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写材料风气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6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写材料风气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6条) 1.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出处:唐·王勃《上刘右相书》。原文:“虽复体元立 教,眚灾耀知远之书;顺时宰物,宥罪发精微之典。而况浇风 易渐,淳化难归?” 释义:轻薄浮靡的风气很容易蔓延,淳厚质朴的习尚很难 恢复。意在提醒:对浮薄的风尚应防微杜渐,在轻薄浮靡之风 刚开始时就将其刹住。 用法提示:好风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共同努力、长 期作用的结果。这个道理众所周知,但是如果平铺直叙地说出 来,印象不够深刻,也没有多少美感。在公文写作中,用这句 话“起兴”,除了一箭双雕,还能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劝学》。原文:“西方有木 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 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 涅,与之俱黑。” 释义: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 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就能得 到健康成长;处在污秽的环境里,就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用法提示:这句话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 近,但范围不同。“蓬生麻中”一句是讲大环境,讲整体风 气、氛围。一般来说,大环境好了,人自然也就好了;相应 地,大环境的塑造,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句话,可 以从这两方面去运用。 3.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 以正,孰敢不正?’” 释义:为政者行为端正做出了表率,谁还敢不端正呢?比 喻:好的风气需要上面带动下面。 用法提示:正,是一种当政者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 准则。为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一个“正”字。在上者必 须“正”字当头,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以上率下,形成良好 的作风。 4.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杂言》。原文:“与善人 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 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释义: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香草的房 间,久而久之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已经和香味融为 一体了。比喻:好的环境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好。有成语“兰芷 之室”,或作“芝兰之室”。 用法提示:兰草与白芷,都属于香草,是屈原的最 爱。《离骚》中有:“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 草与白芷也是好人、善人、贤人的代名词,这种人多了,大环 境自然就好了。相应地,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 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一个地方要实 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生态。而且,政治 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 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 有尘埃”。 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杂言》。原文:“与善人 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 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释义:和素质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渍鱼的店 铺,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渍鱼是臭的了。 比喻:坏的环境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坏。成语“鲍鱼之肆”便是 由此而来。 用法提示:“鲍鱼之肆”有多臭呢?据说秦始皇在巡游的 路上去世,赵高、李斯等人心怀鬼胎,秘不发丧。但是当时正 值夏天,他们怕被人闻到尸体腐烂之后的臭味,便买了许多咸 渍鱼堆在车里,以掩盖尸体的味道。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 以用于时下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 是“兰芷之室”,用不好就是“鲍鱼之肆”。站在监管的角 度,要对那些乌烟瘴气、不健康的信息进行及时屏蔽,要对散 播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平台进行严加打击。站在供 给方的角度,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 推送内容。 6.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原文:“春 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今俗吏所以牧民 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 释义: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圆政令贯通划一。 形容国家万众一心。 用法提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当 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是做不到 的。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 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 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 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向党 委报告工作。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于坚定信心、展望 未来。 7.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出处:元·王冕《白梅》。原文:“冰雪林中著此身,不 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释义: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 凡花相混同。比喻:不同流俗。 用法提示:王冕对于梅花可谓是“情深似海”,不是墨 梅,就是白梅,因此被后世称为“梅痴”。在公文写作中,这 联诗可以与“出淤泥而不染”相互替换着用,都表示:好的风 气我们要积极接受,坏的风气我们要坚决抵制,不管别人如 何,先管好自己。比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 尘。”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 须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使我们党自身“硬起来”。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出处: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原文:“黔娄之妻 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 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释义: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比 喻:安贫乐道。 用法提示:黔娄是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道家学,曾 著书四篇,取名《黔娄子》。他虽家徒四壁,但洁身一世,正 是陶渊明的偶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不仅是 黔娄,也是陶渊明。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党员干部 和那些身在重要岗位上的工作者们的一条标准或者要求,要求 他们不怕物质上的贫困,只怕自己信念不坚,只怕社会风气不 好。比如,知识分子需要不断完善人格与精神操守,只有秉承 古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洁,才能不为利益 所惑,坚守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滕文公 上》。原文:“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 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释义: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 往搞得更厉害。形容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用法提示:这个道理是孟子前后很多人的共识,《礼记》 中说过,《墨子》中说过,《资治通鉴》中也说过。在公文写 作中,这句话也常被写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对象当然 是“在上”之人,领导干部自不必说,也可以是家长、教师等 对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人。比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矣。”加强作风建设,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 导干部要强化带头意识,时时处处严要求、作表率,以身作 则、率先垂范。 10.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