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践行两山理念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践行两山理念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同志们: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 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于2013年9月7日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对“两山”理论做出的完整 表述。这一理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与实践的深刻总结,是 对新时代生产力构成要素变化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当代生 态思维认知范式的创新与发展。下面,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我谈三点体 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习近平“两山”理论的出场语境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 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两山”理论顺应世界绿色 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回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环 境保护的巨大压力,突出了人类追求“天人和谐”为目标的生 态文明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保护的自觉。 (一)当今世界绿色文明发展理念的时代呼唤。“两山”理 论反映了由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包括生态保护、社会进步和人的 发展等在内的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从工业 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一直将社会的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 的发展,并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指标作为社会发展的 衡量标准。过去普遍认为GDP的增长一定会带来社会的进步,主 张通过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来实现国家财富的货币化,忽视 自然环境的修复费用,导致资源开发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产生 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最终无法实现社会的真正发展。到20世 纪60年代末,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发展观念的缺陷,认 识到生态边界以及经济增长的极限,开始出现以综合发展观和 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第二代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 一步演进为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 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生态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不 断深入,生态发展观的理念在实践中愈发受到重视。在此背景 下,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两山”绿 色发展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生态文 明观是针对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社会问题而提出 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以此来处理人与自然、社会 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 临越来越严峻的难题,迫切需要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 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否则将会产生更严重的社会问 题。“拉美陷阱”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深刻教训。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拉丁美洲的巴西、委内瑞拉、乌拉圭和阿根廷等多数 国家,面对战后重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把经济增长等同 于发展,形成了以生产总值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念。这种发展 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相应地带来两 极分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导致一些国家长期 陷入停滞状态。吸取这种世界现象的惨痛教 训,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 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 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 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 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转换。在长期 的生产实践中,中国传统哲学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 统一体的自然观。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天人合一”观念。 它把天、地、人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正确处理这三大要素,即实 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吕氏春秋·审时》中“夫嫁,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 之者天也。”就体现了在农业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 一”观念,它反过来也会支配和推动生产的发展,促进物质财 富的增长。《荀子·王制》中也进一步提到:“万物得宜,事 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 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主 张在尊重自然环境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亲近自然、崇尚自 然,达到“真人”之境界,通过节制物欲、“生道合一”融入 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抓住“天人合一”中“重和”“贵和”的 精髓,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人 类与自然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 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这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 合一”观念的现代转换。 二、习近平“两山”理论的生态思维 生态思维要求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主张“自然—人—社 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习近平“两山”理论在人类社会 发展史上第一次用贴切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 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人与自然 的关系进行了现代性诠释,创新和发展了当代生态思维的认知 范式。 (一)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相互协调的生态自然观。自然观 是人类社会行为、价值准则、伦理观念的基础。马克思从人的 精神与意识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揭示了人与自然的 关系。“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 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 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 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 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 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马克思的这些论述表明,人 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的共生共存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产活动依赖于自然,人类需要从自然界 中交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因此,人不仅把 自然看作认识主体和实践对象,同时也把自然看作是人得以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源泉。“两山”理论在坚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一种对象性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前提下,重新诠 释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作为 自在的自然存在方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社会存在 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先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金山银山”是人化自然的表现 形式,是人化自然向天然自然接近的一个过程,是人通过实践 活动使自然界人化。虽然人类自身“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 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归根到 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 于自然之上。”因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它们 统一于自然界之中。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基础和前提,人化 自然是自在自然的特殊表现形式。我们在“人化”自然的过程 中,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方式,倡导“生态兴 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从而避免自然 的“反人化”。“两山”理论在坚持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将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同自然界的“自然化”进程相统一起 来,进一步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 系”,协调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人化自 然向自在自然的复归。 (二)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促进的生态发展观。生 产力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改造或影响自然以满足人 类社会需要的力量。在传统的生产体系中,人们认为自然资源 是无限的,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是无价的,可以无 偿使用;资源是无主的,谁都可以采用;环境容量是无限 的,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能够自我净化。在这 种生产观念作用下,人类容易忽视自然资本要素的作用,产生 不合理的自然生产活动。马克思扬弃了这一理论,认为“劳动 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 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马克思将自然生产力视 同社会生产力,都是可以带来资本增值的生产力。自然生产力 可分为单纯的自然力和人自身的自然力,前者主要表现为自然 固有的:如草原生产力、森林生产力、耕地生产力和水的生产 力等等,它们存在于无机界之中,自发而又有规律地进行着能 量交换;后者指的是人自身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它是自 然生产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虽然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但也兼具自然属性。由此,马克 思提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或“一切生产力都归结 为自然界”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相互作 用的有机统一体。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处 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跳出“先污染,后治 理”的非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吸取马克思生产力 理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科学又形象地提出了“两山”理论的 中国方案,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 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将生态资源 纳入财富增长的生产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自然生产力在提高生 产力发展水平中的贡献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自然生产 力的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通过 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为主轴,习近平 的“两山”理论科学地协调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 关系,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经 济系统中的自然经济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统一。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相互关涉的生态伦理 观。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和成熟,在原始的天人合 一、天人交感、顺天应物的观念中也逐渐分化出了天人相分、 天人交恶、戡天役物的意识。在对自然的感恩、敬畏、臣服的 原始意识中逐渐萌生了制天观念。人类在刀耕火种、伐木集居 的文明创造中,开始一步一步地把自己与自然分离开来,这种 分离从农耕文明时代开始,直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现代文明时 代依旧存在。分离使得人类对自己利益的自觉意识得到巩固和 加强,最终演化为人类中心主义。在此思想的指引下,人类的 创造力得到巨大发挥,不断战天斗地,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 状态,人类不再从属或依附于自然,逐渐演变成自然界的主 人。当人类沉醉于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中,大自然也开始了对 人类异质化和疏离化的进程,从“顺天”的坦途走向了“制 天”的险途,自然呈现出了“反人化”的趋势,人类逐渐品尝 到自己亲手酿下的苦酒。资源枯竭、森林锐减、湿地破坏,热 带雨林的逐渐消失,工业废气、废渣、废水的大量排放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