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高等教育强国主题材料汇编(6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高等教育强国主题材料汇编(6篇) 目录 1.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彰显时代理据............................................................................. 2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特质........................................................ 11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使命............................................................... 17 4.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7 5.深化改革创新激发高等教育强国内生动力............................................................37 6.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举措...................................................................... 48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彰显时代理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 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撑性 的战略地位。“教育强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为强国 战略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六位一体”强国体 系(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 国、健康中国)的首要位置,充分彰显了教育的重要地 位。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高等教育作为教 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和连接处,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 挥着支撑引领作用,应主动担负起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 使命和责任。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 下,自觉依循政治逻辑、政策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 辑,努力实现高等教育更广的辐射面、更优的超前布局和 结构层次、更高的人民满意度,使高等教育从“最大体 量”变为“最优质量”,实现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飞 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高等教育力量。 国家意志: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便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 共振、并向同行,肩负着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大学的 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响应中央关 于高等教育“要很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 配合工业建设的需要”的要求,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急 需人才,使我国逐渐摆脱了“高等教育弱国”的状况。改 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迎来了前 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和高水平对外开 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新时代,我国正 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高等教育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刻领悟党和国家 对强国崛起规律、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洞察,在培养拔尖 创新人才、强化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等领域踔厉奋 发、勇毅前行,持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事实证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党和国家强有力的领 导,只有与党和人民期待及国家和民族利益同向同行,才 能取得累累硕果。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更要突出国家意志的导向作 用,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坐标系中加以考量。要在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持续汇聚教 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全要素合力,赓续大学生命 生长与国家现代化交织共荣的精神血脉。值得注意的 是,国家意志在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也要重 视和尊重高校的自主性、多态性,赋予大学合理且充足的 自主权,拥抱学术观点的包容开放和有灵魂的卓越,使高 等教育在积极有为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确立 富有差异性和独创性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战略,有机统合教 育与政治的视角,全方位助力强国建设。 制度创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建 设高等教育强国,制度创新是保障。推动高等教育的制度 创新,是决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水平和落实成效的关 键,更是以教育强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之基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推动高等 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 了政策框架。一方面,形成《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 体方案》《“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等制度,对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发展任务、建设目标等进 行顶层设计,锚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前进方 向,从战略层面擘画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蓝图。另一方 面,出台《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 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 力的意见》等文件,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促使高 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育人层面为高等教育强国建 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此外,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了《教 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着力推动大学产 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体系化推动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与社会形成深度互嵌的共生共 荣长效机制,为高等教育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效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 大学和学科制度的现代化创新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 供了基本依据,助推高等教育由内涵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 转型、由大众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转型、由传统的单向度管 理向多元化治理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征程中,高等教育要紧随时代发展潮流,精准把握历 史发展大势,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高等教育 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大学更要自觉贯彻落实国家有关 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方面的制度精神,明确办学理 念,优化组织、学科、教育等管理制度,推动大学内部治 理体系完善和优化,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魅力。 目标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 满意的高等教育。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有的价值遵 循,更是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战略 全局的目标导向。人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元素,对于高 等教育强国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人能否 经由高等教育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 强国建设成效的关键标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既要满足规 模巨大人口的受教育需求,更要注重提升育人质量,在以 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着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意 味着人在流动的现代性中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跨 越。高等教育作为现代人的孵化器,能够高质量培养具有 现代生活态度、适应现代化生活、开创现代美好生活的一 流人才。高等教育强国则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的人要具有 上述“现代人”的个性特质,有着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 无限空间。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 设,是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的必经之路。高等教育有责任造 就更多现代化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集体智慧,满足全体人 民对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期待。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 程中,高校要厚植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将党的全面领导 和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落实到大学治理的全过程,营造培 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推动科研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使广 大人民在高等教育中收获实现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 感。当前,社会进入了科技创新的密集活跃期,高等教育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创新的策源地,更应拥抱人的 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共同利益与价值追求,聚焦国计民生中 的重要课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掘和培养国家战 略科技人才和非共识性人才,推动我国向世界重要人才中 心和创新高地进发。 路径选择: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诉求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攻坚克难、守正创新的发展 和变革过程。经过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我国 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 入世界第一方阵。实践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既要 致力于实现高等教育各子系统与社会要素的有机衔接,突 破单向度管理的纵向阻隔,贯通政府、高校、企业间的横 向衔接,又要开辟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畅通渠道,形成 多主体协同共建的组织生态;在数字化与多元化交织融合 的格局下,知识生产变革驱动高等教育的多态性边界愈加 宽泛,并逐渐蔓延和渗透至社会的多重领域,使之与城市 网络、产业集群、知识经济等多重现代化因素交互共 融;多主体共同订立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契 约,积极拓展大学建设的创新形式和治理模式,加强大学 与城市、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使高等教育在 以创新要素为主要驱动力的后工业时代能获得更高质量发 展。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实践成效,但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仍需要 付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倡导学术思想与学术观点的创新 和实践,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学 科发展等方面的创新。 未来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引 领,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实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 展,广泛动员社会多元主体,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 育发展范式。唯其如此,才能在实践中提炼升华高等教育 强国建设的集体智慧,在正确的路径选择中树立高等教育 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展望2035年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美好未来,高等教育必须 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机遇,在创新驱动的实践 进程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 域、新赛道,持续塑造跨越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 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特质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 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立足新时代,坚定不移 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发展道路,需要深化对党 的这一重大决策的认识,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强国建设的基本特质。 