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写材料用人(组织、干部)主题实用古语集锦(20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写材料用人(组织、干部)主 题实用古语集锦(20条) 1.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出处:北宋·欧阳修《乞补馆职札子》。原文:“善用人 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释义:善于用人的人,一定要使有才能的人竭尽自己的力 量,使有见识的人竭尽自己的智谋。 用法提示:欧阳修一生注重提携后进,曾做过礼部贡举的 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相当一部分人 才:苏轼、苏辙、曾巩等人,都是他的门生。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话强调的主要是如何用人,如何做到“善用人”,即 用人导向的问题。对象应该是领导干部或组织部等与人才有关 的部门。比如,“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 谋。”对干事的干部要及时大胆用起来,让干部看到只要真干 事、能干事、干成事,组织上是不会埋没的。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出处:唐·魏徴《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简能而任 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 惠,信者效其忠。” 释义:选拔有才能的人并加以任用,选择正确的意见并加 以听取采纳。强调要选贤任能,从善如流。 用法提示:每个人的特点不同、特长各异,领导者用人的 关键在于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在用人 中,还有一个“特殊人才”的问题。曹操曾在《推恩令》中表 达了他“唯才是举”的观点,并列举了十二种“偏才”。当时 的“偏才”与现在的虽然相差甚远,但是对特殊人才的重视和 任用,应该是一样的。在公文写作中,常说到人才就是人才的 意义、人才的作用,但也可以写一下其他的内容,如“如何对 待‘特殊人才’”等,也能体现领导的认知。比如,“简能而 任之,择善而从之。”给“特殊人才”们一个发挥和施展的舞 台,既有利于这些个体的发育成熟,用人单位和社会也必将获 得丰厚的回报。 3.瞻山识璞,临川知珠。 出处:东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原文:“夫惟大 明,玄鉴幽微,灵铨揣物,思灼沉昧,瞻山识璞,临川知 珠。” 释义:远望高山能够认出璞玉,临近河流能够知晓珍珠。 形容人要有识人之明。 用法提示:“抱朴子”不仅是一部书名,还是葛洪的道 号。葛洪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学家,后来隐居罗浮山炼丹,留下 不少珍贵的药方,所以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在公文写作中,这 句话中的“璞”和“珠”可以用来指代人才,所以可以用作发 现人才、重用人才、不要浪费人才方面的要求。比如,“瞻山 识璞,临川知珠。”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建立健 全干部工作体系,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知事识人、 知人善任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 4.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 专。 出处:北宋·司马光《稽古录》。原文:“凡用人之 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采之博 者,无求备于一人也,收其所长,弃其所短,则天下无不可用 之人矣。” 释义:用人的方法,在于广泛地收纳选拔,精准地辨别甄 选,委派合适的任务,根据各自的专长任用。这是选人用人方 面的四条标准。 用法提示:早在北宋,司马光就在人才选拔和管理方面提 出了直到今天依然适用的四条标准:要用人之长处,不求全责 备;要仔细分辨,听其言、观其行;要量才适用,让人各得其 所、发挥特长;对看准了的人才要大胆使用。在公文写作 中,这句诗可以作为选人任人的一种“方法论”,后面的内容 可以是具体措施、用好人的积极意义等。比如,“凡用人之 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真正把忠 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出 来、用起来,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 秀。 5.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原文:“夫失贤 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 治。”更早还有秦汉·黄石公《素书·遵义》:“为人择官者 乱,失其所强者弱。” 释义:专为某个人而设官,就会引起混乱;根据职位而选 择合适人才,就能得到治理。强调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 用法提示:黄石公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史记·留 侯世家》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下邳桥时,遇到 了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授予他《太公兵法》,张良才得 以助刘邦打败项羽。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一条人与 官、人与事之间的原则,即不是给人强安职位,而是根据事情 安排人才。比如,“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选人用 人,要坚持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 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不能论资排辈、平衡照顾。 6.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原文:“故 曰:‘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赵武所荐四十六人,及武 死,各就宾位,其无私德若此也。”《韩非子·说疑》:“圣 王明君则不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雠。”另,战国·吕不 韦等《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也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 避子”之语。释义: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 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比喻: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 心,不掺杂个人好恶。“雠”,通“仇”。 用法提示:唯才是举,是所有领域、所有行业都应该坚守 的选拔标准。纵观历史,人才选拔越开放的时代,整个国家的 活力也越充足。如今,中国正处于稳步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 上,要让发展动力长盛不衰,离不开人才的不断涌现。在公文 写作中,在说到如何选人、用人的时候可以用这句话,后面的 内容可以是具体措施。比如,“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 子。”选人用人,不能看“帽子”,要凭业绩说话;建立多元 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一刀切”的思想;选拔干部公开透 明化,建立健全署名推荐干部制度等。 7.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原文:“贞观二 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 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释义: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唯独在于得到人才。用人 不当,必定难以达到治理的效果。强调治理国家一定要用人得 当。 用法提示:文中的“太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 政要》中记载了许多李世民与他的臣子之间的对话,有的甚至 连《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记载,那就更珍贵了。在公文 写作中,这句话重在强调用人得当,而不是“不要最好,只要 最贵”。比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 治。”选派基层扶贫干部时应从严把关,保证选出的“扶贫班 长”能力强、作风硬、敢担当。“扶贫班长”身上凝聚着组织 的信任与老乡的期待。 8.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 楼》。原文:“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 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 飞。” 释义:不叹惜铮铮琴声和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 那知音人的深情呼唤。比喻:找不到伯乐和知音。 用法提示:这首诗的作者已经不知道是谁了,但是可以确 定的是,他是一位失意文人:是骐骥,却没有识马的伯乐;善 琴操,但缺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尤其 适用于发现人才方面。毕竟,人才的才能得到发挥,也要有用 武之地才行。比如,“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相关部门 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 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出处:唐·韩愈《杂说四首》(其四)。原文:“世有伯 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释义:千里马经常有,可是擅长相马的伯乐却不会经常 有。比喻:不能识别人才,不能重用人才,以致埋没人才。 用法提示:《杂说》是韩愈写的一组散文,四篇文章本来 都没有名字,后人将它们分别命名为《龙说》《医说》《崔山 君传》和《马说》。其中《马说》一文尤其著名,表达了韩愈 的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之情。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侧 重点在“伯乐”身上,可以作为对管理人才的人或部门提出的 警示,后面的内容可以是这些人或部门的“应作为”。比 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用 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 其时。 10.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 之治薄。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尚贤》。 原文:“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 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 释义:如果贤良人才多,国家就治理得很好;如果贤良人 才少,国家就治理得差。强调:国家的兴衰在于人才的多寡。 用法提示:《尚贤》是《墨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也是 墨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常与“兼爱”“非攻”并称。尚贤就是 尊重有才德的人,重用有才能的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 以作为一个道理,即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后 面的内容应该是选拔管理人才的相关举措,或者列举典故、事 例。比如,“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 寡,则国家之治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对实现民族复兴之 梦具有非常迫切的重要性,有关部门要为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 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11.骐骥虽疾,不遇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