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吉林甲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 《申论》题(吉林甲卷) 一、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 限为12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草稿纸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 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区域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作答,未按要求 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考生方可答题。监考人员宣 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 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 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1949年3月23日下午,西柏坡阳光明媚,毛泽东同志从住 了10个月的小院里走出来,正好碰到迎上来的周恩来同 志。他望着远处连绵雄伟的太行山,意味深长地说:“今天 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答道:“我们都应当考及 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 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时指出:“当年党 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 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 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 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中国 发展来说,“五年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量 度中国步伐的显著路碑。从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 个“五年计划”,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完成,一个又一个 五年,诠释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标识,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2 永济村在解放前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 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全村有大大小小239条 干涸贫瘠的沟壑,332座光秃秃的山头,森林覆盖率不 到2%。50年代初,22岁的张一雁成为了永济村的党支部书 记。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张一雁带着村民上山种树。由于 经验不足,树的成活率极低,村民们泄了气。张一雁鼓励 大家说:“我们改不了天,但我们可以换地!不管前方的路 有多苦多难,只要方向正确,我们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 天红火。”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2015年。这一年,从省里某部门退 休的副厅级干部阎永强经过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成为了永济 村新一任村支书。阎永强带回来的不仅是身份,还有服务 家乡的赤子之心。他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转回村里,“又成 了一个真正的永济人”。阎永强说:“为了村里的发展,我 不会领取任何工资报酬,只希望能像老书记一样,让家乡 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阎永强向记者介绍起了永济村的致富史。1980年冬,张一 雁率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 带来的巨大变化令张一雁一行眼热心跳。经过慎重考 虑,村里决定利用本地丰富的铁矿资源建一座钢铁厂,这 也是省里当年的第一家村办企业。当第一炉火红的铁水滚 滚流出的时候,许多党员激动得哭了。后来,永济村又先 后创办了铝合金厂、石料厂等企业。张一雁说:“办企业不 同于当年我们上山栽树,不是光有憨劲就行。企业需要的 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这以后,永济村与许多大学联 系,送青年农民到那里学企业管理、财务、农作物栽培等 科学技术。 阎永强说,老书记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有了好头头,群众不 发愁”。这好头头就是党支部,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 用。在村办企业多年发展的背后,高耗能重污染的弊端日 渐显现。2015年,村两委邀请省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 的专家帮助完成了新的村级规划。根据新规划,要淘汰一 批落后产能,当时许多村民都担心“下岗”,不太情愿。全 体党员以身作则,并动员家属、亲戚支持村两委的决 定。2016年,村两委引来了展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铝 合金厂的旧址上,建起一条年产500吨食用保健油的冷榨加 工生产线,同时建立了一个集餐饮、住宿、观光于一体的 田园综合体。广大村民不仅实现了“再就业”,收入还比过 去翻了一番。 “小时候村周围到处是荒山秃岭,现在满眼郁郁葱 葱。”2020年春,在永济村外不远处的一座山坡上,阎永强 正带队搞绿化工程。如今的永济村森林覆盖率超 过87%,曾经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一条条“绿龙”,成了村 民的“绿色银行”。阎永强说:“看到村里环境一天天变 美,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富裕,我耳边常常回响起老书记那 句话,‘只要方向正确,我们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红 火’。” 材料3 新春伊始,《新农村》记者小梁到基层调研,以下是他在 两个村庄采访的片段。 “村子真干净”,这是外来人对东各村的第一印象。村道上 见不到一张纸片,家家院里院外也清清爽爽。79岁的高大 妈笑着把小梁往屋里迎。冬季取暖煤改电以后,高大妈家 装了地暖,外面再冷屋里也舒服。高大妈自己收拾得利 索,家里拾掇得干净,屋里屋外的花都修剪得齐齐整整。 她言语间透着喜悦,“儿子孝顺,春节前辞了城里的工作回 来,专门照顾我们老两口”“爸妈上了年纪,身体都不大 好,有个头疼脑热,身边没个人照顾那肯定不成。”高大妈 的儿子小曾买完菜刚一进门就接过了话头。 东各村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一共250多口 人,但老龄化程度不低,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多位。平 时,村里就是这些老人“守着”。村委会一周放两次公益电 影,捧场的也都是这些老人。“村里的大爷大妈都是居家养 老,儿女负责赡养。子女外出打工的,只能是老两口互相 照顾。村里打算建个‘托老所’,解决老人的日间吃饭和活 动、照料问题。”村党支部委员李大姐介绍说,她时常会到 高大妈家来看看,帮衬帮衬。听说要建“托老所”,高大妈 觉得不错,“老姊妹能时常见上一面,唠唠嗑。”“老爸腿脚 不好,出不了门,我们在跟前伺候着才放心。”小曾说。儿 子能在身边尽孝,高大妈心里满意,可也着急。她跟李大 姐商量,“咱村里能不能办个产业,让我儿子也能有点收 入,不然他光照顾我们了,以后咋办?” 李大姐说,东各村边有条远近闻名的宋代古道,村内还保 留着古道上唯一的一座三孔拱桥,来的游客不少。村里已 经有10多户拿到了农家乐的经营执照,她说:“要是乡村旅 游搞起来,不愁你儿子没事干!” 坐落在太湖之滨的水乡小村开弓村,则是另外一种景 象,弯弯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如箭在弦,村名由此而来。 甜茶、昆曲、桥文化……在开弓村文化纪念馆,或图 文,或影像,或模型,地方风土人情跃然眼前。陈列厅 里,一件件旧物什,散发着浓浓的年代感。“有不少是村民 自己捐赠的,像这排老式碗橱,还有那套八仙桌椅,现在 已经很难看到了。”被村里人称为“农民教授”的老姚感 叹,这里存放的是村民共同的乡村文化记忆。开弓村越来 越富,村民的生活和城里无异,但老姚喜中有忧。开弓村 曾经是“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如今,农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