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时事锐评汇编(23篇)(20231225-202401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时事锐评汇编(23篇) (20231225-20240105) 目录 1. “千万工程”助力“三农”开创新局面 2 2.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4 3. “讨好型市格”的背后是城市的热情和真诚 6 4. “乡村CEO”挑起兴农“金扁担” 8 5. “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 10 6. 创新发展“晋江经验”,谱写民营经济发展新篇章 12 7. 读懂八方支援背后的“中国力量” 14 8. 奋力攀登,迎接更加美好的中国 16 9. 感悟新年贺词中的“精神密码” 18 10.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迸发文化自信“新”力量 21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产业协同注入新动能 23 12. 聚力笃行“党建+”让乡村振兴“更佳” 25 13. 全力做好安全防范 确保群众平安出行 27 14. 让每个角落都拉满节日的“氛围感” 29 15. 守住廉洁自律底线 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31 16. 提质增绿兴产业强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34 17. 挺纪在前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36 18. 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 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 38 19. 微光成炬,汇聚成前行路上最耀眼的亮光 40 20. 乡村振兴要下足“绣花功夫” 42 21.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44 22. 迎来“廉味”幸福年 46 23. 元旦消费“开门红”,彰显中国经济活力足 48 “千万工程”助力“三农”开创新局面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 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 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 实事。这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 的“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 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 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千万工程”,从全省选 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 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年来,“千万工程”以村庄的环 境整治与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入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实现了 多方位的迭代升级,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 了万千农民群众,在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方面,贡献巨 大,意义深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 然在农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 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我们要从全局的战 略高度看待“三农”的重要意义,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 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认识不能模糊,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 础地位不能动摇,对扶持“三农”的各项工作力度不能减弱。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 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与耐心,把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 保障都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 态、组织“五个振兴”,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乡村建设 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 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 方面,不断改善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促使乡 村资源生态优势和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 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精 神风貌,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党的十八大 以来,我国已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推 动乡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基 础。 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管 农村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政治优势。要不断健全党领 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新 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 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理 顺涉农部门的职责分工,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 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要站稳人民立 场,强化宗旨意识,广大农村工作干部要真正深入群众,真心 依靠群众,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提高农村工作本 领,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固基础。 “千万工程”源自浙江,“千万工程”属于中国。中国要 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力量 凝聚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不断开 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 近日,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发布《2023年度躺平休闲 人员拟定名单公示》。2024年1月1日,记者从南山镇政府工作 人员处了解到,该名单属实。据了解,2023年7月20日,南山镇 在召开干部大会时提出制定“躺平”和“休闲”人员名册,按 照“一人一策”原则,分类提出处置意见。 党员干部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 好,党员干部就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 升服务意识和培养奉献精神。然而,如果党员干部把“躺 平”作为工作常态,视工作职责为无物,心中想的不是如何 履行好职责、造福民众,而是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贪 图“躺赢”,必然会对整个政治生态造成不良影响,最终导致 政治生态的恶化。 “吹哨”提醒,拧紧“总阀门”,增强“不想躺”的自 觉。党员干部“躺平”,问题表现在工作生活中,而根源 在“思想上”。找准“病根”,需及时“吹哨”提醒,补足 精神之“钙”,筑牢信念之“基”,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 装,以铁杵磨针的毅力锤炼本领,知耻后进、知耻快进,去 攻克一个又一个“腊子口”“娄山关”。“脚上沾有多少泥 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们应始终把“人民”二字铭 刻在灵魂深处,永葆“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 为民情怀,把决心和情怀转化为从“躺平”中“起身”的力 量,发自内心“不想躺”。 “亮剑”警醒,拉响“警报器”,强化“不敢躺”的震 慑。“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是一些地方和 单位干部管理的一个顽疾,也是滋生“躺平”现象的一个重要 原因,而对“躺平”的宽容就是对“不躺”的一种否定。因 此,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懒散软慢浮”的“躺平”情况,应 主动出击,治“懒”以增强勤政意识;治“散”以强化服 从意识;治“软”以激发担当精神;治“慢”以提升宗旨意 识;治“浮”以增强实干意识。让那些无所作为、浑浑噩噩 的人呆不下去,难过组织关、群众关,才能拉高“躺赢”成 本,使干部“躺平”而不得,永葆向上动力。 “为官”清醒,铸就“铁肩膀”,扛起“不能躺”的担 子。为官避事平生耻,庭院里跑不出千里良驹,懈怠者干 不成千秋伟业,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负千斤重任,应 有一副“铁肩膀”,决不能退避三舍、明哲保身、坐等“躺 赢”。“知屋漏者在宇下。”党员干部应沉到一线,甘做小 学生,拜人民为师,才能精准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 于民,从而知对错、明得失。不要用“键对键”代替“面对 面”,而应以干在实处为途径,走在前列为目标,保持积极向 上的精神风貌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主动扛起责 任,用实绩回报国家和人民。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应带头摒 弃“躺赢”心态,坚决不做“躺平式”干部。努力做“脚下有 根、肩上有担、心中有责”的干部,争当实干“标兵”,以时 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强烈使命感,砥砺务实苦干、顽强拼搏的 奋斗精神,锤炼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实干作风,才能以更饱 满的热情和更坚强的斗志,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交出 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讨好型市格”的背后是城市的热情和真诚 近期,虽正值严寒天气,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城市冰雪 游却格外火热。社交平台上,“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等网 络热梗一直居高不下。哈尔滨对外地游客的友好和呵护,俨然 已成为这个冬天的“顶流”。 “讨好型市格”看似是对哈尔滨的调侃戏称,但背后蕴含 的是人民群众对一座城市广迎八方来客的热情与真诚的由衷褒 扬。哈尔滨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精细服务和人文关怀,为其赢 得了一块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也为广大党员 干部推进文旅融合、赋能产业振兴带来了有益启示,提供了鲜 活“样板”。  政通人和、党民同心的干群氛围是“讨好型市格”的压 舱石。哈尔滨这场文旅“盛宴”,不是当地政府部门的“独 角戏”,也不是市民群众的“自娱自乐”,而是一场干群 同心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哈尔滨政府及时响应,精 准对接游客需求,靠前一步主动作为,为游客提供景点观光 便利,对“宰客”行为进行从严查处、从重处罚,全力以赴 让外地游客“宾至如归”;另一方面,哈尔滨市民纷纷自发 出动,当起了免费的“顺风车”司机,为游客送去暖心的姜 糖水,将“情绪价值”拉满。这种“默契配合”,绘就了干 群一心凝共识、集众智、聚群力的“同心圆”,也是群众路 线——这个我们党一路走来一路取胜的重要法宝的时代表达。 我们要持续学好用好这个法宝,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联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 取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开门问策、虚心纳谏的谦逊姿态是“讨好型市格”的稳定 器。哈尔滨的“出圈”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此前,哈尔滨冰 雪大世界由于排队时间过长引发“退票风波”,但随后有哈尔 滨文旅局赶赴现场督导,活动主办方公开致歉、连夜整改。这 种“以退为进”的处理方式展现了哈尔滨的真诚,不仅没有因 风波“劝退”游客,反而“因祸得福”赢得了各地旅客的心。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敢于倾听“刺耳”的声音,不因 良药苦口而拒之,开门问策、虚心纳谏,用党群之间亲密沟通 的“桥梁”,铺就通往幸福生活的“坦途”。  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是“讨好型市格”的助 燃剂。哈尔滨为了招待五湖四海的游客,可谓是“使出浑身 解数”,整出了各种游客们喜闻乐见的“花活儿”,人造月 亮、飞马踏冰、冻梨切片、交响乐团、驯鹿表演等“大招”频 出,把游客“宠上了天”,也为这波“旅游热”更添了一把 火。这种“宠爱”的实质,就是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价值取 向和根本标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面对群众的新诉求、新 期望,我们要始终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 兴作为制定措施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 力民生,凝心聚力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 “乡村CEO”挑起兴农“金扁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 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野、扎根农村。2019年人社部等部门发布 的一批新职业中,就包括农业经理人,也称“乡村CEO”,实 际上就是懂乡村产业管理、经营服务的农业经理人。如今,越 来越多的“乡村CEO”开始涌现,他们带领村民创业、振兴乡 村经济,使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乡村CEO”是激活经济的“带路人”。虽然在乡村振兴的 背景下成立了不少强村公司,但很多村干部并不擅长经营,强 村公司也打开不了市场。乡村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经营乡 村也需要专业对口的职业经理人。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 高质量发展工程”,培育计划通过“政府+企业+高校”三方 联合培育的模式,形成兴乡人才成长成才的合力,培育“百名 兴乡典型、千名兴乡创客、万名兴乡火种”。积极培养“新农 人”的最终目的是经营乡村、产生经济效益,让“新新”之 火点燃振兴之路,带动一个村庄的发展,并且彼此之间畅通交 流,实现村庄的联合发展、区域的连片发展。 “乡村CEO”是打造品牌的“造梦者”。随着乡村振兴不 断走深走实,农村迫切需要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 人才,“乡村CEO”就应运而生。其中90后、95后居多,甚至 还有00后也加入行列。在浙江天目山脚下的一块大草坪上,几 位“00后”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他们有个3年创业之约,约定全 身心投入乡村事业。他们为农场打出IP“向往的蘑菇屋”,推 出蘑菇主题亲子乐园,开设蘑菇主题的研学课程。仅仅3个 月,有3000多人来到了农场里,活动结束后结账,平菇卖出了 每千克50元的高价。乡村是有希望的田野,一个个有理想、有 情怀的“乡村CEO”正把梦想打造成现实。 “乡村CEO”是绘就美丽的“插画师”。乡村承载着农产 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农村环境直接影响 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位于余杭区黄湖镇的 青山村,产业并不多,也没有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游客。选择依 托艺术设计和公益文化做文章。改建村内建筑、将艺术融入乡 村建设,设计师、公益团队陆续在村中落户,集聚了一批本土 创客和手工艺人。2023年,青山村入选浙江省“艺术乡建”典 型案例,“青山民艺社”和“青山共富工坊”帮助村民增收致 富,村集体经济近3年年均增长超60%。“乡村CEO”手执“画 笔”让农村人居环境展新颜,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 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谈“一带 一路”(2023年版)》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 版,在全国发行。