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三重意蕴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 下历史经验的三重意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辉煌成就及历史经验加以 总结,强调“四个意识”,明确“四个自信”,站在历史 方位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 能继续成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关键。“坚 持胸怀天下”是基于百余年奋斗征程所提炼的宝贵经验之 一,可以从“胸怀人民”的理论意蕴、“胸怀中华民 族”的现实意蕴、“胸怀世界”的价值意蕴三个角度对其 展开整体性解读剖析。 一、坚持胸怀天下的“胸怀人民”理论意蕴 1.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站在青年择业态度角度 展开思考,他于1835年撰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 虑》,并在文章中指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 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剖析此 文不难发现,17岁的马克思在思想方面仍受时代环境、教 育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秉承“神的召唤”这一思维范 式。但马克思围绕青年择业展开思考时,其视角已转 为“时代”,且具备一定的视野高度。马克思在此文的结 尾处表明,若人们所从事的职业能够为人类谋福祉,那么 人们职业工作所表现出的价值则会默默传承并永恒发挥作 用,即使因死亡而化为骨灰,高尚的人们将会为其洒下热 泪。马克思对高尚职业进行歌颂与赞美,高尚的职业所造 就的价值造福千万人民,高尚的事业则会悄无声息地长久 存在。马克思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解放全人 类”作为终身崇高理想,由此彰显了马克思的高尚人格及 坚定信仰。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其胸怀天下所坚持的崇 高信仰源自人民。 2.坚持人民主体理念。以民为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 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始终坚持的本质理念及根本立 场。“胸怀天下”是站在全人类社会角度提出的思想,人 民是中国共产党所有工作的落脚点,“胸怀天下”的基础 是“胸怀人民”,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理念。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 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 才会突破以往的政治压迫而进入“人民当家做主”阶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民主专 政,与人民群众共同推进“三大改造”,迈出了人民解放 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 将发展重点转移至人民群众的精神及物质生活水平提升 上,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带领人民走上共同富裕 的道路。新时代,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胸怀天下”理 念指导下,我国实现了全面发展,各产业飞跃发展的同 时,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3.突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胸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基于“合作与共赢”的世界主题,客观研判与分析世界局 势,在把握历史潮流基础上为中国人民指引正确的前进方 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我国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中迅速崛起。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核心体 现在人民主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方面,中国共 产党人并未刻板挪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而是结合中国国内 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运用,以中国国情为导向践行马克思主 义,在“人民当家作主”思想指导下促进“人类自由解 放”这一崇高理念目标的实现。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中国 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基于协作精神、历史视野与国 际社会平等对话,以开放、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与国 际社会文化交流,立足世界视野剖析中国问题,以此突出 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胸怀。 二、坚持胸怀天下的“胸怀中华民族”现实意蕴 1.体现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 点,结合社会性本质提出了共同体概念,旨在借助共同体 概念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角度来 看,随着社会及时代的演变而产生了“自然共同体”“虚 假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等概念。其中“自然共同 体”是从生态角度出发,阐明了全人类在自然生态中的统 一阵线关系;“部落共同体”,是指人类社会中以地缘、 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共同体关系;“虚假的共同体”是源 于国际市场资本力量而产生的关系,是随着资产阶级生产 力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能够产生无比巨大的经济力 量,且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其共同体关系存在一 定虚假性,可能会成为资本牟利的工具。马克思认为源于 资本力量所形成的关系具有虚假性,存在阶级性、私有 性,不利于人的自由解放。“真正的共同体”是指以自由 人为主体的共同体,在该共同体联合关系中,任何主体均 具有独立、自由发展的权力。构建“真正的共同体”需要 借助历史主体(指无产阶级)的力量,构建“真正的共同 体”联合关系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平等发展,实现人的解 放。 2.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重视时代背景的复杂 性,在多民族状况影响下逐渐发展为具有民族认同特征的 国家,结合共同体理论来看,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胸怀 天下”,在多民族状况下表现为“胸怀中华民族”。民国 时期仅将汉族视为中华民族,孙中山由此也提出了“驱逐 鞑虏,恢复中华”的观点。随着革命实践的推进,孙中山 的民族观点发生转变,并提出“五族共和”的民族观点。 此处所提到的“五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