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主题教育党课讲稿参考材料汇编(8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主题教育党课讲稿参考材料汇编(8篇) 目录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实践观......................................................2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15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发展观....................................................28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 41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真理观....................................................54 6.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7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 84 8.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和核心要义.......................9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 范式的确立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坚 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 际出发,形成了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 实在内的重要思想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 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 指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同时紧密结 合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 新,形成了包括实践主体论、实践动力论、实践认识论等丰富 内容于一体的实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实践观,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结晶和光辉典范,对深入 指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 意义。 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结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伟大实践的 产物,这一思想蕴含的实践观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现实来源。以 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实 践观同新时代治国理政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书写。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 系的基础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石。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观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承认世界物质统一性超越 了唯心主义的抽象性,承认主体的能动性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 形而上学性。通过双重逻辑超越,马克思主义完成了哲学史意 义上的根本革命,即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改造社会的根本方 法。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从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出发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党的十 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 学,将其作为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并就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实践观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 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 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 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 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 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注重发 挥实践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伟大实 践中落地生根,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构成了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智慧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我们的根脉,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丰厚滋养。党的十 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文化建 设摆在治国理政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提出坚持“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 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 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 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 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蕴含着深邃的实践智慧。这些思想 精华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重要理论滋养,也 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的重要理论 来源。 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 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不 断推动伟大实践变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性是这一思想 的显著特征,实践观是这一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 维度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再次走 到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从民族复兴维度来看,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现代化维度 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和拓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长期 以来的话语霸权,彰显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社会主 义发展维度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 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 中国所焕发出的新的蓬勃生机;从政党建设维度来看,中国共 产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 大社会革命,不断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 我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深深 扎根于这些伟大实践之中,是对丰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 理论提升的产物。 坚持实践第一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是在回答 新时代伟大实践面临的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 来的,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实践观由一系列紧密关联的重要观点和论断构 成,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主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 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群众史观,结合新时代伟大实践对 其作出了原创性发展,明确提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集中凸 显了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鲜明政治底色。人民至上的执政理 念对群众史观的原创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民至 上深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人民至 上处于“六个必须坚持”的首要位置,这意味着人民至上是新 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治国理政实践始终遵循的科学世界观和 方法论,是一切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逻辑出发点和最终落脚 点。二是人民至上集中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和价值主 体的有机统一。人民群众既是推动伟大变革的实践主体,也是 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主体,更是实践的价值评判主体。推进新 时代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必须深深扎根于亿万群众广泛而 生动的社会实践之中,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 只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 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党才能始终拥有不 竭的力量源泉。 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实践动力论。马克思主义实践 观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既不是神的意志,也不是所 谓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而是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生产活 动,特别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因此,必须坚持问 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深入剖析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机 制,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就是直面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出现的系列矛盾和问题 的理论产物,这一思想所蕴含的实践观也具有鲜明的问题导 向。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 性,绝不回避矛盾和问题,绝不在矛盾和问题面前畏手畏脚、 不知所措,要善于将认识矛盾、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 突破口,在推动解决实践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过程中,不断实 现新突破、新发展。只有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深刻把握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要求,把准解决问题的内在脉搏,才 能更好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 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 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深入 开展调查研究是找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途 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必然要求。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双向互动的实践认识论。马克思 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证明人的认识是从社会 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过 程,就是不断推动对世界和自身进行科学理性认识的过程。推 进理论创新不是停留在书斋中的抽象思辨,而是立足于当代中 国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基 础之上,对丰富实践经验进行及时系统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 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 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一方面,必须充分尊 重实践在理论创新中的基石作用,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进理 论创新。从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从根本上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理论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同时也是指导当代 中国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实践 导向。这一思想坚持直面现实问题、扎根中国实践,以“两个 结合”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不断用中国化时代化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推 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既与马克思 主义实践观一脉相承,又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作出了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实践观坚持“两个结合”,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两个维度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注入了诸多中国经验、 中国智慧,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在理解中国道路历史必然 性的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破了从现 实条件、具体实践出发探究必然性的传统单一路径,从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出发,以更加宽广的历史视野审 视“走自己的路”的历史必然性,把握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 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看 待世界、看待社会和看待自身独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坚 定不移探索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基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汲取丰富的思想智慧,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历史 必然性的理解,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 全新的理论视野,使得我们对实践的理解突破了现实政治经济 活动的限制,拓展到更加深远、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化新维度。 推动新时代伟大实践深入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根植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同时又不断 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 双向互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不 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概念演绎或理论变换,而是对新 时代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当代中国所发生的伟大 实践是这一思想实践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源泉,离开当代中国 最广泛最生动的实践,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实践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 践观不是停留在书本和概念之中的抽象理论总结,回到现实、 指导实践,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是其鲜明的本质属性,也是 这一思想实践观得以不断丰富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坚持从实 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用发展的实践观指导当代中国实 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一以贯之 的本质要求,是推进新时代伟大实践深入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推进思想解放、开拓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实践观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正确处理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实践 观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践所面临 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守正 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创新;要坚持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以更宽广 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 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使新时代伟 大实践能够始终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沿着历史正确的方向前 进。必须深入推进理论创新,不断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 践。从发展的实践中汲取养分,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活 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观的显著特 征。要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从丰富 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加快推 进理论创新步伐,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当代中国 之“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 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 主张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 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 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 新的不竭源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大实践的 基础和前提。 一、坚持唯物史观、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结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具有 深厚的理论根源、坚定的政治准则、鲜明的时代内涵,是唯物 史观在新时代的运用和发展,是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坚守党的 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 理念。 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出发,确立了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真正动力的基本原理,形成 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包括对马克思主 义人民观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进一步回答和解决好 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人民观明 确的是根本立场、根本价值、根本观念,关系党的性质宗旨、 国家的方向道路、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 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丰 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自 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 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长期实践中确立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联系。