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2013年9月 至2023年11月期间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文稿78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创造 更加美好的未来,攸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 命运。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弘扬以和平合 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彰显 了破解时代难题、引领历史进步的智慧、勇气与担当,为世界 提供了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 心之所向,可越山海。10年来,全球超过3/4的国家和30多 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共建“一带一 路”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 件……一个个数字、一项项硕果,见证着共建“一带一路”朋 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 景越来越好。从倡议到实践,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 细作的“工笔画”,“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逐渐长成枝 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破解全球发 展难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 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0年来,共 建“一带一路”,既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一带一 路”倡议迄今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 规模,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 碑”。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生根,为共建国发展注入 强劲动力。一批清洁、高效、质优的绿色能源项目点亮共建国 家未来发展之路。减贫、农业技术、职业教育等民生领域一 个个接地气的项目,有效提高共建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根据 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框架下有关交通项目如能全部 实施,到2030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使760万人 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事实充分说明,共 建“一带一路”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是各国共 同走向现代化之路,也是人类通向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具有 强劲的韧性、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不是中国一家的独 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 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成果实打实、沉甸甸,既有基础 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也有共建国家人 民的“心联通”。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 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立足周边、辐射“一 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初步建立;教育、文化、体 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前景光明,任重道远。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 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习 近平同志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指导原则、丰富内涵、目标路 径等进行深刻阐述,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扎实推 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 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发展“晋江经验”,谱 写民营经济发展新篇章 “晋江经验”是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习近 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总结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 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涵的“晋江经验”。20多年 来,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 发展之路,2022年GDP跃上3200亿元台阶,用全省1/200的土 地创造1/16的GDP。2023年GDP预计增长6.5%,县域经济和社 会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三。民营经济产值超8000亿元,有 超9万家企业、51家上市公司、16个国字号区域品牌,对当地税 收、GDP、研发、就业等贡献均超过95%。形成了龙头与中小 企业耦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民营经济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已经成为推动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主体、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 量。2023年1至11月,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6.1%,比进出口 总额增速快6.1个百分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 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 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营造良好氛围,促 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坚 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落实落细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发展 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明确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 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 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指出:“民营经济 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民营经济人士作为我们自己人,始终 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2023年全国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 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 人。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在 我们党治国理政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清 晰表明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必要性、必然性和长期性。 