个结合”的出场为标志,一方面,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地位被重新定义,拓展了中国具体 实际的内涵;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的地位被重新定义,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的内涵。回眸党的百余年历史,中国共产党虽在 实践中注重“两个结合”,但受到当时的现实条件制 约,尚且没有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第二个结 合”同“第一个结合”尚未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进入新 时代,“两个结合”的提出,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至理论高度,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 新境界。 “两个结合”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崭新 突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矢志不移地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将“一个结 合”发展为“两个结合”。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 化自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认为这是中华民 族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又大 力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形 成更具民族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 想即是对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两个结 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路径,有利于 真正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任务。 “两个结合”实现了新时代理论掌握群众的方式创 新。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量。”若要使群众认知这一理论并自觉转化为实践,必须 首先厘清一个问题,即这一理论与转化主体是否实现了文 化联结,这关系到群众能否将自身的文化认知以及实践活 动同理论接受过程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 地、生根、结果,在于这一科学理论与中国话语场的内在 契合性,能够融合中国历史文化、凝聚群众,继而被群众 掌握并被用来推动实践发展。忽略“第二个结合”的重要 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中国特色,也就不能为人 民群众所掌握。“两个结合”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继而掌握群众提供了契机,为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内涵开拓了更为广阔 的理论空间。 (二)“两个结合”的主体意义:有利于建设长期执 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一具有定海神针 作用的统领优势与贯穿意义,直接关系到“两个结合”的 落实效果。相应地,“两个结合”的贯彻落实,为中国共 产党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提供了契机,有利 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跳出历史周期 率,确保党能够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奋斗中 始终面临并亟待回答的重大课题。1945年,针对黄炎培提 出的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窑洞之问”,毛泽东给出了答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