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河北县级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1年公务员多省联考 《申论》题(河北县级卷) 一、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 限为15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草稿纸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 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用2B铅 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区域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作答,未按要求 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考生方可答题。监考人员宣 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 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 后,方可离开考场。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村出现不少闲置房 屋。2018年以来,Z市不少地方着力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房屋 发展产业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取得良好成 效。2021年3月20日,与Z市同省且农房闲置情况基本一致 的D市组织调研组到Z市进行调研。 位于东湖镇新泉村的新泉中学,多年前已不再办学,老教 学楼被列入闲置农房,有人提议拆掉建住宅,但村两委最终统 一意见:拆掉“太可惜”,还是应该盘活利用,壮大村集体经 济。东湖镇产茶历史悠久,周边茶农集中,老房子联手茶产 业,能发挥盘活利用的效益。确定发展方向为主营茶产业、发 展茶文化后,村里通过镇里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竞拍老教 学楼使用权。 主楼木楼板开始腐烂,副楼已几乎成了危房——这是泉江 茶业有限公司郑董事长与老教学楼初次相遇时的情景。“到这荒 村陋屋来干什么?”有人不解。但透过蛛网积尘,郑董事长脑中 闪出一个念头:竟拍租下来,改造成专题博物馆,让更多的人 到这里感受当地功夫茶的历史文化积淀。2017年11月,越红博 物馆正式开放,曾经凋敝的老屋重焕生机。博物馆入口处的接 待台,是用老房子的木楼梯板搭就;二楼的品茶室,稍加打量 就能认出原先教室的格局模样;楼梯拐角墙上,完整保留着当 年捐资兴学的石刻铭文。同时,作为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 地,博物馆还常举办特色研学活动。“去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 次。”郑董事长说。经镇村牵线搭桥,博物馆与村里的专业合作 社、农户定点合作,与200多户茶农结对,帮助他们实施绿色无 公害茶叶种植管理。“每斤40至60元的收购价,比以前高出一 截。”茶农老周说。从闲置教学楼到茶文化综合体的华丽转 身,折射出闲置农房盘活后“包袱变财富”的改革之效。 三年前,像越红博物馆这样的自发探索,开始在Z市乡间不 断涌现。2019年8月,Z市出台有关办法,明确规定农村范围内 在集体土地上建造的、产权合法清晰的、处于闲置状态且能够 安全使用的房屋及其配套设施,实施加固、修缮后可用于发展 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 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长期闲置的私塾老建筑,曾是唐仁 村唐书记的一块心病。多年无人问津,只好用于村民堆货,成 了村容村貌整治中的一处“死角”。改变发生在2019年9月,乡贤 老孙通过镇里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中标,将这座老建筑改造成 融生产销售、非遗传承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越庄酒坊。“父亲做 了一辈子酒,能在这里把传统古法酿造的流程展示出来,特别 有意义。”老孙说。“过去做仓库堆货,年租金不过4千多元,如 今涨到6万多元,仅越庄酒坊一个项目,就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 增收。”唐书记感慨,这座老建筑之所以能成功盘活,关键是跟 镇里的酿酒特色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挂上了钩,“盘活利用 要找对路子,因地制宜,才能真正激发活力、持续产生效益。” 截至2020年底,Z市有盘活意愿、尚待开发利用的闲置农房 近50万平方米,是扎堆搞农家乐、民宿经营,还是避免“一窝 蜂”开发、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局限,直接关系到盘活行动的质量 和实效。陈副市长说:“怎么找准方向、善加利用,至关重要。 闲置农房利用改造要遵循‘规划——设计——建设’规范,与村 落布点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匹配。”