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 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 远的保障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 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近年来,从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 度,到健全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的立法工作机制,再到帮助 民营企业有效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不断 完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践表明,法治化水平越高,就越能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 性,激发其创造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就越充沛、越持 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民营经济发展打开了更 大空间。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积极构建亲清 政商关系,努力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营造正 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广 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放开手脚、轻装上阵,走向更广阔的舞 台,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读懂八方支援背后的“中国力量”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 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 全力开展搜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来自五湖四海的关注与 支援,诠释着凝心聚力、一往无前的中国力量,激励着亿万中 华儿女团结奋斗,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读懂“分秒必争”的“希望力量”,高举“信念火 炬”。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抗震救灾是一场与时间 的赛跑,眼下正值冬季,天寒地冻,加之地震发生在高原,给 救援带来更多严峻考验。公安、消防、卫健、通信电力等救 援力量第一时间响应,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 上”的不变理念,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 伤亡。国务院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救援处置,财政部、应 急管理部紧急预拨2亿元救灾资金,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成立联 合专家组……强而有力的救援行动,带给了灾区人民温暖与希 望。当前,抗震救灾正处于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必须坚定必 胜信念,统筹好各方救援力量,全力搜救被困群众、救治受伤 人员,最大限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读懂“守望相助”的“暖心力量”,擦亮“担当底 色”。地震发生后,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心捐助,各类药品、 衣服、食物等仿佛一道涓涓暖流汇入灾区。多所高校为受灾 家庭学子提供困难补助,多家企业捐款捐物,驰援灾区,积石 山县大河村安置点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安抚着灾区群众的 心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尽己所能地挺身而出,聚沙 成塔,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受灾 群众的情况摸排,坚持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坚决做到专款 专用、公开透明、追求实效,将物资与服务真正送到困难群众 的“心坎”上,为帮助灾区群众平安渡过难关、早日重建家园 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读懂“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书写“时代答 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 时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强大政治优势。风雨来临之时,在党 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 终是我们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底气所在。哪里有困难,哪里 就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影,一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呐喊 掷地有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 任担当,他们冲锋在前,用自身的付出与奉献,守护着人民群 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奋进新时代,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斗争精神,保 持奋发状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毅力攻坚克难,砥砺前 行,凝聚起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奋力攀登,迎接更加美好的中国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 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 获。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辞旧迎 新的美好时刻,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如 约与国人“聊聊天”“谈谈心”,回望过去一年走过的路,共 同迎接新的一年。 砥砺奋进的2023,我们走得很有力量。2023年是全面贯彻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中国以自强不息的 精神奋力攀登,绘就了一幅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时代图景。 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到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 等,创新创造活力勃发奔涌;从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精彩 纷呈,体育健儿勇创佳绩,到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 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积极拥抱世界……如 红日东升,如长风浩荡,今日之神州,处处激荡着新气象,澎 湃着新动能。砥砺奋进的2023,我们创造了光辉业绩,积聚了 强劲后劲,在时间的卷轴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春华秋实的2023年,我们走得很见神采。习近平主席强 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 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大道如砥,不负人民。2023年的前十个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超3.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 增长5%;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同比增 长5.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0.7个百分点;铁路营业里 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4.2万公里,编织出 一张全新的运输网络……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相得 益彰,让亿万人民在与时代同进步、与国家共发展中,收获了 更美好的生活。春华秋实的2023年,我们矢志“让人民生活幸 福是‘国之大者’”,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高 质量发展中书写了民生幸福答卷。 拥抱美好的2024,我们满怀期待充满信心。历史的画 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 写。