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书记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暨经济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书记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暨经济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中共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着眼当前全省工作大局,审议 通过了《省委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奋力走出新时代全省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决定》,明确提出 了“建设‘七个强省’、总量上新台阶、取得新跃升”的总体 目标,为奋力走出新时代全省高质量发展新路明晰了方向、提 振了信心、鼓足了干劲。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 署要求,持续围绕打造经济生态、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三 个“绿水青山”,持续抓实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统计等基础 性工作,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向好、环境向优、作 风向实。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5.4%,较去年同期提升5个 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保持回升,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在全省位次 加快前移的良好态势,达到两年多来最好水平。 当前,我市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蓄积、大有可为、加速 崛起的上升期关键期,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围绕建 设创新驱动的科技强市、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高质高效的农 业强市、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英才荟萃的人才强市、人民满 意的教育强市、繁荣兴盛的文旅强市,持续改作风、优环 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加 快推动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皖北全面振兴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是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 列。省委全会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是全省发展的最大机遇、 最大动能、最大红利,要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展现 更大作为”。我们将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 去,以“最大精力”抓住“最大机遇”,借长三角“东风”、 搭一体化“快车”,加强县区、部门、自贸片区以及企业之间 的交流,常态化选派干部到先发地区跟班学习、招商推介。组 织党政代表团赴宁波、上海、苏州学习考察,谋划共建一批省 际产业合作园区,建立健全市县区之间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模 式,充分发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平台作用,积极对接临 港自贸区、宁波自贸区,持续扩大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 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果,积极嫁接长三角地区优质 资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嵌入协调发展。持续深化甬蚌结对合 作,围绕“六共六互”,高标准建设运营甬蚌产业合作园区、 高新产业合作园、微电子产业园等,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 电子信息等方面,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生 态。树牢“沿河即沿海”的开放意识,加密我市至宁波铁海联 运点对点直达班列,深化我市港口与宁波舟山港合作,做 到“向海而兴、借船出海”。 二是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省委 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加 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展现更大作为”。我们将扎实做好产 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 做优一产,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下大气力做好“粮头食 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抓好“秸秆变 肉”暨肉牛振兴计划、预制菜产业等重点工作,让“四个蹄 子”追赶“四个轮子”,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 供应基地,服务全省打造长三角“大厨房”“大粮 仓”,为“中国碗”多装优质粮作出我市贡献,加快建设高质 高效的农业强市。持续做强二产,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 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 游和数字创意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 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以数字赋能、高 端引领做强传统产业,以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新兴产 业,以深度融合、提升算力壮大数字产业,以前瞻布局、多点 抢滩发展未来产业,加快推进中国传感谷、空天智造产 业园“一谷一园”建设,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全力 推进双招双引,推动市级10个招商分局和县区50个招商分局持 续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创新共建开发公司、共建产业基 金等招商新模式,用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方 式招大引强,加快形成链主带动、上下协同、左右配套的产业 发展格局。开展“投资城市行”活动,组建境外招商分局到境 外拜访客商、推介洽谈,诚邀创新团队和优质项目来蚌投资兴 业。持续做活三产,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 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农文旅、商文旅、工文旅深度融 合,不断延长“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活服务产业链条,持续提 升消费能级,吸引更多人来蚌消费,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旅 强市。 三是在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干在实处、走在前 列。省委全会指出,“坚持将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高质 量发展的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上 展现更大作为”。我们将抓好教育这个创新的源头活水,着力 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 育“整体提升”,统筹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 育,全面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 育强市。抓好科技这个创新的关键驱动,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 市为抓手,用好合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