党成立一百多年来,为人民打江山、为人民守江山,始 终不渝坚守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新时代党要经受“四大 考验”、克服“四种危险”,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长期 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归根到 底,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观 是管根本的,只有牢固树立唯物史观,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 下,坚持党的性质宗旨不动摇,坚守党的初心使命不改变。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引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 记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人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 愿望,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新 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实践基础是变化了的中国社会,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则起着价值引 领的作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 活日益广泛、不断提高的需要,特别是对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的价值准则,由此对党和国家工 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既要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坚持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原则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 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 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 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依 靠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蕴含的人民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的 重要观点和论断构成。 人民创造历史、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主体观。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 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 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 创造者。”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真正的 英雄,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根基在人民、血 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 一切执政活动,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 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 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历史充 分证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 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江山观。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老百姓是天,老百 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 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 心,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 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 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 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 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丢掉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就会改变性 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甚至走向失败。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观。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 的试金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 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遵循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 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将其作为党的生命线 和根本工作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站稳人民立 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尊重人民 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 用,“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必须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 人民,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 支持,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之力。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共同富裕的人民幸福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 的奋斗目标。”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 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 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为人民创造 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新征程上,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 幸福的着力点。 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 运、心连心的人民情怀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 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 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 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走 出来的、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民领袖,无论 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都始终心系百姓、情 系人民。“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将无我,不负人 民。”这些朴素的话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 强烈的使命担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 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要做到 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 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要以真挚 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 咸、无盐同淡,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与人民休戚与 共、生死相依。 人民是阅卷人,顺应民心、尊重民意的人民标准观。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 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 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党的一切工作,必须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 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 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 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 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 果。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 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确定了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 中心的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 民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准则、指明了正确 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关键在党。只有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把党建设成为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 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锻造出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对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也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站稳人民立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人民立场是党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利益是党勇 毅前行、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为人民奋 斗的历程,党向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答卷。迈上新的赶考之 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仍然要继续向人民交上一 份新的优异答卷。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由此决定了必须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 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只有在以 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观,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提供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立场观点方法。 接受人民监督,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怎样跳出治乱兴 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即人民监 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即自 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 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是出于对党的 前途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出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观。 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必须以 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同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的因素作斗争,“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进行反腐败这 一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就必须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 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 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 应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 全面从严治党实效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 记深刻指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 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 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六个必须 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重要体现。坚持人民至上置于“六个必须坚持”之首,起 着统领作用。坚持自信自立,底气来自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 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始终坚持把中国发展 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守正创新,要求以科学 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而科学和真理的标 准是实践、是人民。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人 民的呼声,增强问题意识包括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 持系统观念,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 治军的系统关系,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 各项事业。坚持胸怀天下,就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 兴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统一起来,为解决人类面临 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 走好群众路线,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 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 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 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发展观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 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 展进程中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总的看法 和基本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深邃的历史眼 光、宽广的国际视野、博大的开放胸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 展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 观。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发展 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 意义。 一、科学把握发展大势、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 以来,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 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 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立足国际国 内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 待,习近平总书记就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理 念。 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 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 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 更高要求,而且对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一些地方和 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加上国际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影响,经济结构性矛盾不断积 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 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 须转变发展思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 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 领导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 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当 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 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目标。我们既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 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也要看到 当前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 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需要。当前,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 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国际力 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 荡变革期。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全球不确定性和不稳定 性增加,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为进一步处理好自立自强和 开放合作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系、 利用外资和安全审查的关系,我们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 内,在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 外开放水平,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牢牢掌握发 展的主动权。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 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 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发 展观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围绕发展宗旨、 发展理念、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格局、发展目标等提出 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 展成果由谁共享,这是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党的十 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明确 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此后又进一步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 想的丰富发展,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问题上 的根本宗旨。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 全面进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 展。 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我 国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就和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 记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并科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 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 要求和重大原则,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初步构建了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 学、更加可感可行。