第一,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 治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 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首先,需要加强党对教育强国建 设的方向性领导,明确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建 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次,需要加强党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全局性领导,全 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自上而下形成党对教育强国工 作的全面领导和管理的格局。最后,需要加强党对教育强 国建设的策略性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内容和引领,不断创新党领导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式 方法,在教育强国建设全过程彰显党的思想、理念和方 略。 第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人 民性。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 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 衡发展,让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广 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持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 供给,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公正,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 的教育机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教育的成就感、 获得感和幸福感。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不断加强教育的综 合治理,持续解决好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针 对教育中的现实困境和难题,敢于啃“硬骨头”,大力推 进教育改革,持续创新教育理念、育人方式和办学模 式,推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均衡、协调发展,为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 育人环境。 第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先 进性。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和鲜明政治底色。 党领导的教育强国建设无疑也需要处处彰显先进性。首 先,需要超前布局教育强国建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 废。要提前出台相关政策制度,为教育强国建设出谋划 策、指引方向。其次,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 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改革与创新,不 断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向纵深发展,破除阻滞教育强国建设 的障碍和阻力。再次,需要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 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因此,应以超前 性、改革性、创新性引领教育强国建设走高质量、高水平 发展之路。最后,需要保持教育强国建设的开放性。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 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 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 界重要教育中心”。积极的对外开放是保障教育强国建设 的先进性,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国故 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的必由之路。 第四,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教 育性。教育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强国建设要凸显和 坚持教育性,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点不断改革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 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 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围绕这一核心议题,教育强国 建设无疑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 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只有我 国教师队伍真正强起来,才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 的支撑,才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此,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努力培养一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能力过硬、潜 心育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五,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系 统性。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首先,需 要明确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系。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 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 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此,要找 准和明确教育强国建设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化、系统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彰显教育强国在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其 次,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学前教育、基 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与发展,统筹推 进教育思想、理念、制度、课程、方法等一体化改革与发 展。最后,需要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 任务。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家校社共同发力,只有明确家校 社各自职责,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家校社教育合 力,才能渐进地完成教育强国建设任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使命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华民族的重教 传统源远流长,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 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国家振兴方面的基础性、决 定性作用,主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系统总结了改革开 放 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历 程与历史经验,创造性提出了“九个坚持”这一以新时代 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方向为中心的一整套凝练的、 科学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新理念,其中,第八条“坚持把 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强调了教 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意义,凸显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的新使命,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 的时代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九个 坚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 提出了教育的“九个坚持”这一新理念,其中,第八条 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 命”。这一论断以全新的视角论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 使命,阐明了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明 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的重教传统的一 路强化 中华民族的重教传统悠久隽永,教育历来被视为治国 安邦的大事。《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近代以降,仁人志士们在追寻强国富民、振兴中华 之道时,亦把发展教育与救国救民相联系,相继提出“人 才之兴,在开学校”“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救国”等 思想。 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根本原 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继承了重教传统并将其贯穿 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比 如,民国时期,面对大部分国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 现状,毛泽东同志许下了“为扫除文盲而斗争”的宏愿。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率高达80%以上,严重阻碍了中 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因此,纵然在经济落后、百废待兴的 背景下,党中央依然选择“勒紧裤腰带”“穷国办大教 育”,开启了教育兴邦的征程,在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 下,仅仅几年光景,“扫除文盲”工作就取得显著成 效,人民文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成 为国家工作的重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需要各行各 业的先进人才,而此时我国的教育事业则不能满足国家发 展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忧心忡忡地说到教育部门的落后可 能会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因此反复强调要想尽一 切办法解决好教育问题。此后,党愈来愈将教育视为关乎 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教育地位一路强化。在党的十 二大上,教育和科学与农业、能源和交通处于并列地 位,同被列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三大提出 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国家发展 中的基础作用与根本地位;党的十四大首次确认了教育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入新 世纪后,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变化,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 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在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 强国战略的同时,胡锦涛同志还陆续提出“优先发展教 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等观 点,进一步阐明了教育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优先地位。 可见,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重视教育的思 路是一贯的。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 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教育的改革发展,把教育的地位提 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国 人民的“十大期盼”,其中第一个愿望便是“更好的教 育”;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相结合,对教育事业的地位加以论述,提出教育不仅 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关键因素;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教 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将教育强国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基础工程;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 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宏大愿 景,即教育的“九个坚持”,其中“第八个坚持”便 是“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 命”。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地位的系列阐释,在 理路上层层深化。 二、民族复兴,教育为先:教育是富国强民的关键举 措 古今中外,凡是智者,皆能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的 关键作用。国家要富强,繁荣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强大 的军事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一切都要靠教育事业的奠 基。 强国必先强教,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升国民素 质,助力强国梦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 发展栉风沐雨、波澜壮阔,实现了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 越: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 已经可以比肩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 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浸润,他们凭借教育走出大山,步入理 想的高等学府;同时,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 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教育规模处在世界前列,即未来有一 半以上的学子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尽管成绩斐 然,但我国教育大而不强,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亦有一定差 距,长此以往,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民生等领域进一步发 展的桎梏。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 宏伟目标,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努 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望。推动教育事业从“广覆 盖”向“高质量”“高水平”迈进,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 发展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利于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 标的实现,只有办好教育,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随 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和人才越来越重要,教育的地位和作 用越来越突出。