唐仁村里 的唐仁老街历史悠久,沿街百余间传统民宅,不少处于闲置状 态。这段时间,唐书记和村干部正忙着与外地客商对接,将闲 置农房盘活同古村落的新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期待盘活出更多 越庄酒坊这样有特色的‘点’,串联带动起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产业发展的‘面’。” 岭北镇孚家村老虞同儿子住在外地,老宅空置多年。去年 上半年,一位村干部建议他把闲置房存进“银行”。这个特殊 的“银行”就是镇里的闲置农房储备平台,农户和村集体可供利 用的闲置农房,都可登记申报。“正式盘活前,房子归自己 管,等盘活利用了再按租赁合同得收益。”村干部介绍。老虞和 儿子商量后,将老宅存进“银行”。没多久,一位外县企业家通 过平台相中了老虞等5户村民的闲置房,准备承租修缮,用于民 宿经营。8月,老虞与承租人签订了租赁合同,拿到了头一年的 租金。这是岭北镇率先试点运行闲置农房储备平台的一个例 子,通过平台,镇里对可利用的闲置农房预收预储,分门别类 进行招商推介。前不久,北周村废旧织布厂通过平台统一对外 推介,由社会资本、乡贤和村集体共同入股出资,将老厂房改 造成土特产展销中心。中心运行以来,农产品销售额已达100多 万元。“通过储备平台的形式运作,资源更集中,吸引投资主体 更有效率。”吴镇长说。 材料2 永济村在解放前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 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全村有大大小小239条干涸 贫瘠的沟壑,332座光秃秃的山头,森林覆盖率不到2%。50年 代初,22岁的张一雁成为了永济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生 存环境,张一雁带着村民上山种树。由于经验不足,树的成活 率极低,村民们泄了气。张一雁鼓励大家说:“我们改不了 天,但我们可以换地!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多难,只要方向正 确,我们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红火。”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2015年。这一年,从省里某部门退 休的副厅级干部阎永强经过村干部换届选举成为了永济村新一 任村支书。阎永强带回来的不仅是身份,还有服务家乡的赤子 之心。他把自己的户口、党组织关系全部转回村里,“又成了一 个真正的永济人”。“为了村里的发展,我不会领取任何报酬工 资,只希望能像老书记一样,让家乡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 好。” 阎永强向记者介绍起了永济村的致富史。1980年冬,张一 雁率几名村干部到南方考察。所到之处,乡镇企业给农民带来 的巨大变化令张一雁一行眼热心跳。经过慎重考虑,村委决定 利用本地丰富的铁矿资源建一座钢铁厂,这也是省里当年的第 一家村办企业。剪彩那天,当第一炉火红的铁水滚滚流出的时 候,许多党员激动得哭了。后来,永济村又先后创办了铝合金 厂、石料厂等企业。张一雁说:“办企业不同于当年我们上山栽 树,不是光有憨劲就行。企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 才。”这以后,永济村与许多大学联系,送青年农民到那里学企 业管理、财务、农作物栽培等科学技术。 阎永强说,老书记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有了好头头,群众 不发愁。”这好头头就是党支部,就是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 用。在村办企业多年发展的背后,高耗能重污染的弊端日渐显 现。2015年,村两委邀请了省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专 家,完成了新的村级规划。根据新规划,要淘汰一批落后产 能,当时许多村民都担心“下岗”,不太情愿。全体党员以身作 则,并动员家属、亲戚支持村两委的决定。2016年,村两委引 来了展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铝合金厂的旧址上,建起一条 年产500吨食用保健油的冷榨加工生产线,同时建设了一个集餐 饮、住宿、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广大村民不仅实现了“再 就业”,收入还比过去翻了一番。 “小时候村周围到处是荒山秃岭,现在满眼郁郁葱 葱。”2020年春,在永济村外不远处的一座山坡上,阎永强正带 队搞绿化工程。“50年前为吃饱饭我跟着父亲拿着镰刀、背着松 籽在永济的大山上种树,如今的永济村森林覆盖率超 过87%,曾经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一条条‘绿龙’,成了村民 的‘绿色银行’。”阎永强说,“看到村里环境一天天变美,老百姓 日子一天天富裕,我耳边常常回响起老书记那句话:‘只要方向 正确,我们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红火’。” 材料3 仙路控股有限公司是H县的一家食品企业,曾有过很长一 段的高光时刻:1992年创办后,业绩一路高歌,旗下仙路鲜汁 成为当时整个饮品行业中为数不多的百亿单品,缔造了“中国零 食龙头企业”的神话。如今,仙路公司却面临着“中年危机”。记 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