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指出,“现代化的本 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 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 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为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 供了科学指引。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党 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 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届 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 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 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 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 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变”与“不 变”的辩证法。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 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 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 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创新是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 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协调是持续健 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解决好地区 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差距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 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 路,必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必须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 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 发展格局。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 境、条件变化,提出要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xx年xx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揭示 了强化我国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明确 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 变革。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 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 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党的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 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 是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经济总量跃升 为世界第二位,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要求我们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段的重大论断,作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 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高质 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 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 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 要求”。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新概 念,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生产力的认识,而且为我们转变发展方 式、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系统 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为充分满足人 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明确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 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 局,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强调“统筹发展和安 全”,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 基调,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稳”和“进”的辩证关系,为 我们把握大局、全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供 了基本遵循。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 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 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 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我 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认识,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 府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 三、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发展观,是在 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立足新时代新变化以及胸 怀“两个大局”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蕴含的发展观,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内涵 从一维到多维的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高质量发展的转 变,发展思路从局部推进到系统推进的转变,发展动力从依赖 外部到内生为主的转变,深化了我们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 生历史性变革,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提供了科学指导。 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 益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独特 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对 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 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 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 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 化=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 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 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 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 方案。 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蕴含的发展观,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五大文明协调发 展,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破解全 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困境,深刻回 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为 彷徨求索的世界点亮前行之路,为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为各国人民走向携手同 心共护家园、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方案,开拓了人 类文明发展的新格局,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影响世 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 入关键时期,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深化对这 一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二十 一世纪的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重大发展,指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回答了中国之 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一重要思想开辟了马 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新境界,闪烁着 耀眼的真理光芒。 赋予科学的理论以全新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是整个人类精 神的精华,其科学性的真谛就在于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 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 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的理 论,就在于这一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 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境界。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作出新的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 上最大的政党,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长期执政的执 政党。如何让这样一个百年大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 政党,本身就是世纪性的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强 调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 出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 深刻把握,我们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 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作出新的深刻揭示。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中开辟 和前进的。”新时代对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 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 略定力;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系统描 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强调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 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高度,为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新的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 进程,是不断认识把握历史规律,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的过程。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 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在回望历史中总结历 史规律,在展望未来中把握前进趋势。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指出“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 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 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强调“站在历史正确的一 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些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创造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彰显人民的理论的真挚情怀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第一次创立 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因而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 代的影响力。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 明的理论底色。 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价值旨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坚持人 民至上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 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 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 心,也是党的恒心”。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人民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 美丽中国建设,都充分彰显这一重要思想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 立场,充分展现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以促进共同富裕回应民生期盼。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政 治论断,为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 战”之一,推动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 画上了句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 显的实质性进展”,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 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已经到 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把促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作为人口规模巨大 的国家,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将逐渐变成现实。 为人类自由解放作出中国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 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 放。”秉持这样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天下情怀,习近平总书 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 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发起共建“一带一 路”倡议,提出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 观等一系列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全新理念;强调“中国开放 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推出一系列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 快车的积极举措;提出并推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 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作出中国贡献,也为 探求人类自由解放道路作出中国探索。 展现实践的理论的巨大威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 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 的行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也是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 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在与实践的良性 互动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正 在进行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 以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理论出发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扎根现实土壤、回应实践需求、回答时 代课题中萌发、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 判断和重大结论,都是基于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科学分析。比 如,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科 学判断,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 向;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分析,作出经济发展 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 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 要思想,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针对我国 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提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 作的领导等重要思想,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 性、根本性转变。这样的问题导向,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理论魅力和唯实 务实的思想品格。 在实践中发挥巨大引领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实践性特征,突出体现为其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 践引领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党 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 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 的大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过 去十年,我们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 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 一步彰显,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在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不 竭源泉,始终在实践中吸收养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比 如,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 设的规律性认识,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系统 总结并提出发展方向和工作要求;面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 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经济全球化 遭遇逆流的国际形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 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等等。实践 是多彩的,基于实践的理论之树常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在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实 践威力。 凸显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的鲜明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 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 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 对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上,更在于始终坚持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结合,坚持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