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 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 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好发展 和安全。”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深知前进道路上,必然有 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有大江奔流也有乱云飞渡。但无论是 什么艰难险阻,无论是何种沟壑丛林,我们都需要激发精神的 力量、坚定必胜的信心,以愚公移山的志气事不避难、义不逃 责,以滴水穿石的毅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新时代新征程 上铸就新的时代华章、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扎扎实实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建设。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岁序更新之际,奋斗 的脚步跋涉不停,希望的种子悄然萌芽。让我们怀着对未来的 美好向往,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感悟新年贺词中的“精神密码”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央 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2024年新年贺词。新一年的贺 词里,既有着“怎么看”“怎么干”的鲜明答案,更蕴含着习 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告白”。 自2013年岁末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总是同亿万 人民如约相守在每一个新年钟声将要响起的夜晚。一年又一 年,一篇又一篇,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朴实而真切、大气 而温情,“成就”“梦想”“人民”“奋斗”“团结”一直是 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提及的关键词,这些话语暖心提气、振奋人 心。 感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宏伟蓝图鼓舞 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反贫困、建小康,斗洪峰、战疫 情,化危机、应变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获得了一个又一个 彪炳史册的胜利。我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是一个坚韧不 拔、欣欣向荣的中国,是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新的一年,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 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 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 度一致,自觉做忠诚为党护党 全力兴党强党的合格党员。要 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 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 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真正 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 工作的强大力量。 厚植“心怀家国、躬身为民”的人民情怀。“江山就是 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一词,在十年“新年贺 词”中出现了近百次。从2014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 好”,到2015年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到2022年 的“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再到今 年的“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 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从年头到岁尾,从边陲小镇到贫困山 村,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就是人民,最惦记的始终是让人民 过上好日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 和使命,更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新的一年,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牢 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 求,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要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践行 好“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 校、“两新”组织等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用心用情用 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 老等实际问题,不断把“问题清单”变为“满意清单”。 读懂“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实干奋斗。“天上不会掉 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征 途漫漫,惟有奋斗”“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 成”“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些新年 贺词中铿锵有力的话语,充分彰显了实干奋斗,就是成就事 业的必由之路。长河巨浪,英雄辈出。从焦裕禄、谷文昌到廖 俊波、黄文秀,再到艾爱国、吴惠芳,同样在这些榜样的“成 长故事”中,无不闪耀着实干奋斗的光芒。“幸福靠奋斗,兴 邦靠实干。”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必然会面对更多 的“娄山关”“腊子口”,特别需要我们艰苦奋斗、真抓实 干。 新的一年,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自找苦吃”和“犯其 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持续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 成,主动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艰苦复杂地区、关键吃劲岗 位上历练,多啃一啃“硬骨头”、多接一接“烫山芋”,锤炼 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铁肩膀、真本事,不断在火热实践中闯 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要鼓足“而今迈步从头 越”的干劲 、“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千磨万击还坚 劲”的韧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努力汇聚起 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迸 发文化自信“新”力量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4年的大幕已经开启,又踏层 峰望眼开,更扬云帆立潮头。广大青年干部要以坚定的文 化自觉,聚焦文化保护与传承“全篇文章”,砥砺文化自 信“新”力量,做“实”、做“久”、做“活”文化遗产的保 护与传承工作,不遗余力让文化遗产“生生不息”,全方位提 升和夯实国人的文化自信。 UID20231212131742757619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的石子口村。新华社记者 孙 晓辉 摄 做“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 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文化自信根深蒂固的来 源与基础。因岁月流转等“不可抗力”以及“人为破坏”等 主客观因素存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不得”“慢不得”。 