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清廉学校”建设典型经验总结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清廉学校”建设典型经验总结 “清廉学校”建设以来,XX县教育系统抓牢教师、学生和 家长三个群体,以行风、校风、教风、学风和家风为抓手,以 党风廉政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思政课建设为载体,大力实 施“五风”工程,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一、工作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清明行风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群 体”在“清廉学校”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一是重视理论学 习,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学习主线,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 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强 化警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结合三会一课、主 题党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反腐 倡廉教育片,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预防腐败问 题的免疫力,形成廉洁从教的良好环境。三是强化制度建 设,不断筑牢党员干部廉洁防线。以开展“争当先锋 争创一 流”及“以小见严纠四风”专项行动为契机,持续加大学校纪 律作风建设,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 制,全方位“扎好制度的笼子”,进一步夯实廉教底线,让腐 败问题无处滋生。 (二)坚持文化熏陶,引领清净校风 深入推进“清廉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清廉文化”渗透 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布置和文化艺术活动中,与校园文化建 设深度融合,使清廉文化走进课堂、浸润校园、滋养心灵。一 是打造清廉文化环境。深入挖掘XX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教育资 源中的清廉元素,将红色资源与廉洁文化有机融合,渗透到校 园的各个角落,让“会说话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将崇尚廉洁的 思想植入师生心中。二是开展清廉文化活动。认真落实“三全 育人”要求,依托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活动,入团入队 仪式,开学典礼、毕业仪式等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 实效的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后思 考,让清廉意识从小植根于学生心灵,积极营造崇廉倡廉的良 好廉洁文化氛围。 (三)坚持正风肃纪,树立清正教风 始终坚持以“清廉”作为提振师德教风的重要内容,通过 立体化的清廉教育活动、常态化的纪律督查行动、系统化的清 理整治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廉洁从教意识。一是积极开 展“六项”清廉学习教育活动。即上好开学第一课,筑牢“清 廉”之基;选树清廉教师榜样,打造“清廉”之魂;签订廉政 承诺书,信守“清廉”之约;读清廉书籍,弘扬“清廉”正 气;欢度绿色佳节,扬起“清廉”风帆;开展清廉主题演 讲,传递“清廉”能量。二是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巡查督查。依 托“师德师风8个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督 查,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及家长财 物、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驱赶和变相驱赶学生、酒后上课、酒后驾驶、懈怠敷衍教学、 聚众赌博”等8个突出问题,全力打造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精 于教书、勤于育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四)坚持铸魂育人,弘扬清新学风 巩固拓展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与爱国主义教育、革命 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廉政教育等有机融合,以新时代精 神激活廉洁教育的生命力。一是立足课堂主阵地。立足学校思 政教育这一主阵地,上好思政课,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语 文、历史以及其他学科课程中的清廉教育元素,使清廉教育融 入各学科课程,发挥不同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二是拓展实践 多渠道。各学校充分结合本学段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廉洁故 事我来讲”“崇德尚礼 孝老爱亲”大讲堂、“诚信应试”我能 行、自绘清廉绘画作品、自制清廉绘本及书签等实践活动,努 力让学生将廉洁知识外化为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一步感 悟廉洁文化,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政治素质,启迪智慧,砥砺 品格。 (五)坚持家校联动,共促清朗家风 积极构建家校共建机制,本着“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 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理念,积极构建家校共建机制,推动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向而行,持续传播清廉正能量。一是教 师学生“共同话廉”。教师通过劳动教育、孝老爱亲、道德讲 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家风家训所展现的良好品质,激发学 生学习传统文化和弘扬传统家训家规的热潮。组织学生观看 《中国最美家风》《守望家风》栏目以及相关的家风家训视 频,并分享“我的家风故事”。二是家长孩子“携手促廉”。 通过“小手拉大手”,开展“廉洁家书”“廉洁寄语”等活 动,让把孩子在学校学到的廉洁意识、良好品德带回家庭,影 响家长的言行,共创廉洁大环境;通过“大手牵小手”,让孩 子从小接受来自家风家训的教育,崇廉尚廉。三是学校家 庭“互动倡廉”。利用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等重要节 日,开展廉洁家风主题宣传活动,号召家长们到学校为孩子讲 述清廉家风故事,手写家风家训,传承清廉美德、厚植清廉基 因。积极开展“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