要想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 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总 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更多高质量 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是立足于新的历史 方位担负的新使命。 除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外,教育更为 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我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处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马克思主义指 导思想面临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西方国家一直伺机对中 国实施“和平演变”。与直接的政治力量相比,教育不仅 会对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产生深刻影响,而且还会渗透 到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人行为与认知。因 此,教育无疑是决定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重要因素。尤 其是对广大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 期,教育事业决定了接班人的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 明地指出,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 向,正面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问题。 三、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的创新发展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本人也十分重视教育对社 会的重要作用。比如,他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 术发展的关系出发,指出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能 力的人,能实现科学知识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此外,马 克思还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角度强调教育对政 权巩固的重要作用,认为当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 后,应该善于利用教育来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巩固 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作为社会存在,由经济基础所 决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过程中,党中央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各有侧重且 不断发展、深化,但有一主线贯穿其中,即中国共产党始 终坚信教育必须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符合时代发展 需要。既然我国教育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那 么中国教育事业的作用和使命必定与党的事业、目标同 轨。比如,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教育是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 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实际上确立了我国教育的根 本原则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 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 下,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多次指出只有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才能推动中 国的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当下最根 本、最具中国特色、最贴近客观实际的历史任务。在坚 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 务”这一根本方向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教 育的重要使命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在发扬中 华民族的重教传统、继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回答 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地位、作用这一根本问题,赋予了教 育使命问题在新时代的新内涵。那么,教育如何才能真正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呢?应牢记三个核心原 则,一是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持续推进教育体 制的改革创新;三是始终秉持人民利益至上,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 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 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从宏观视野和实践逻辑层面审视和揭示出教 育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科技创新、人民福祉、民 族复兴间的内在关联,深刻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 义。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 题中之义和关键环节,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必须 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以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实现路径支撑 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进程 同频共振。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战略蕴含深远意义 锚定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而又紧迫的 目标任务,要求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全面提速,充分发 挥先导力量和龙头作用,体现特殊责任和使命担当,开创 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真正实现从 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梳理高等教 育政策可见,我国始终将高等教育做大做强作为重要发展 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 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 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总定位,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理 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 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立足国家 层面强调了强国崛起进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 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达到普及化水平,形成了各 类高校各展所长、各安其位、特色发展、学科结构持续优 化的发展格局,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破除以往的发展定势和路 径依赖,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内外 部各种要素协调发展和体制机制优化,推进从数量积累向 质量提升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 体系发生深刻调整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 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范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 趋向的重大态势。教育和科技实力深刻影响国际力量对 比,教育、科技发展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化交互影 响,成为决定国家未来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国 际科技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高等教育变得愈加普及化、 多样化、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新形势 下,国家教育事业对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 长的驱动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面对当前形 势,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加快教 育强国建设,开启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 迈进的重大决策,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 求,意义重大而深远。高校要肩负起“教育兴则国家 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时代使命,站在国家层面去认 识、理解和谋划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发挥高等教育龙 头作用,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 神,准确把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中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 南,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当前 正处在高质量发展“攻关期”的高等教育应总结高等教育 强国规律,立足高等教育强国内在特征,探索高质量发展 创新路径,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完善高等教育对外开 放战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把强国建设的宏伟 蓝图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 时代铸造高等教育强国内在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 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 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 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 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 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坚持党对高校的 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落实党的领导核心作 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国教育事业能够取得历史性 成就的独特优势和鲜明品格,也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 前进方向。 办好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应以高度的政治自 觉和使命担当,始终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过程 中,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国必先强 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德。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 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高校重在 造就一支思想政治过硬、师德素养高尚、人才结构合理、 技术业务精湛、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校师资队伍。这不仅是 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 设的迫切需要。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的初心使命,培养兼备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拔尖创新 人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 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 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 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 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 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科技创新是驱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核心 力量,彰显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党的二十大 报告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 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 创新驱动增长贡献日益凸显,其他要素驱动增长贡献明显 减弱的发展关键期,高等院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肩负国家“有组织科研”任务的关键主 体,需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 准“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大科技研发精准投 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 化,不断提高科技整体竞争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学 研用一体化,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 高质量发展构建高等教育强国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 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 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需要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教育 发展方式,大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纵深发展。高等教育 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强国和 人才强国的基础和保证。“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 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我国 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 射,更是要通过创新发展提供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 差异化的高等教育供给,突破现有办学质量瓶颈。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系统提升的发展,使得不同类 型高等学校和子系统的发展质量都有所提升,尤其针对一 流大学应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