要带头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走进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 头,以“火眼金睛”发现传统戏曲、民间美术、古遗迹、古 建筑等文化遗产,全面而细致地采集作品和记录民俗,保存 文化遗产的全貌,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协调“整体 性保护”与“局部性保护”、当下保护与长久保护、专业保护 与一般保护,从政策、资金、法规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为 文化遗产构筑有力“防护网”。在保护的过程中要注重“原真 性”,不断研究、协调、引入新技术,提升遗产监测、遗址修 复等技术,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始终“在状态”。 做“久”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华文明经历5000多年 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 壮大提供丰厚滋养。文化遗产的“长久”传承应思考做“结 合工作”,通过与各类媒介的结合,为更多人注入“文化 基因”,从央视《国家宝藏》的播出,到《只此青绿》的出 圈,再到《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以及彰显古色韵味的杭 州亚运会,让观众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愈发了解中华 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加快人才队 伍建设,通过研修培训、实地展演、直播交流等方式,为传承 人提升技能艺能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通过短视频、宣传片、 文化进课堂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情感,吸 引有热情、有潜力、有特长的青少年加入到文化传承队伍中 来,确保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做“活”文化遗产的利用工作。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赋予 其“二次生命”,也让“文明成果”得以让更多人共享。在 创新基础上守正,才能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在守正基础 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活用”文 化遗产,实现“活灵活现”,比如城市有机更新中对传统古 建筑的“微改造、精提升”,将文物古迹打造成“网红咖啡 馆”“书房”等形式,同时让它们和文创产业发生“化学反 应”,依据愈发旺盛的文化市场需求,探索“文化+直播”“文 化+旅游”等新方式,让文化遗产展现时代光彩,全力打造文 化体验的新场景,游客通过展厅里的触控屏、手机扫码、VR穿 戴设备便能享受沉浸式探索之旅,化身为电子小人参观文物古 迹、与古人对话、参加民俗活动、观摩手工制作……身临其境 地感受文化,灵活运用文化遗产,让效果“神气活现”。 回望来路,我们豪情满怀;展望前程,我们信心百倍。在 历史和现代的交融、继承和发展的碰撞中,我们要推动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输出更加“鲜活”、更加“灵 动”的传统文化,让坚定的文化自信激荡出波澜壮阔的中国式 现代化文化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产业协同注入新动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 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年来,紧抓创新驱 动,突出产业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 达145.0(以2014年为基期),比2021年提高5.1。区域协调发 展指数为131.3,比2021年提高3.1。在空间上,三地联系更加频 繁,企业区域内布局加快,协同联动网络越织越密。 强力推进产业协同,夯实发展基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 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10年来,坚持积极稳 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 疏解转移两手抓,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突出抓好计划 中的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同时接续谋划启动疏解在京央企总 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强化了疏解实效。 产业向外疏解并非简单的搬迁转移。在坚定不移疏解一般 制造业的同时,推动109家企业疏解提质。建立三地经信部门联 合调度机制和轮值链长制,三地联合印发《京津冀重点产业链 协同机制方案(2023年)》,在氢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 车、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母机、工业机器人领域联合 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三地生物医药、电力装备获选工信部先进 制造业集群。 科技创新协同联动日益增强。2022年,京津冀区域创新 发展指数为176.7,比2021年提高11.6,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 升,创新产出与效率继续提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集 成优质要素,实现上中下游绿色制造产业链技术创新的紧密对 接,不断提升绿色制造科技创新水平,加强节能环保装备研 发,开发了一批经济性好、推广潜力大的绿色工艺技术装备。 同时,引导企业加强生产设备的更新和先进工艺的引进,加速 绿色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的转化落地。 科技创新共创共享力度不断加大。京津冀三方进一步推进 技术转移,加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协同创新带动产业协 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构建 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注 重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协同创新中逐步形成一批有自 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京津冀着力打 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厚植产业绿色低碳底色。在产业升级发展上,注重培育具 有代表性的绿色制造产品,鼓励重点行业绿色制造转型。重点 抓好新能源、新材料、储能、新能源汽车、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等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进 行全生产流程绿色改造,进而带动制造业全面绿色转型。产业 绿色转型,推进了能源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把控原材料 结构,优化生产流程和制造工艺,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使绿 色制造在全生产流程得到提升。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 施10周年,也是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开局之年。京津冀应进 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立足国之大者,坚持创新 引领、数智赋能,三地更好的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为高 质量发展持续增强动能和后劲。 聚力笃行“党建+”让乡村振兴“更佳”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会12月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 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干杰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党 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 决策部署。 乡村振兴是必须写好的“大文章”,党员干部要坚持 以“党建+”为引领,永葆初心、为民服务,乘势而上、踔 厉奋发,在细处着手、从实处着力,以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新动 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以“学”为基,把准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